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法犯罪的原因與預防對策芻議
時間:2022-04-27 03:49:00
導語:違法犯罪的原因與預防對策芻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犯罪;現狀;特征
論文提要:本文在把握大學生犯罪特點、探討犯罪根源的基礎上,以掌握大學生違法犯罪的規律為切入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和預防,旨在減少大學生違法犯罪現象,對已經違法犯罪的大學生,盡可能地進行挽救矯正,使其仍能夠成為國家的棟梁。
本文以筆者在學生管理實踐中所接觸到的部分大學生違法犯罪現象著手,淺析大學生違法犯罪的特點、原因以及如何加以預防,從而探尋減少大學生違法犯罪的有效途徑和方法。大學階段是青春勃發、奮發有為的黃金階段,一直以來被人們視為精英和驕子。近年來大學生犯罪的報道頻現各類媒體,2009年鄭州市中原區法院依法審結了一起重大傳播淫穢物品犯罪案件,涉案的12人中有5名大學生,又一次引起社會各方面的密切關注與重視。
“馬加爵案件”、“清華學子劉海洋硫酸潑熊事件”等大學生違法犯罪案件的出現,讓人觸目驚心的同時也為之扼腕嘆息。如何采取有效預防措施,扼制大學生違法犯罪現象已經成為亟須解決的一項嚴峻社會問題。
一、大學生違法犯罪的現狀
大學生群體是青少年群體的組成部分。在我國犯罪學研究中,對青少年的界定是14~25周歲。從20世紀七十年代后期開始,青少年犯罪呈現逐年上升之勢,近年來占到了刑事犯罪的80%,大學生犯罪占到了青少年犯罪的17%,占高校總人數的1.26%。來自中國青少年犯罪研究會的統計資料表明,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總數已經占到了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且以年平均2%~3%的速度上升,大學生犯罪在其中所占比重也越來越高,增長趨勢十分明顯。
二、大學生違法犯罪的特點
相對社會其他涉罪的犯罪主體而言,大學生犯罪的范圍、性質及其危害并沒有質的區別,但也有其自身獨特的一些特點,主要體現在:
(一)侵犯的客體以財產型為主,犯罪類型多樣化。大學生違法犯罪涉及罪名多以財產型為主,綁架、殺人、傷害、強奸等侵害人身權案件也逐漸有所抬頭的趨勢。在大學校園里,70%以上的刑事案件主要涉及到盜竊罪、詐騙罪、搶劫罪等罪種,這些罪種所侵犯的客體都是財產所有人或管理人的財產利益,但同時也出現了一些新類型案件。
(二)犯罪主體范圍逐漸擴大化。犯罪主體范圍擴大化包括幾方面:一是從過去的犯罪學生主要來自高職高專與民辦院校逐步向重點院校蔓延。例如,馬加爵案件、劉海洋案件等一些名牌院校的學生犯罪;二是高學歷犯罪增多,不乏碩士生、博士生;三是從年齡來看,朝低齡化趨勢發展;四是從性別來看,受到一些拜金主義和享受主義思想的不良影響,女大學生違法犯罪比例增加。
(三)侵害客體。大學生犯罪侵害的客體多是熟悉的人,如同學、老鄉。越熟悉的人越容易成為被侵害對象。
(四)犯罪后果。涉嫌盜竊罪的大學生們下手目標均是移動性強的個人物品,如手機、現金、信用卡、相機、隨身聽等,且涉案金額大小不一,但多數都在千元左右;而故意傷害罪的犯罪情節一般輕傷為多,嚴重者則是將受害人身體某部位致殘。
(五)犯罪團伙化、多元化和智能化。在大學校園里,集體團伙性的打架斗毆現象越來越突出,并且這種犯罪團伙經常伴以社會成員。大學生犯罪手段比一般犯罪表現出高智能、高技術以及高危害性。如編制、傳播計算機病毒;利用計算機網絡詐取錢財;制作、傳播淫穢音像物品;利用生化知識研制等。
三、大學生違法犯罪的原因
毫無疑問,每個大學生違法犯罪案件都有個人、家庭、學校或者社會等多方面的背景基礎,是社會多方面消極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
(一)社會原因。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發生著新的變化,價值取向呈文化多元、選擇多樣、思想多變的發展態勢。一方面一些大學生錯誤地以物質利益為尺度去評價個人得失。拜金主義、盲目追求高消費、對物質的需求欲望不斷膨脹,黨內腐敗現象以及社會上不良現象和歪風邪氣對大學生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從而誘發犯罪的動機和行為;另一方面一些非主流文化的負面影響及不同背景的西方文化、港臺文化,如色情、暴力、荒謬、享樂主義以及極端個人主義文化及文化商業化作用下產生的文化糟粕等容易誘導大學生走上違法犯罪之路。
(二)學校原因。學校是大學生從家庭走向社會,實現社會化的重要環節。由于高等學校過度地擴招生源,導致了某些高校重智育輕德育、管理體系跟不上學生數量的節奏、心理調查咨詢工作滯后。另外,一些院校對大學生的法制教育不重視,課程設計單調,課時少,導致很多大學生對教育部規定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這類公共基礎課也產生草率應付考試的心理,法治意識和法制觀念并沒有深入人心。
(三)家庭原因。家庭是人的第一生活環境。據專家分析,處于溺愛型家庭、打罵型家庭、放任型家庭、失和型家庭等“問題家庭”的大學生較之正常家庭的孩子更容易犯罪,原因就在于缺乏適當的教育方法和健康的教育方式,往往只重視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對子女健康人格的培養。所以說,家庭教育是影響大學生犯罪的一個極其重要的因素。
(四)自身原因。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個典型群體,正處在學知識,長才干的時期,心理與生理正趨向成熟型轉變階段。他們感情豐富、思想活躍、感受靈敏,對自己的期望值很高,但同時心理起伏大、易沖動,自控能力差、做事情欠缺考慮,缺少健康的愛情觀,應對壓力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社會閱歷和人生經驗,很容易誤入歧途,甚至誘發犯罪。此外,看到學生失業現象的頻繁,感覺前途渺茫,極易產生消極頹廢心理。同時,在大學生中存在藐視法律的心態,存在僥幸心理,不惜鋌而走險。
四、大學生違法犯罪的預防對策
預防、減少大學生違法犯罪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離不開社會、家庭、學校以及大學生自身的共同努力。
(一)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糾正不良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大學生要樹立積極向上的健康人格,就要注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正確認識自我、認識社會,堅定正確地人生信念,注重自身的政治素質、教育培養,增強公德意識,遇事要冷靜分析、辨證思考、理智行事,杜絕任何盲目地沖動與跟從。
(二)開展良好的心理教育。21世紀,心理疾病已經成為各行各業的無形“殺手”。針對這些大學生不成熟的心理特點,高等院校要積極為大學生開展各種心理講座,開設大學生心理咨詢室。正確引導他們對兩性、婚姻、事業、就業等問題的認識。特別是對于一些性格內心、經濟比較困難的學生要特別留意、要特殊鼓勵與照顧。全方位、多層次地提高大學生承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以及正確引導大學生建立和諧的校園人際關系。尤其是大學生要放棄偏激和自卑心理,熱愛生活,使自己的心理處于輕松愉快之中。
(三)法制教育。我國法制正處在發展與完善時期,部分大學生面對一些發生的社會不正常現象,產生誤解,片面地認為“目前,中國社會是一種人治社會,缺乏法制,凡是都能通過金錢、關系主宰一切的觀念”,因此一些大學生恣意地以身試法。針對這些現象,高等院校要有計劃、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展法制教育,與司法機關加強聯系,結合具體的案例教育學生,強化他們的法制觀念。法制教育,不是片面地灌輸法律知識,而是培養學生的法律素養,是把法律規范內化為大學生的內在價值準則和人格的核心,避免空談理論,流于形式。
(四)完善學校管理制度。高校要努力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校風和學風,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管理工作,建立公平公正的評議制度和嚴格的信息溝通機制,采取針對性措施健全管理約束機制,建立預防大學生犯罪的網絡;配合有關執法部門綜合整治,排除校園周圍不健康因素對大學生的影響和干預,最終從體制上杜絕違法犯罪現象。
主要參考文獻:
[1]曹紅衛.大學生犯罪的現狀、原因和對策.文化建設,2006.12.
[2]方玉鳳.大學生犯罪的特征、根源與預防對策.文教資料,2006.7.
[3]中國畢業生網.2009年大學生就業形勢分析與預測報告.
[4]王先眾,陳康.貴州大學生違法犯罪心理研究.貴州教育學院學報,2004.6.
- 上一篇:論中國供熱業的價格管理方式
- 下一篇:詮釋西方國際貿易發展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