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社區文化填補創新我國傳統文化論文
時間:2022-11-17 10:37:00
導語:現在社區文化填補創新我國傳統文化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作用于自然界和社會的成果的總和,包括一切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狹義的文化指意識形態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包括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道德情操、學術思想、文學藝術、科學技術、各種制度等。堅持科學發展觀,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是我黨文化建設的基本核心。堅持把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為文化工作的主題,要激發人民的創造力,提高人民的文化素養,注重文化的傳承,同時注重文化的創新。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而社區作為現代城市社會的重要組成細胞,社區文化是城市文化的核心與靈魂,對推進城市乃至國家的先進文化發展,起著中流抵柱的作用。
一社區文化的概念
社區,是指固定的地理區域范圍內的社會成員以居住環境為主體,行使社會功能、創造社會規范物,在中國主要是指城市社會行政管理的基層單元或各成片商住小區。
社區文化則是在特定的社區內,人們或傳承或創造而形成的風俗習慣、審美方式、道德情操等精神生活,也包括社區內圖書館、文化室、人文景觀等系列物質總和。由此可以看出:從空間上來說,社區文化包含物質生活條件和精神風貌。從時間上來說,社區文化則包括居民長期以來對傳統習俗、民族風情的保留與傳承,還有居民聚居到一定時間后,相互融合,創造出與時俱進的藝術財富。
二社區文化的歷史演變
(1)原始社會以物質文化為主
在遠古的游牧社會中,部落逐水草而居,并無固定的住地。那時的游牧部落只是具有生活共同體性質的一種社會群體,并不是今天所說的社區。此時的原始文化主要是物質文化,從制造各種工具、使用和發明火、采獵生活到動植物的馴化。
(2)自然崇拜是文化最初的表現形式
耕種的興起,促使人類生產方式發生了根本性轉變,隨著生產力的提高,人們的勞動效率也大大提高,滿足基本生活之余,還能提供剩余的價值,剩余價值的出現,導致財產集中在人手中的不均衡,于是出現了財產私有制,直接引起了上層建筑的出現。村落這樣一種原始社區也隨之成型。此時,文明出現。在文明初期。人類最初自然知識的貧乏與蒙昧,精神文化比例很小,仍以物質文化為主,且文化文明一般都與白然崇拜(此時還沒形成宗教)有關。以村落、部落為結構,逐漸形成屬于自己村落、部落的圖騰、祭祀等類似宗教形式與活動。
(3)文化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在廣大村落社區之間出現了城鎮社區。文化的形式越加豐富多樣.思想觀念的形成,如佛教、基督教等,文化傳播載體的出現,如文字、語言的產生,還有各種藝術形式的創造,如舞蹈、書畫等,文化具有極強的地域性,都是以地域為根基,同種文化形式在不同地域中,表現出不同的形態,在人的長期交往中,逐步傳播、融合、流傳。自工業革命以來,隨著城鎮社區的都市化、現代化,城市社區的數量不斷增多,其規模日益擴大,出現了許多大城市。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隨著人類第三次文明浪潮—償息革命的來臨,城市群、經濟圈等大都會社區已漸漸形成。目前,發達國家的城市率平均在80%以上,而中國2009年的城市化率達到46.59%。城市的飛速發展,也形成了龐大的社區體系,社區逐漸形成了中國市民聯系最緊密的團體。如今的社區文化更是在中國豐富傳統文化的沉淀下,賦予了時代的積極意義。
三傳統文化豐富社區文化,社區文化傳承傳統文化
中國從黃帝時代算起有著5000年的悠久歷史,中國是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歷經數個朝代,多次民族大融合。中華文明是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的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包含了物質文化與精華文化的總和。
在《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一文中指出:“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對于這,我們還是小學生。今天的中國是歷史的中國的一個發展: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傳統文化的薪火相傳,讓炎黃民族有自己的精神依托,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深刻獨有的價值取向,為華夏民族歷經磨難依然卻依然騰飛于世界東方提供了強有力的精神支撐。
(1)傳統文化豐富社區文化
如今,中國的傳統文化現代生活方式的沖擊下,已漸漸被人所忽視,有的已經瀕臨消失或者甚至毀滅。如今,在強調社區文化建設的背景下,為保留、傳承傳統文化提供了基層土壤。以社區為核心,提高人們群眾的文化水平,對傳統文化進行搶救性的保護,以社區為平臺,利用社區凝聚優勢,將本地傳統民俗文化完整的保留、傳承。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很強的地域性,例如廣東的嶺南客家文化,北京獨特的胡同文化,也具有很有很強的民族性,例如藏族、蒙古族,他們都有自己的傳統節日、習俗、禮儀等。
文化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賦予了他各種不同的表現形式。這些傳統文化都以社區為載體,在一定范圍內有組織、定期或不定期地以固定的模式來表現。經過歷史的沉淀,它們已經被代代相傳的人們賦予了獨特的象征意義和深刻的內涵,它們不僅表達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幸福追求,對自我愿望的訴求,而且,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傳統文化也成為了現代市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極大的豐富和充實了社區文化,不斷增強社區文化力,為社區形象的塑造提供內在的支撐。
比如廣東深圳吃“大盆菜”的傳統。盆菜起源自宋代,由宋帝口年間留傳,南宋末年,宋帝為逃離金兵追趕,落難到如今的香港元朗,當地村民得知皇帝駕臨。匆忙之間沒有食器,只能拿大盆將所有食材堆置盆中,炊熟食用,這也成就了盆菜一向把最貴重的食材擺在最上層的方式。春節期間,深圳下沙、上沙、沙嘴、沙尾、新洲、石廈等許多社區都開展“大盆菜”民間文化系列活動,這些活動只要是發諸人們的內心,其意味就將更加深長,并浸潤開去,成為某種可以流傳的東西,也成為一個地方本土人氣的一種匯聚力量,也是傳統文化對社區文化的豐富。
(2)社區文化建設有利于傳統文化的傳承
文化是人類精神的延伸,也是一種藝術的傳承。傳統文化在豐富社區文化的同時,也以社區文化為依托,依靠社區的物質基礎、組織等優勢為傳統藝術的傳承提供了條件。現代社會越來越注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這種保護需要從基層做起,需要依靠群眾的力量才能得到最大化的實現。公務員之家
以廣東嶺南客家文化為例,開丁節是深月市南山區蛇口漁二村的一個傳統民間節令。漁二村的居民均是祖籍廣東海豐的移民,過開丁節則是源于潮汕、海陸豐的舊俗,從元代流傳至今。按當時民俗,家里添男丁后要到宗族祠堂點一盞燈,俗稱掛燈、上燈。還要邀請同宗長輩家長,親朋好友到家中吃開丁茶《當地又稱菜茶》,以祝賀添丁。后來,逐漸形成了正月十三過開丁節,吃開丁茶的習俗。二村的先輩100多年前移民至蛇口以后,早年生活艱辛,更希望多子多孫,家丁興旺。同時,過開丁節也成了人在他鄉相聚祝福,增強團結的好辦法,因此,這一習俗便沿襲至今。現在,每逢開丁節,在外地深圳海外的老漁二人都會趕來慶祝,熱鬧非凡。如今,開丁節這一傳統節日文化,已成為漁二社區的獨有的社區文化組成部分。
四社區文化對傳統文化的創新
時代是不斷發展的。社區文化也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產生新的內容,立足于傳統文化的社區文化,必然會對傳統文化產生新的解讀。
還是以開丁節為例。從傳統意義上來說.“開丁節”所包含的文化元素與國家計劃生育政策是相抵觸的。蛇口街道漁二社區的居民大部分是來自廣東海陸豐的漁民和部分具有香港深圳雙重戶籍的流動漁民。其傳統的生育觀念很強,認為多子多福,生了男孩才可以傳后,生了女孩就會斷香火,以前存在著非要生個“男丁”才罷休的習俗。
因此在上世紀90年代,每逢“開丁節”,村民都不讓計生工作者參與,很多人認為“開丁”是要人丁興旺,而計劃生育明擺著是不讓他們“開丁”。因此,違反計劃生育、超生現象非常普遍。
進入二十一世紀,重男輕女的思想已經不符合時展的要求。在漁二社區,工作人員經常到各居民家中座談,互訴心聲,了解他們的心理想法,漸進地向居民傳遞新生育政策。“開丁節”不再是生男丁的家庭的節日,而成為遠近皆知的狂歡節。也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新的解讀。
任何傳統文化,在代代的傳承中不斷發展,取其精華,去其槽粕,不斷創新,才能發揮出更持久的生命力。如今,社區文化要以和諧為主題,構建和諧社區。必要保持文化的先進性。這就要求我們在建設社區文化時,推陳出新,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優越性。
- 上一篇:剖析提高幼師職業壽命論文
- 下一篇:在省政府參事工作會議上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