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高職院校課程教學思考
時間:2022-02-17 04:42:00
導語:簡述高職院校課程教學思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精品課程建設是高校精品課程建設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深化高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扎扎實實地進行高職課程建設的客觀需要,是提高教學質量和實現高職人才培養目標的重要途徑,是高等職業教育教學中的一項重要系統工程。
一、高職精品課程建設的現狀
1.高職國家級精品課程建設覆蓋學科廣,精品課程逐年遞增
2003年,《教育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育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全面啟動了全國高等學校精品課程建設工程。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教高[2006]16號)中明確指出:“十一五”期間,國家將啟動1000門工學結合的精品課程建設,帶動地方和學校加強課程建設。
2003年至2009年,教育部先后開展了七屆精品課程遴選,累計評選出3080門精品課程,其中高職國家級精品課程812門,占全國國家級精品課程總數的26%。從歷年的建設情況來看,國家精品課程建設逐年在增加,并且高職精品課程增加的幅度還較大。僅2008年和2009年就評選出高職國家級精品課程400門,均超過當年全國國家級精品課程總數的30%以上,其內容覆蓋材料與能源類、財經類、電子信息類、法律類、公安類、公共基礎課、公共事業類、環保、氣象與安全類、交通運輸類、旅游類、農林牧漁類、輕紡食品類、生化與藥品類、水利、土建類、文化教育類、醫藥衛生類、藝術設計傳媒類、制造類、資源開發與測繪類共計20個一級學科。
2.高職國家級精品課程評審指標體系的日益完善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高職精品課程建設一直參照本科精品課程的指標體系。自2003年7月教育部頒布的《國家精品課程評估標準》(征求意見稿)以來,精品課程評審指標每年都在不斷修改與完善,2007年更名為《國家精品課程評審指標》,并且還根據評審需要制定了本科與高職兩個指標體系,2008年和2009年又在2007年評審指標的基礎上做了較大修改,其一級指標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隊伍、實踐教學、教學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等六項的基礎上增加了課程設置,二級指標調整更大。這些調整使高職國家級精品課程評審指標體系日益完善,這更有利于建設具有高職特色的精品課程。
二、精品課程建設的措施及主要內容
1.加強精品課程建設的領導和規劃
(1)加強精品課程建設的領導。有力的領導是精品課程建設順利開展的保證。精品課程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它涉及到學科、教師隊伍、學生、教材、課程體系、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思想以及教學管理等方面的建設和改革,而且其內部各因素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的,只有通過廣大教師和學生的廣泛參與和共同努力,精品課程建設才能形成合力,創造精品。在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涉及教學、科研、人事、財務、實驗實訓、信息技術、網絡等多個部門,因此需要加強精品課程建設領導,成立精品課程建設領導機構,全面負責精品課程建設的領導協調,組織召開精品課程建設會議,制定學校精品課程的綜合規劃以及有關制度文件和激勵政策,對精品課程建設進行檢查與評估等,以確保精品課程建設有序進行。
(2)制定科學的精品課程建設規劃。制定科學的規劃是精品課程建設的前提。建設規劃一方面要突出精品課程建設的計劃性、目標性、階段性、整體性及層次性,另一方面要立足學校的發展目標與定位,與專業建設、產學研合作及服務社會緊密結合。應搜集學校的師資、課程、教學、特色、實驗條件等方面信息,了解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及可用資源,參考其他院校先進經驗,在全面、認真分析匯總調查信息基礎上提出精品課程建設要達到的具體可操作質量標準及具體措施。
2.精品課程建設的主要內容
(1)高職院校精品課程建設的定位。高職院校國家精品課程是能體現現代教育教學思想與高等職業教育特點,符合高等職業教育改革方向和人才培養工作規律,教學內容設計科學合理,教學方法手段靈活新穎,教學資源能有效共享的高質量、高水平的優秀課程。也就是說,高職院校國家精品課程,是根據高職教育培養應用型人才這一基本特點,以崗位能力分析和具體工作過程為基礎設計課程,具有工學結合的鮮明特色、產學研結合的模式,并能恰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方法和手段,教學效果顯著,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養養成起重要支撐和明顯促進作用,真正發揮示范和輻射作用的課程。
(2)強化師資隊伍建設。教師隊伍建設是精品課程建設的關鍵要素。高職院校精品課程師資隊伍建設應緊緊圍繞“雙師型”隊伍的建設展開,不僅應有廣博的知識基礎,而且最好能夠承擔一定水平的科研項目,以便使最新研究成果能及時反映在教學中去。可以引進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層次的技術專家,或者引進具有工程實踐經驗的高學歷的中青年教師,改善年齡、學歷、學緣結構。同時加大教師基本素質的培訓。對于新進的青年教師,可根據專業特點,安排他們到企業參加生產實踐,培養相應技術的實踐能力和相應的動手能力,通過培養、引進、聘用、傳幫帶等相結合的方式,逐步形成一支結構合理、學術造詣高、事業心強、教學水平高、教學效果好、經驗豐富、特色鮮明的教師梯隊。
(3)教學內容的優化和創新。教學內容建設是精品課程建設的核心。教學內容要體現新時期社會、政治、經濟、科技的發展對人才培養提出的新要求,應該具備科學性、實用性、先進性和創新性的特征。要通過跟蹤研究把學科前沿的內容不斷地納入到教學內容中,將最新的研究成果和進展展示給學生,并應由學生去探求,以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教學內容中要高度重視實驗、實習等實踐性教學環節,實踐性內容應占有相當的比例,并與國家職業資格證書考核接軌。要積極采取措施將教學研究與教學改革的內容融入課程建設中,要求課程負責人及課程組成人員在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等方面積極探索和實踐,形成教學成果,爭取有一定數量的教學研究,起到交流與輻射的作用。
(4)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方法的改革與教學手段現代化是精品課程建設的必然要求和主要內容。在教學方法上,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鼓勵教師積極開展教學方法的研究與應用,重視學生獨立思考和創造思維的培養,鼓勵教師采用“教、學、做合一”、任務驅動、案例式、討論、啟發式、現場、參與式等教學方法,立足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潛能,注重對學生思辨能力、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在教學手段方面,結合課程特點,大力投入硬件設施,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和網絡資源組織教學活動。積極有效地采用多媒體教學,同時構建起計算機網上教學平臺,實現資源的優化和共享。
(5)重視教材建設。選用教材必須以教學大綱和培養計劃為依據,盡量選用“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國家、省、部級重點教材,獲獎教材或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推薦教材。應結合學科、專業調整,加快教材的更新,選出最適合學生使用的教材。鼓勵學術水平高、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編著具有特色、反映教學改革經驗和成果的高質量教材。在教材編寫中應盡可能地吸收行業、企業專家參與共同設計,將本課程領域中的最新技術成果適當引入教材內容。另外,應加強實踐教學類教材建設。
(6)加強實驗實訓基地建設,重視實踐教學環節。高職教育是實施以培養實踐能力為核心的教育。實踐教學是培養職業能力、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的重要教學環節。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充足的實訓條件和實訓過程,離不開真實的生產環境。要多方籌集資金,加強各類實踐教學基地和實驗室建設。校內實踐教學基地的建設中要充分考慮到精品課程實訓要求,并結合職業崗位的實際環境開展,同時結合生產服務的實際,形成理論、實踐一體化的教學模式。要充分利用各類社會資源,加強校企聯合,加強校外實習訓練基地建設,采取現場教學、頂崗實習等方式,加大專業訓練力度。
- 上一篇:探究證券行業信息安全現狀及對策
- 下一篇:危險品監管處年度工作安排
精品范文
10簡述教學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