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的缺陷及戰略
時間:2022-07-29 05:38:00
導語:高校教育的缺陷及戰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開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宣傳普及活動,推動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大眾化。”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具有與高校其他理論不同的教育模式,是一種特殊的大眾化方式,是指依靠不同的傳播主體通過不同的傳播方式向大學生解讀馬克思主義理論,使得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方法論和價值觀,為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由此得知,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是由傳播主體、傳播對象、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四個方面組成,但是由于每一方面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的特性和受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的影響,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在存在許多不足。
一、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的缺陷
1.不同傳播主體不和諧
教師是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首要傳播者,高校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是以公共課的形式進行傳播,這使得部分老師認為不用像專業課那樣進行專門的學習,老師簡單的向學生進行單向理論灌輸,忽視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本質內涵和最終目的,沒有形成完善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造成廣大學生課上不認真聽講、不做筆記,課后抄襲作業,考試臨時抱佛腳等,嚴重影響了教學成果;馬克思主義理論科研工作者是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傳播的間接力量,有部分科研工作者認為,教義理論是教師的本職工作,與自己的理授馬克思主沒有什么聯系,自己的工作是科學研究,與課堂教學不存在關聯。這些認識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背道而馳,與此同時也就造成了在客觀上造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與學、研與教”相脫離。
2.傳播對象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缺乏正確認識
大學生是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接受者,高校通過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從而成為社會主義事業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但隨著西方資本主義意識形態的侵人,在社會生活中出現了很多不和諧的因素,如價值觀念庸俗化、人際關系功利化,導致了大學生思想行為復雜。由此,部分學生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是“假、大、空”的理論,缺乏社會根基,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只不過是應付學校的學習要求,課程本身并沒有價值意義,使得部分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甚至產生了排斥的心理。還有部分同學認為,馬克思主義理論課與自己所學習的專業和畢業就業沒有聯系,自己以后工作和生活用之甚少,馬克思主義理論是“虛”的課程。面對每況愈下的學習現象和紛繁復雜的社會關系,如何讓學生端正學習態度,調動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積極性,使“要我學”變成“我要學”成為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重要任務。
3.傳播內容缺乏實踐性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高度抽象性使得部分教師在現實教學過程中從課堂到教材、從教材到到理論、從理論到理論的不良循環教學活動,造成了理論和實踐教學活動的偏失。不良的教學活動內容嚴重影響了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熱情,使得部分同學認為,只要我們記憶好,就能背下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理論就是理論不具有實踐操作性和生活現實性,“馬克思主義理論二記憶好”。這樣的認識錯誤與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基本原理格格不人,嚴重損害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
4.傳播方式缺乏多樣性
高校在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過程中,課堂是首選方式,理論灌輸為必備措施。但是我國高校教育教學方式和傳播途徑單一仍然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普遍存在和集中體現的問題。教師依舊是不停的讀教材、不停的寫板書,學生仍然是不停的聽課本、不停的記筆記,傳統的教學方式并沒有使馬克思主義理論深人到同學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識始終停留在課堂教授的教材和筆記。面對信息膨脹的現代社會,我們只有不斷更新傳播方式、拓展傳播路徑,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才能發揮其應有的教育功能。
二、更新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建議
1.“教研結合”
馬克思主義理論科研工作者和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教師是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不同傳播者,其中科研工作者是側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維護,他們主要依靠學術論文、科研著作等等傳播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間接傳播者,而教師則是通過課堂教授完成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直接傳播,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實踐者。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科研工作者不但要為馬克主義理論為上,而且還要與教師的教學活動相聯系,多做調查研究,從具體教學活動出發,完成對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具有指導意義的學術論文和專著。同時,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教師要轉變“公共課”的思想,教師自身也要加大科學研究力度,在講授書本知識的同時還要抓住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特殊性開展科學研究。
2.尊重個性、培養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主動性
大學生是社會成員的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正處在人生成長的關鍵時期—大學,在這個時期接受的教育內容直接影響今后的事業和生活,同時也是開始邁向社會的第一步。大學生在同齡群體中,他們的精神氣質更富有朝氣和活力、更具有冒險精神,但同時也存在人格不健全、分析能力差、社會閱歷淺等問題。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正是以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和價值觀為基礎,教給大學生正確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面對教育活動中出現的種種問題,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一方面要關注當代大學生發展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尊重大學生的個性需求,不僅要教給學生“是什么、為什么”,更要教給學生“怎么辦”“授之以魚”,結合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培養大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嚴肅性和抽象性,又要增加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的趣味性和開放性,如分析時事新聞、巧用成語典例等等,使枯燥的教材和生硬的原理變得具有“趣味性”,誘發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熱情。
3.以馬克思主義原理和社會現象為基點,構建多層次、立體式的傳播內容
我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講授是從教材出發、由理論到理論,前提仍以原理的灌輸,這樣必然造成馬克思主義理論缺乏必要的社會實踐,而成為空中樓閣,但恩格斯早就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社會實踐是馬克思主義理論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社會是大學生實踐馬克思主義理論最大的舞臺。在堅持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堂灌輸的同時,也要不斷踐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這個時期的種種社會現象為大學生踐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提供了具體且生動的社會素材。由此傳播的內容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點,以社會實際生活為背景,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的方法論和世界觀分析社會現象,講授過程中要深人淺出,從而進一步形成一套科學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內容。這要求教師在教授馬克思主義理論課是時候,應當結合當前的社會現象,如經濟危機、大學生就業、城鄉差異等等,使高深莫測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以社會問題的形式呈現在課堂中,不斷更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內容,使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青春永駐。
4.拓展傳播渠道
科學而高效的傳播方式直接決定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我國的傳播范圍和傳播深度。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是以課的形式進行,課上和課下是課兩種不同的表現形式。由此,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要采取課上和課下相結合的教育路徑,不斷拓展傳播渠道。一是課上:課堂是抓住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的關鍵陣地,在課上以理論學習為主導,以教師向學生傳授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主要渠道;同時也要堅持課堂的開放性,開展學生自主學習、討論會、學術講座等其他形式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在課堂上也要注意培養大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同學從生活真實現象出發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同時要采取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如多媒體、模具等等,使博大精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以聲音、圖像等形式滲透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二是課下:課下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必不可少的環節,開展多種形式的實踐活動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應有之義,通過課下實踐活動實現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主要有:社區調查、革命圣地參觀等等,在現實生活中不斷踐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同時也要充分利用學校廣播電臺、校園網絡、校報等學校媒體,擴大傳播范圍。只有通過課上多樣的理論學習方法和課下多種社會實踐活動,構建全方位的傳播渠道,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才能源遠流長。
- 上一篇:結構試驗在結構發展中應用
- 下一篇:對思想政治工作途徑之議
精品范文
10高校網絡安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