有關當前大學生法制教育的質量探討

時間:2022-02-15 05:11:00

導語:有關當前大學生法制教育的質量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有關當前大學生法制教育的質量探討

依常理,必備的法律素養應當是青年大學生立足社會的基本條件。然而,現實中不斷發生在大學生身上的各類違法甚至犯罪現象,卻時刻提醒我們:高校的“法制教育”課并未讓學生們真正懂法守法。曾備受媒體關注的馬加爵殺人案、清華大學學生劉海洋硫酸傷熊事件、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農學系學生周一超兇殺公務員案等等,都成為大學生法制意識淡漠造成血案的悲傷案例。

造成大學生法律意識淡漠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學校法制教育的脫離實際現象可以說是重要因素之一。現在各高校中,一般都近乎統一地以開設一門《法律基礎》來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而《法律基礎》課的學時安排又較少,一般是本科生安排32個學時,專科生安排28個學時。由于課時少,所學內容又龐雜繁多,于是上課的教師為趕進度,只能是簡單地進行一堆知識羅列;而學生,更是疲于應付,靠死記硬背,應付考試,師生都苦不堪言。

因此,探討如何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如何提高大學生法制教育的質量實屬必要。

一、法制教育的地位要重新定位

我國目前的學校法制教育從性質上講是從屬于德育教育的,這一點從2002年10月25日教育部、司法部、中央綜治辦、共青團中央聯合下發了《關于加強青少年學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見》的規定中可以直接看出。該文件明確規定:“學校法制教育是學校德育的重要內容……”。

同時,國家教委1995年11月23日頒布試行的《中國普通高等學校德育大綱》指出:“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德智體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隨之,高校設置了統一規范的德育課程體系:統一的大綱、統一的課程設置、統一的教材(國家和省兩級)、統一的課時要求,并作為各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課程設置分兩類:即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簡稱“兩課”。

1998年4月,黨中央最終審定的新“兩課”課程設置方案大體分為三個層面:一是以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為主體的課程設置,如“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屬于基礎理論教育的內容;二是以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過程中兩次理論飛躍的成果為主題的課程設置,如“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概論”,體現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性和時代性;三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當代世界和人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為主題的課程設置,如“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基礎”。

根據和教育部聯合頒發的《關于普通高等學校“兩課”課程設置的規定及其實施工作的意見》(教社科[1998]6號),三年制普通專科開設“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概論”五門課,同時每學期都要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四年制普通本科開設“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概論”和“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同時每學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

根據教育部社政司2003年2月《關于普通高等學校“兩課”教學基本要求修改說明》,原“鄧小平理論概論”調整為“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概論”。

由此可見,法制教育目前事實上的定位是“樹立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德育教育的第三層,可以肯定,這樣的法制教育安排只能算是以“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觀念”為目的的觀念教育。我們認為,把學校“法制教育”視同為“觀念教育”的認識及定位是不大合理的,“以思想道德教育的套路來開展法制教育課,不僅難以達到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由此還將致使法制教育遭受埋沒。”(參見韓世強:《試析我國高校法制教育模式的重構》,《經濟與社會發展》2004年出版,第111-112頁)雖然法制教育有思想教育的成分,但法制教育不等同于思想教育,如果完全按照思想教育的方式方法、目的內容等牽強附會地冠之以法制教育,其結果只能將法制教育工作的開展誤入歧途。

近年來頻頻涌現的大學生犯罪現象,也許正是我們應當清醒反思“觀念上的法制教育”并為其重構性設計新路徑的理由。這些觸目驚心的大學生犯罪數據足以說明:現行的高校“法制教育”課,既沒有讓學生真正懂法,更沒有達到對學生予以“觀念改造”的效果。所以,我們的認為:“高校法制教育的教育性發揮,需要構建一個屬于法制教育本身的體系完整且地位獨立的法制教育安排。”

二、法制教育的教育方式要改進

法律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學科,沒有經過實踐是無法真正學好的,所以,我們可以適當借鑒英美法系國家的“實踐性法律教育模式”。

第一,可以運用案例模擬的方式,對真實或模擬的案例進行課堂分析和討論,盡可能多的學生通過觀察、評論、角色轉換和辯論等方式,從親身的體驗中學到有用的知識。這種方式能夠較好地改變課堂教學中固有的學生被動學習、消極學習的弊病,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當然,這種方式對任課教師的個人知識水平、臨場控制能力有較高的要求。

第二,在教學中盡可能地運用發生在學生自己身上、學生身邊、與學生生活聯系緊密的案例、事件。法律知識的學習與其他所有知識的學習一樣,學習者的興趣非常重要,學生可能不關心劉海洋為什么潑硫酸傷熊,但誰都不會不關心就業協議怎么簽定,誰都不會不關心買了假冒偽劣產品該如何索賠。因此,盡可能去選用學生自身、身邊的實踐或案例,能夠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關注力,最大限度吸引他們對案例的評析,對法律規范的尋找、解讀、運用,從而達到較佳的學習效果,做到學以致用。

第三,開辟第二課堂教學。打破課上與課下的界限、書本與現實的分割,經常性安排學生參觀監獄,旁聽各類案件的審判活動,讓學生在面對面的親臨感受和事實分析中自覺獲得價值判斷。根據我們已有的實踐經驗,在進行第二課堂教學前應當事先為學生做好鋪墊,如要去旁聽一個案件的審判,事先應當向學生詳細介紹案件的基本情況,案件在審判中需要解決的問題等第,以使學生在旁聽是有目的地去觀察、學習,而非是去看熱鬧或僅僅欣賞一次辯論會。2006年時,我們曾經安排了200多名學生去長沙市中級人民法院旁聽一起合同詐騙案,由于事先相關鋪墊做得不夠,結果學生回來以后普遍形成的印象是人多、案件太復雜、不好看,至于對相關法律的了解一點都沒有,可謂效果極差。

三、法制教育的內容設置要調整

高等學校的“法制教育”是為了培養大學生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主要應包括法學基礎理論、基本法律知識和法制觀念教育。通過法學理論教育,讓學生掌握法學的基本觀點,在思想上樹立起法律權威;要通過講解和介紹憲法,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權利義務觀念,樹立國家主人翁意識;結合不同專業,有選擇地向學生介紹一些部門法,培養學生守法、護法、用法的知識技能和自覺意識。目前,不同類別的所有高校,強行劃一地以開設一門《法律基礎》來應付“法制教育”,這顯然有悖于“法制教育”的真實目的。法制教育的內容選擇上,比較合適的做法是在不同類別的學校開設不同層次的法制教育課。根據學生所在的學校類別、所學的專業及各校的側重點需要,除進行憲法、刑法、民法等大法的一般性普及外,還開設一些與各校專業(行業)相關、與各類學生受體相通的法律課程,使“法制教育”貼近大學生的生活,融入大學生內在性需要。

四、法制教育的師資隊伍要優化

目前,教師法律素質的現狀極大地影響法制教育的開展,始于師范院校中教育法學課程基本處于空白狀態,教師的在職培訓中又缺乏相關內容,因此很多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遇到一些實際的法律問題時,往往不知所措。法制教育是一項政治性、理論性、知識性、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教育,不僅要有明確的目標、規范的內容和相對穩定的教育渠道,而且必須有受過正規培訓、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實踐經驗的法律教師隊伍。高等學校的法律教師不僅要諳學校教育規律和青年學生成長規律,而且要具備比較系統的法律學科知識和較高的法律素質。不同的學校應根據自身條件,通過專、兼、聘等多種形式,形成一支具有相當水平的精干的專職教師為主體,同時聘請部分長期從事司法實務或法學教育工作的兼職教師為補充,整合組建地道、高質的法制教育師資隊伍。

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它是一項艱苦的系統工程,涉及整個社會的各個層面,需要各個環節緊密配合,只有全社會都提高了認識,都重視法制教育,大學生及所有公民法律意識的提高就指日可待,也就可以大大加快依法治國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