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定向醫學生能力素質模型
時間:2022-05-29 10:46:00
導語:農村定向醫學生能力素質模型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農村醫療衛生人力資源的短缺和整體素質的偏低,已經成為制約農村三級醫療衛生服務網絡建設、提升農村衛生服務能力的瓶頸。2010年,國家發改委、衛生部、教育部、財政部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聯合印發《關于開展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免費培養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表示將從2010年起,連續3年在高等醫學院校開展免費醫學生培養工作,重點為鄉鎮衛生院及以下的醫療衛生機構培養從事全科醫療的衛生人才。因此,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作為未來承擔農村基本醫療衛生工作的主要力量,他們必須具備與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相適應的能力和素質。因此,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的能力素質模型的構建是有必要的,有利于教育和引導定向醫學生真正成為農村醫療衛生事業需要的人才。
1能力素質模型的內涵
能力素質模型又稱勝任特征模型,最早是由美國學者麥克里蘭(McClelland)提出的,他提出用“勝任特征”來進行人力資源的管理,認為決定一個人能否在工作上取得優秀的業績,關鍵在于他是否具有勝任這項工作的個人條件和行為特征,即“勝任特征”。美國學者斯班瑟(Spencer)認為勝任特征是優秀工作者所具有的個體特征,包括動機、特質、自我形象、態度或價值觀,某領域知識、認知或行為技能,它是區分優秀績效和一般績效的個人潛在特征[1]。勝任特征概念的提出得到了社會大眾的認可,并在世界范圍內得以廣泛推廣,為企業的工作分析、人員招聘、人員考核、人員培訓以及人員激勵提供了強有力的保證。定向醫學生的能力素質模型是定向醫學生勝任農村醫療衛生工作,滿足農村群眾基本醫療衛生需求所需要具備的各種能力和素質的組合。構建定向醫學生的能力素質模型的實質就是按照農村醫療衛生人才的要求,結合定向醫學生的實際,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定向醫學生的教育和培訓。目的是提高定向醫學生培養的實效性,進一步激發定向醫學生的潛能,引導他們熱愛農村醫療衛生事業,提升對定向崗位的身份認同,堅定其扎根農村、服務廣大農民的信念,能較好地運用所學開展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保健、診斷治療、康復及健康管理等。
2定向醫學生能力素質模型的框架
作者通過對溫州地區的十幾家鄉鎮衛生院、農村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的調查訪談,深入調研農村醫療衛生事業對農村醫療衛生人才的要求,歸納總結了農村社區醫療衛生人才所需具備的能力素質因子,以期為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的培養提供參考。
2.1專業素質定向醫學生應具備扎實的全科醫學理論基礎和臨床技能功底,能在農村社區開展基本醫療服務、公共衛生服務和醫療服務管理,這就要求定向醫學生在專業素質方面具有全科醫療服務能力、公共衛生服務能力、醫療服務管理能力。全科醫療服務能力包括全科醫學的基本理論知識、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技能、隨訪技能、社區用藥知識等;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包括個體化的健康教育技能、傳染病的預防和控制技能、常見病慢性病的康復知識、婦女兒童老人等重點人群保健知識、計劃生育服務能力等;醫療服務管理能力包括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組織協調能力、醫療保險相關知識、衛生法律法規知識等。
2.2個性特質農村社區醫生是一種面向農村社區,以維護和促進農村群眾的健康為己任的職業。因此,作為農村社區醫療衛生人力資源主要來源的定向醫學生,應培養他們具有與農村醫療衛生需求相適應的個性特質。從成就動機上說,定向醫學生應樹立和堅定“致力于促進農村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為提升農民的健康水平而學習、工作”的動機;從溝通能力上來說,定向醫學生應具有與農村患者溝通并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的技巧,具有面向農民開展健康知識宣傳的技巧;從心理調適能力上來說,要求定向醫學生在面對農村經濟社會尤其是醫療衛生事業不發達所帶來的職業發展、個人生活等方面的困惑和壓力時,善于自我調節,不斷激發工作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2.3態度和品質定向醫學生是學生按照其與生源地政府的相關協議,完成學習任務后到農村社區的定向崗位進行一定年限的服務的特殊醫學生,因此誠信正直是他們必須具備的態度和品質。誠信正直意味著要遵紀守法、信守承諾、實事求是、正直廉潔。其次,定向醫學生應具有敬業精神,這一方面意味著他們應熱愛農村醫療衛生事業,愿意為農村醫療事業奉獻終身;另一方面,要求他們必須具有較高的職業道德修養,牢固樹立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在診療、用藥等各個環節中始終能維護患者的權益。再次,定向醫學生應具有團隊合作精神,能自覺主動地融入農村社區的醫療衛生服務團隊中,與其他全科醫生、助理、護士、行政管理人員等建立良好的溝通、協調、合作的關系。
3培養和提高定向醫學生能力素質的對策和建議
3.1建立凸顯全科醫學特點的課程體系定向醫學生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到農村基層服務的全科醫學人才,因此,承擔定向醫學生培養任務的醫學院校應根據農村基層醫療衛生有關預防保健、診斷治療、康復及健康管理的全方位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要求,遵循醫學教育規律,優化調整教學內容和課程設置,著力提升定向醫學生的專業素養。在課程設置方面,應突出適合農村基層社區的全科醫學特點,增加社區保健與康復、社區急診與急救、社區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生殖衛生與計劃生育、常用社區護理技術、農村常見疾病防治等專業課程設置。在教學內容方面,應強調實用性,根據農民存在的主要健康問題等刪除一些與農村基層社區衛生服務內容不相適應的教學內容,增加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等基本診療、防治知識和技能,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
3.2立足農村社區加強實踐教學強化實踐教學,突出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和基本實踐技能的培養是實用型人才的主要特征[2]。按照全科醫生規范化培訓的要求,以臨床技能訓練、技能大賽、模擬診療等為載體,提高定向醫學生解決農村常見病、多發病等臨床基本診療能力。加強農村社區的臨床實踐基地的建設,提高農村社區醫生的臨床帶教能力,規范體格檢查、病歷書寫、常見病多發病診斷、慢性病調查、預防保健、衛生服務管理等臨床見習各個環節的管理,從而確保定向醫學生的見習質量。實施“預見習”制度,組織定向醫學生在低年級階段利用寒暑假和課余時間到農村社區參與建立健康檔案、入戶隨訪、健康知識宣傳、義診等活動,讓學生在早期接觸臨床實踐中了解農村社區醫療機構的運行模式和農村社區醫師的職業特點。
3.3加強醫學人文素養教育隨著現代醫學模式和醫學服務模式的轉變,要求醫學人才不僅要有較高的專業素質,更需要有較高的人文素質,醫學人文素養是現代醫學模式和醫學服務模式形成和確立的基礎[3]。能否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的定向醫學生,關鍵在于他們是否具有較高的職業認同、較強的農村社區工作生活的適應能力。因此,一方面要依托醫學倫理學、衛生法規學、醫患溝通學、衛生經濟學、衛生管理學、就業指導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等醫學生共享的醫學人文課程平臺豐富定向醫學生的醫學人文素養;另一方面要根據農村社區醫療衛生的特殊需求和農民樸實、勤勞的特征,開展以適應能力、合作能力、溝通能力為導向的班團文化建設、以愛崗敬業為主題的職業道德教育活動和農村社區的走訪、體驗活動等,引導定向醫學生建立起與農村社區、農村居民的感情,提高自身的社會適應能力、人際溝通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樹立正確的職業道德觀,堅定扎根農村社區的信念及增強為農村群眾解除疾病的衛生服務意識。
- 上一篇:商業建筑中庭性能化設計思索
- 下一篇:區人保系統人才隊伍建設情況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