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生法制教育論文

時間:2022-07-07 03:18:49

導語:中學生法制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學生法制教育論文

一、中學生法制教育存在問題

加強中學生法制教育,提高學校法制教育的實效,對于推進依法治國和構建法治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然而,當前學校法制教育現狀與建設法治化國家的基本要求不相適應,還存在不少薄弱環節和問題。首先,學校對思想品德課重視不夠,法制教育落實不力。在很多校長包括一線教師眼中,思想品德課不是傳統意義的主課,并且現在又是開卷考試,所以產生思想品德課誰都可以上,造成師資水平不穩定而且參差不齊。其中很多教師可能從來都沒有接觸過法律,自身的法律意識和教學方法便存在著一定的欠缺,導致很多教師上課只能照本宣科,進行填鴨式教學,缺乏案例教學和課堂的靈活性,使思想品德課成了純粹的知識講授課,學生學習法律知識的積極性可想而知,由此可見,通過思想品德課加強學生法制教育成為一句空話。其次,法制教育僅僅局限于校園和課堂之內。由于對法制課的重視程度和經費等原因,現在的法制教育僅僅局限在了校園之中和課堂之內,很少有學校能把學生帶出去參加社會實踐,造成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脫節,不利于增強未成年人法制觀念的有效形成。面對新的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法制教育工作,普及法律知識、增強學生法律素質、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現象的發生已成為一項緊迫的任務。

二、加強中學生法制教育的策略和辦法

學校加強法制教育,有充分的資源和人力保障,而且對學生從小進行法律知識滲透和行為能力培養,對未成年人健康成長大有裨益。實踐中,我主要通過課堂教學、主題教育和社會實踐等策略開展學生法制教育,經過幾年的實踐與探索,逐步形成了適應自身特點、促進學生發展的法制教育策略和模式。

(一)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立足于法律知識的蓄養和滲透

現行的思想品德課教材中有許多法律的內容,如《憲法》、《刑法》、《未成年人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內容齊全,案例充足,思想品德課就自然成為法制教育的主陣地。而傳統的說教式的教學學生普遍不感興趣,甚至十分反感,學生積極性不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對法律知識的興趣,使學生系統掌握法律理論知識,提高遵紀守法的意識,就成為思想政治課教師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首先必須解決的重大課題。實踐中,我采用“案例教學法”,設計“模擬法庭”,觀看“今日說法”、“道德觀察”等電視節目,這樣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如,在講“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一課時,作為公民應該對祖國的安全負有什么責任,應該怎樣維護祖國的榮譽和利益?初中生認識有些模糊。為此我選擇了“圣火維納斯———金晶(用身體保護奧運圣火的殘疾女孩)”事跡作為案例,在導入過程中,用多媒體播放一段視頻,大大強化了視覺效果,調動了學生情感因素,激發起學生愛國主義熱情。同時,設計討論話題:“金晶事跡表現了一個公民哪些神圣義務”“你應怎樣向金晶學習”等,引導學生展開討論,通過對案例材料的討論,既能使學生明白維護祖國安全、榮譽和利益是公民崇高的義務,又可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又如,在講述“依法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這一節時,我將課堂設計成“模擬法庭”,選舉營業員、商場保安員、營業部經理、記者、消協負責人、仲裁機關負責人、法庭審判長、書記員等各一名。通過模擬訓練將教材中“為什么要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消費者享有哪些權利?當消費者權益受到侵害時應該怎么辦?”等問題迎刃而解了,教學效果比較好。這樣在學生模擬的基礎上,明白了作為消費者應該享有的權益,同時應該學會用法律的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二)與課外活動相結合,著眼于學生法制意識的培育

除了課堂教學之外,我比較重視課外的法制教育,每逢組織重大活動,或外出參觀活動,都要向學生進行集中教育,要求學生遵守相關的法律、法規,遵守社會公德。課外的教育和課堂教學相互補充,使學生能經常性地處在一種宣傳法制的氛圍之中。在這基礎上,每學期我們都應聘請一些專家或專職工作人員給學生開講座、作報告。如聘請市法院的法官作法制教育專題講座,請交警同志作交通法規專題報告等等。他們的報告有許多實際的案例,不但內容豐富,警示性強,而且可行性、說服力也較強,這樣能給學生較強的震撼力,對學生今后的人生道路有較大的幫助。同時,我又認為將法制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我自己利用學校閑置房間設計了一個心理咨詢室,既當思想教育老師又當心理老師。心理咨詢室創辦起來以后,每天都有同學前來與老師談心,有時用書信形式進行交流。我在與學生交流時,經常向他們傳授關于法律法規的知識。特別是有些學生有違法的想法或行為,我就借助法律知識對他們進行疏導。由于這樣的教育活動是在與個別學生交流中進行,對癥下藥,比較容易為學生所接受?!半S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一對一的心靈交流中,老師將法律知識悄悄地滲透到學生心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與主題教育相結合,根植于法制教育氛圍營造和能力提升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對學生法制教育氛圍營造和能力提升常抓不懈。思想品德課、校班會課、升旗儀式等,都被當做法制教育不可或缺的陣地,使學生自始至終都處于法制教育的氛圍之中。除了經常性的教育之外,我還充分利用節日、活動日、教育日等對學生進行法制教育。如三月的“安全教育月”,“青少年維權專題行動月”;八月的“國防教育專題月”;九月的“行為規范養成教育鞏固月”;十二月的“國家憲法日”、“法制宣傳教育月”等。每學期放假前夕,都要對學生進行社會治安方面的法制教育,防止部分學生受社會不良風氣的誘惑或影響,極力避免5+2=0不良效果的出現。初中階段是青少年生理、心理上不斷發生變化,獨立意識、自我意識逐漸覺醒,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和逐漸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在這一時期加強學生的法制教育,促使學生懂法、守法、用法,幫助青少年順利度過“危險期”,并為其今后的成長打下基礎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義。當然,對中學生的法制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老師的義務,它是一項艱苦的系統工程,需要家長、社會各界緊密配合,只有全社會都重視法制教育,那么中學生以及所有公民法律意識的提高就指日可待,推進依法治國和構建法治社會的目標才會真正實現。

作者:段德明 單位:河南省濟源市北海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