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生生活調查的啟迪

時間:2022-09-06 11:11:00

導語:高職生生活調查的啟迪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生生活調查的啟迪

調查目的和調查對象

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在給人類社會帶來巨大效益的同時,也帶來了種種消極和負面的影響,同樣,網絡在給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產生了不容忽視的負面效應,影響大學生的政治觀念、精神生活、行為方式。為此,筆者對濟南章丘大學城的4所高職院校展開了高職生網絡生活的廣泛調查和分析,旨在積極引導高職生這一特殊群體的網絡生活,發揮網絡的正面教育導向作用。

調查主要以問卷兼顧個別訪談的形式進行。共發放問卷2500份,回收有效問卷2435份。問卷的內容主要包括上網的目的、上網的花費、上網的時間、上網瀏覽的內容及對網絡的認識等方面。為了增加調查的真實性和可信度,均采用匿名的方式。

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為:男生1696人,占調查人數的69.66%;女生739人,占調查人數的30.34%;大學一年級學生860人,占調查人數的35.32%;大學二年級學生835人,占調查人數的34.29%;大學三年級學生740人,占調查人數的30.39%。

調查問卷結果及分析

網齡、上網次數及上網方式高職生的網齡多在兩年左右,都較早地開始接觸網絡。一方面說明我國網絡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電腦應用的普及程度,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學開放式的環境促使學生的業余生活多元化,當代青年學生可以全方位地接觸知識、獲取信息、了解客觀世界。被調查的學生100%都有上網經歷,但上網次數并非過于頻繁,“每天都上網”的有3成多,主要集中在高年級計算機類專業的學生中;上網的方式有較大的差異,原因不外乎以下幾種:一是年級的差別,一年級學生尚未形成上網習慣,上網的方式比較單一,基本上是通過網吧和手機;二、三年級學生則因對大學生活的適應、課程安排及學習對網絡的需求,主要通過ADSL或寬帶在宿舍上網;二是專業的差別,計算機系的學生對電腦和網絡具有“先知先覺”,且有接觸電腦的條件;三是性別的差別,男生相對于女生似乎更容易或更習慣接觸網絡。

上網的費用相當一部分學生能夠合理分配生活開支,并對上網有所節制。但是也有近一半的學生上網的花費占生活費用很大的比例,這部分學生主要是男生,花費包括上網費、購買游戲點卡等,更有甚者則購買游戲裝備、游戲賬號、高配置的電腦及外設等,這部分學生大都對網絡游戲達到酷愛或癡迷的地步,整天沉溺于網絡。

上網的時間有8成以上的學生能夠合理安排上網時間,選擇在課外活動時間上網,但因課程安排的原因,部分學生可以在教學時間段內上網,但也不排除部分學生逃課上網的可能性;極少數學生選擇通宵上網,但主要集中在周末晚上,以一年級學生為主,上網方式多為網吧。

擁有電腦數量調查顯示,宿舍中沒有電腦的學生占3成多,多為女生和一年級學生;宿舍中有一到兩臺電腦的占近3成,有兩臺、三臺或四臺以上電腦的為少數。整體情況是男生宿舍比女生宿舍的電腦多,高年級學生宿舍比低年級學生宿舍的電腦多,計算機類專業學生擁有的電腦最多。

上網的目的和瀏覽的內容調查顯示,有7成學生上網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打開QQ,“掛QQ”已成為多數學生的習慣;有15.7%的學生打開IE瀏覽器瀏覽信息;13.7%的學生率先進入游戲世界,目的很直接——玩游戲。就學生上網主要目的進一步調查發現,高職學生上網的目的和內容主要是娛樂,玩游戲、QQ聊天、聽音樂、看電影是主要的娛樂方式。當然,高職生上網所從事的活動也出現了多元化傾向,比如網上購物、裝扮博客、搜集學習資料等,從三年級開始更加關注對就業信息的了解。

對網絡的認識和網絡文明狀況有一半多的學生能正確認識網絡帶來的積極效應,懂得趨利避害,但是仍有為數不少的學生對網絡持無所謂的態度,認為可有可無,極少部分學生不能客觀地認識網絡,只是用上網的方式打發時間、填補空虛、尋找刺激,將自我封閉起來,在網絡中尋求安慰。大部分學生網民有較高的上網素質,注意網絡用語,能夠自覺抵制網上的不良風氣。

網絡流行語與網絡文化高職生對當今的網絡流行用語非常熟悉并能“靈活運用”,這說明網絡已經以一種勢不可擋的趨勢進入了高職生的生活,加之青年學生思維活躍,對新鮮事物有較強的接受能力,網絡流行語多具有調侃性和幽默性,更容易在高職生群體中流行。

最喜歡的網絡游戲在高職生熱衷的網絡游戲中,第一人稱過關類游戲占到近1/3,說明高職生有很強的好勝心,渴望通過順利闖過每一道關卡滿足自己的好勝心、占有欲和虛榮心;有近30%的學生喜歡模擬人生類游戲,說明他們已完全接受了虛擬的網絡社區,希望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取得應有的收獲,以此獲得在現實生活中不容易得到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游戲類別和名稱的多樣化反映了大學生個性的差別和接受新事物的多樣化、全方位的特點。

網絡交友情況大多數學生能正確看待網絡交友這一現象,主要目的有交流思想、排解煩惱、擴大交際圈等。即使有少數學生存在網戀的傾向,也大可不必視其為洪水猛獸,因為大學生都已成人,對現實事物具有自己的觀點和辨別能力。

幾點啟示

針對以上調查結果與分析,結合我院實際,可以得出以下啟示。

要充分開發校園網絡資源,加強教育管理者的業務素質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充分、合理地運用網絡可以為自身的成長成才提供有益的幫助。由于多數高職院校起步較晚,發展和建設還不是很完善,所以要加強校園網的硬件建設和軟件開發,不斷充實和更新網上資源,真正做到以學生為本,使學生能充分利用校園網,實現資源共享,實現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流互動。校園網的作用不能僅僅局限于成績查詢、網絡評教、選修課報名等。要培養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懂網絡技術、熟悉網絡文化特點的管理干部隊伍。一方面,網絡技術教育者應該加強對學生行為的引導工作;另一方面,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總體網絡素質,熟練掌握計算機及網絡的基本技術,注意從網絡上搜索信息,摸準學生的思想脈搏,使德育工作能“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增強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要開設網絡素質教育課程,提高學生的信息素質可邀請有關專家為學生開設專門的網絡知識和網絡資源利用課程,使學生掌握制作網頁、參加網絡會議、在網上交流信息以及利用網絡創業等知識,幫助學生更好地利用網絡為學業服務。也可借助類似于“健康上網俱樂部”的社團,引導學生自發地開展網上主題活動,使學生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樹立正確的網絡意識,做到文明上網,最終提高高職生的信息素質。

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高職生的心理品質從心理學角度分析,高職生沉迷網絡主要是由于好奇心、從眾心理、逃避心理、自卑心理、依賴心理等因素,加之高職生素質參差不齊,“近墨者黑”,互相浸染的現象嚴重。因此,要針對這種情況加強對高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他們的辨別能力和應對挫折的能力,勇于面對現實生活。

要豐富校園生活,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大多數學生認為網絡的主要作用是娛樂,他們在網上玩游戲、聊天、看電影,以此打發自己的課余時間。這也從某種程度上說明學校的校園文化生活比較單調,形式單一,內容不夠豐富,參與面狹窄,有些活動不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難以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校園文化活動的吸引力欠缺。校園的亞文化環境對學生的成長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豐富的校園生活可以為學生提供各種參與機會,使他們擴大人際交往的范圍,增加獲得成功體驗的機會,還可以擴大視野,提高學習興趣。高職院校應利用自己的文化資源,開辦各種學術講座,加深學生對專業的認識,提高學習積極性;應開展各種文體活動,滿足學生友誼社交、獨立自由活動的需要,調動他們的參與熱情,以減少對網絡的癡迷;還應創辦各種社團組織,充分發揮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積極作用,為學生發揮特長、展示自我提供充分的空間和舞臺,使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獲得更多的成就感,減少對虛擬世界的依賴。

網絡提供了大量信息,提供了接觸社會的個性化、國際化的空間,也給大學生提供了展示自身能力的大舞臺。在大學生為傳統教育求同多、求異少封閉式的弊端埋沒了個性而叫苦的時候,網絡的出現無疑為推進素質教育提供了一塊“試驗田”,我們要積極發揮網絡的教育導向作用,破除“消極封堵”,實現“主動融合”,積極開創利用網絡加強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