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教育分析論文
時間:2022-11-23 05:21:00
導語: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教育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專升本院校大學生職業價值觀
論文摘要:調查顯示,專升本院校大學生在職業態度、職業評價、職業動機、職業理想等方面呈現出了一些新特點,據此,高校應在強化職業動機、加強人生價值導向引導、創新教育方式方法上進一步加強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
職業價值觀是人們對社會職業需求的評價,是人生價值觀在職業問題上的反映,它的核心內容是職業需要。它通過職業動機、職業態度、職業評價、職業意愿、職業理想等形式表現出來。通過對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湖南工業大學這兩所新升格本科院校的在讀大學生(主要是專科生)進行問卷調查和訪談,我們得知:當前大學生在職業態度、職業評價、職業動機、職業理想等方面呈現出了一些新特點;而院校升本也給學生的職業價值觀帶來了一些新變化。對此,高校應及時采取相應對策,進一步加強大學生的職業價值觀教育。
一、專升本院校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狀況分析
本調查采用了分層隨機取樣的方法,對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湖南工業大學的專科生進行了關于職業觀問題的抽樣調查,共發放問卷1000份,回收有效答卷924份,答卷回收率為92.4%。接受調查的學生年齡在19-24歲之間。其中男生405名,占43.8%,女生519名,占56.20l0;文科學生545名,占59%,理科學生379名,占41%;師范類學生489名,占53%,非師范類435名,占47%。在選取調查對象時,充分考慮了性別、年齡以及文理科、師范類和非師范專業的均衡性。調查的主題為大學生的職業取向、動機、理想及高校對大學生擇業的態度和教育之比較等。調查結果如下:
(一)大學生職業態度:務實與創新
職業態度是人們對某種社會職業比較持久的心理反應傾向和行為傾向。它是個人職業選擇的態度,包括人們對職業的選擇方法、選擇過程、工作取向、獨立決策等方面。它主要由人們對職業的認知、情感和意向三部分組成。
職業認知是人們對職業的性質、意義的探索和理解。我們調查發現,在確定職業的意義、社會地位和價值的角度上,14.5%的大學生考慮的是社會職業是否符合自身的需要;47.8%的大學生則從社會職業給人們的時空自由程度、個性發展空間、職業本身的創新需求程度出發來考慮。被當前大學生列人前五位的職業是:自由職業者,律師、會計等專門人員,教育工作者,企業主,軍人。概括地講,大學生的職業傾向主要分為個性型、享受型、穩定型、自我實現型等。其中女大學生偏向于穩定型、享受型的職業;男生則偏向于個性型、自我實現型的職業。
職業認知往往影響著人們的職業情感或情緒體驗,也影響著人的職業意向反應。職業情感和職業意向則與人們在職業活動中的心態、工作積極性等心理和行為傾向相連。目前大學生的就業心態自信、坦然者占16%;焦慮擔憂、困惑苦惱者占SO%;害怕、矛盾者占11.5%o“如果求職時,有意向單位給的薪酬達不到自己的期望值”,選擇先簽約、再努力工作爭取發展機會的占78.5%,放棄重新選擇的占10.7%,觀望、不確定的占11.8%;在“將來你會怎樣對待工作”的問題上,絕大多數大學生選擇在認真的基礎上力求創新,而且“愿意放棄自己的專業,選擇一個能夠解決就業問題的工作”。這些說明大學生的職業態度是認真務實、銳意進取、力求創新的。但在問及對專業的滿意度和將來是否會從事與專業相關的職業時,學生存在“高認知、高情感、低意向”的傾向。如認為教師職業社會地位高的占30.8%,喜歡教師職業的占28%,但愿意選擇中小學教師職業的僅占20.6%o
另外,隨著學校專升本,學生的職業態度發生了一些改變。如學校升本前后,學生對自己專業的滿意度比例上升了11.7%,喜歡與專業相關的職業的比例上升了10.2%;將來想從事與專業相關的職業的比率上升了6%;畢業后11.7%學生選擇繼續升本,有的甚至準備考研。這個結果反映出,學校升本后給學生的發展平臺更高,學生可以選擇的空間更大,從自身發展的角度出發,部分學生對職業的認知、情感、意向均發生了一些變化,并據此重新調整了自己的職業規劃。
(二)職業評價:平等與為我
職業評價是人們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對社會各種職業的好壞、優劣和重要性等方面的一種判斷。職業評價能力與其對職業的認知有關。職業評價在對職業價值觀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僅直接影響著人們的職業選擇和職業流向,而且也影響著人們的工作態度。通過職業評價,可以發現不同職業在人們心中的地位和聲望,看出人們最注重的職業特性,了解人們的職業取向。
我們經過調查發現,專升本院校的大學生在職業評價時重視生活方式、個人發展、經濟價值、社會聲望、工作安定性、成就、獨立性、同事關系等價值尺度,而且具有兩個顯著的特點:(1)職業平等觀基本建立。當前大學生對知識的崇尚沒有減弱,但已經突破了傳統的職業價值取向,不再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區別作為衡量職業好壞的標準,在“你認為教師職業的地位如何”這項調查中,57%的學生選擇“和其他職業一樣,只是一份職業而已”;在“判斷職業好壞的因素”中,只有極少數學生選擇“社會地位”。可見,大學生心中已沒有職業貴賤之分,社會地位的高低已不是學生選擇職業的首要因素。(2)職業的為我性較強。在評價職業的標準問題中,14.5%的大學生選擇“符合自身的需要”,17.8%的學生選擇“輕松自由”,25%的學生選擇“個性特長發展”,5%的學生選擇“職業本身的創新需求”。其中部分女生將社會關系也作為判斷職業好壞的標準。可見,大學生評價和選擇職業時,更多地強調職業的為我性,更多地考慮職業對自身需要和發展的有利性。
大學生職業評價的這些特點不因學校升本與否而改變。但學校升本后,新的教育理念和思路的引導、新的校園文化的熏陶以及職業價值觀教育力度的加強,對提升大學生職業評價水平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三)職業動機:復合性與主體性
職業動機是驅使人們進行職業選擇的“利必多”即內驅力。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職業評價的影響,但兩者不是一回事,職業評價高的職業未必會讓人們產生職業動機。職業評價比較外露,職業動機比較內藏,比職業評價復雜。
經調查顯示,專升本院校大學生的職業動機凸顯出兩個特點:一是職業動機的復合性。大學生的職業動機多種多樣,概括起來有:(1)個人發展的機會;(2)個人興趣愛好;(3)薪酬福利;(4)工作穩定性;(5)國家和集體的需要;(6)社會關系。其中,女大學生擇業時,對社會關系的依賴程度高于男生。在“您認為影響就業的因素依次排列”中,36.7%女生將社會關系放在前三位。二是職業動機的功利性弱化、主體性增強。與前幾年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調查研究相比較,當前大學生并不將薪酬福利、經濟收人等物質生活條件放在第一位,而符合個人的興趣愛好,能給自身提供發展和晉升的機會,能發揮自己的才能的職業更易激發他們的職業動機和興趣。可見,隨著多種經濟成份的確立,多種生活方式的自由選擇,因利益主體的不同,其價值取向呈現出多元化,從而決定了大學生職業動機的多樣化、復合化、主體化。
此外,隨著學校的升本,部分大學生的職業動機和選擇的某些方面略有變化。如對薪酬的要求上,升本前在1200元以下的占34.7%,在1200一1500元之間的占43.4%;升本后,薪酬要求選擇1200一1500元之間的大學生比例上升了6%。在“學校升本對您就業是否有影響”一項中,認為“有影響,增加了就業信心”的比例為52%。可見,學校升本在一定程度上讓學生增強了就業的信心,強化了職業動機,從而提高了大學生的就業期望值。
(四)職業理想:個性與自致
職業理想是人們對自己將來所從事職業的設想。它是人們在紛繁復雜的社會職業中,為自己所設定的理想的奮斗目標。一個人的職業理想并非與生俱來的,而是在社會化的過程中,隨著職業意識的形成發展而產生的。“職業意識是求業者對職業對象滿足自己生存、發展、享受需要的程度的理解以及由此產生的對某種職業對象的向往和追求。‑}x7大學階段是學生職業意識基本發展完善的階段,也是大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理想確定具體實現的時間表和方法途徑的時期。調查與訪談結果表明,大部分學生進人大學就規劃了自己的職業生涯,明確了自身的職業理想。在制定職業規劃中,他們會受到父母親人、學校老師、同學朋友等的影響,但主要由個人興趣愛好來決定,因而大學生的職業理想具有鮮明的個性化和自致性特征。一是崇尚個性化。約10%的學生選擇自主創業;25%的學生選擇“個性特長發展”型的職業理想;還有相當部分學生在訪談中表示,將來的職業理想和選擇不會看工作地域、待遇等,而是看職業能否體現出與眾不同的價值,能否彰顯學生的個性。二是職業理想實現的自致性。在追求職業理想實現的過程中,大學生更注重自我努力、自我奮斗。如在職業薪酬目標上,五年后希望達到的薪酬要求是3-5萬元/年的占44.6%,5萬元以上的占42.8%;而55.4%的大學生認為,實現理想和獲得高薪的主要因素是自身的工作業績、個人知識與能力水平、工作經驗等。
在職業理想問題的調查中,學校升本前后變化最大之處是學校為大學生提供的職業價值觀教育的強度和力度不同。38.8%的學生認為,學校在升本后對學生的就業工作重視些,除主動提供職業需求信息外,還開展擇業觀和職業規劃教育,宣傳就業政策、法規。升本前后,學生選擇畢業后立即就業的比例下降了11.7%,究其原因,是部分學生想繼續深造,借助學校升本后提供的更大平臺,調整實現自身職業理想的內容、實現時間和方法途徑。
二、專升本院校對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的新舉措
大學生職業價值觀的形成、發展與變化受若干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概括起來,有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兩種。內部因素主要同大學生白身的需要、興趣、能力、愛好、性格等有關;外部因素主要同社會、家庭、學校的影響有關。因而,專升本院校也應從內、外因素兩個角度,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職業價值觀教育。公務員之家
(一)積極引導大學生職業動機中的優勢需要
在心理學領域,一般認為,需要是指有機體的某種缺乏或不平衡狀態,表現了有機體的生存和發展對于客觀條件的依賴性,是有機體活動的積極性源泉。[3]職業需要是職業價值觀形成的基礎。塞維爾認為,人的職業需要一旦被意識到,就以職業評價、職業動機、職業態度、職業理想等形式表現出來。(4]人們的職業需要不同,職業價值觀的表現形式也不一樣。大學生的職業需要是個多維度、多層次的結構,可以從低到高歸納為五類:(1)生存需要。89%的學生認為工作是為了生存。(2)享受需要。17.8%的學生將“輕松自由”放在擇業的首位;8%學生把薪酬福利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3)個性發展的需要。39:5070的學生以獲得“個性特長發展”和滿足自身興趣愛好作為職業的優勢需要。(4)自主和尊重的需要。2%學生將工作的穩定性和一定的社會地位作為優勢需要。(5)貢獻的需要。沒有學生把貢獻的需要放在首位,52.6%學生明確表示可以兼顧集體和社會的需要。大學生對職業的各類需要是一個相互交錯的、復雜的、等級化的階梯狀結構,在不同時期、不同條件下,不同的個體會產生不同的優勢需要,需要的變化和發展也就是統領需要結構的優勢需要的轉移和交替。
從調查中可以看出,大學生職業的優勢需要是個性發展的需要。這是經濟全球化和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結果。在經濟、文化多元化的浪潮下,彰顯個性、突出自我是時展的產物,是社會進步的標志。但僅僅重視個人的發展需要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需求和價值導向是不完全和諧的。因此,專升本院校一方面應保護好大學生目前的優勢需要—個性發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宜將大學生職業需要中處于劣勢的貢獻需要引導為優勢需要,推動大學生的個人職業發展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另外,針對女大學生,宜進一步加強其自立和尊重需要的引導,多開展女性自尊、自立、自愛、自強、自信等教育。
(二)強化對大學生的人生價值導向教育
大學生職業價值觀與其人生價值觀之間有著極為重要的聯系,人生價值觀深刻影響著大學生對職業的選擇。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應該與社會對人們的人生價值導向一致。人生價值導向是一定社會倡導的具有最高權威性和社會普遍性的人生價值目標,用以指導社會成員對生活意義的思考和對“善’,的追求。[s]當前我國對大學生的人生價值導向的內容主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即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培育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民族精神、時代精神,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該價值導向的目標是引導大學生樹立為國家、民族、社會做貢獻的人生價值觀,實現其人生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說過:一個人的價值,應該看他貢獻什么,而不應該看他取得什么。一個人對社會的價值首先取決于他的感情、思想和行動對增進人類利益有多大作用。[6]德國著名詩人歌德也說過:“你若喜愛自己的價值,你就得給世界創造價值。”川所以,在對大學生進行職業價值觀的教育時,一方面要鼓勵大學生大膽承認個人利益與自我價值的追求,但要防止個人利益至上的片面價值觀;另一方面要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使之能夠在職業選擇時自覺地將個人的發展與國家、社會的發展有機結合起來,找到實現人生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最佳結合點。
(三)全方位加強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
首先,專升本院校要樹立以人為本、以學生為本的職業價值觀教育理念。愛因斯坦說過,學校的目標始終應當是:青年人在離開學校時,是作為一個和諧的人,而不是作為一個專家。觀念是先導,思想決定行動。高校首先應在廣大教師和學生工作人員中樹立一切為了培養和諧發展的大學生的教育理念。改變以往“一切為了就業率”的純粹的就業觀,真正將大學生培養成自我實現的人、‘有完善人格的人,從而從根本上完成高校教育的使命。
其次,堅持多管齊下,全方位地開展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在以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專升本院校應在學科課程建設、師資隊伍建設、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多渠道、全方位地開展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學科課程建設方面,高校宜針對大學各年級不同的階段特征及職業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不同特點,開設與之相應的職業教育的相關課程。如大學一年級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結合學生的個性、性格、興趣、專業等因素,幫助學生明確自己的職業理想,并為實現職業理想而制定具體可行的學習生活計劃,讓學生心中有目標,學習有動力;二年級開設職業道德方面的課程,引導學生端正職業態度,提升職業認知;三年級結合專業課程開設職業技能和專業素養方面的課程,讓學生具備真才實學,提升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四年級開設就業指導方面的課程,幫助學生認清就業形勢、掌握就業政策、增加就業技巧、增強就業信心。校園文化建設方面,高校應將職業價值觀教育納人德育教育的范疇,積極開展職業精神教育,廣泛開展大學生青年志愿者、自主創業、勤工助學和愛心回報社會等活動。這既可培養大學生愛國愛民、無私奉獻的精神,又可在大學期間提高學生的職業認知能力和就業技能。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選撥一批求真務實、與時俱進、熱愛學生的優秀教師進人學生工作隊伍,定期對這支隊伍進行包含大學生職業價值觀教育在內的全方位培訓,不斷提升學生工作隊伍的整體素質,真正讓學生學有榜樣、行有方向,等等。
- 上一篇:剖析文物展品保險險別研究論文
- 下一篇:體育德育教育范式探討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