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教育途徑探索
時間:2022-05-06 03:40:57
導語:創業教育途徑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創業教育的認識誤區目前,高校對創業教育還缺乏明確深刻的認識,認為開展創業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畢業生的創業比例,提高學校的就業率,認為創業教育僅開展技巧、心理、政策、形勢分析等方面的指導即可,且大多數還停留在舉辦創業講座、創業計劃競賽,簡單指導學生自主設計、創辦、經營校園小店鋪,從事營銷練攤活動等基礎層面上。創業教育只是開展一些“創業計劃大賽”,舉辦一些“創業設計活動”,設置一些“創業中心”就可以了,這種“創業教育”并不是真正的創業教育,本質上是創業“實務”教育,這種創業“實務”教育因缺少創業理念的指導而只能局限于少數學生,大部分學生只能是“看客”,這種創業“實務”教育只屬于精英化教育,并不是真正的創業教育。與此同時,學生與家長也對創業存在認知偏差,認為只有找不到工作的人才去創業,或認為創業就是創辦大公司,開商店、辦餐館是從商,不是創業,覺得自己距離創業太遠,根本不能實現創業夢想,對創業敬而遠之;家長認為找到一份安逸、收入高的工作才算沒白讀大學,才夠體面,而創業就是失業。
2.創業教育課程體系缺失目前,我國大多數高校根據教育部的有關要求,相繼開展了創業教育。大多數高校的做法是加開幾門與創業教育相關的課程。雖然有些學校將創業課程作為必修課程,面向各個專業開設,但大多數學校將其作為選修課程開設,還有的學校開設了大量的創業方面的選修課程供學生選擇。但這些創業課程沒有統一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和課程體系,編寫與選用的教材普遍是將各類創業活動實踐資料稍加整理而成的,有些課程只是請專家或成功創業者做報告與講座。開設的創業課程之間不具有嚴謹的邏輯結構,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這顯然對高校的創業教育發展不利。
3.創業教育師資力量薄弱創業教育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因而,創業教育要求教師既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又要具備一定的創業經驗,但能夠兩者兼備的教師較少。目前,我國創業教育教師嚴重不足,從事高校創業教育的教師大多數是從事學生管理工作的輔導員和就業指導的教師,他們既缺乏創業經驗,也沒有接受過正規的創業教育訓練,他們的教學只能是以理論傳授為主,很難將理論知識與創業實踐有效融合,只能是紙上談兵,很難受到學生的歡迎,教育效果自然欠佳。還有些高校聘請成功創業人員做創業教育兼職教師,這些人雖有創業經驗,但創業理論功底不足,且忙于公司經營,對創業教育難有深入研究的精力,其創業教學效果也不會太好。從事創業教育的師資力量薄弱,有待全方位提高。
4.創業實訓基地建設落后創業教育的本質屬性是實踐性,創業教育的目的應主要通過實踐性教學來實現,說教的創業教育僅僅停留在認知層面,學生只有通過創業實踐實訓,才能獲得經驗與教訓。創業實踐實訓需要具備基本的條件,其中創業實訓基地建設是必備的條件。近幾年,我國有些省、市紛紛建立了大學生創業實訓基地,也有一些企業成為創業實訓基地,還有一些高校也建立大學生校內創業實訓基地。但這些創業實訓基地的數量遠遠不夠支持創業教育,創建創業實訓基地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需要大量的資金。因各個方面的原因,許多高校不能大力投資建設創業實踐基地,全國除了極少數高校創業實踐基地辦得較好外,其他地方,尤其是西部落后省份的高校的創業實踐基地的底子相當薄弱[3]。
二、培養創業精神的重要性:高校創業教育的本真目的
世界經濟合作和發展組織的專家柯林博爾首次提出了創業教育,他指出未來的人都理應擁有三本“教育護照”,即學術性護照、職業性護照和證明一個人的事業心和開拓能力的護照。1989年聯合國科教文組織正式提出“事業心和開拓技能教育”,這也就是后來我國提倡的“創業教育”[4]。這樣,創業教育就與學術教育、職業教育在教育體系中占有同樣重要的地位。從發生學的角度看,創業教育的本質目的不在于創建企業,而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思維,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業技能和創業能力,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業素質和生存能力,在于提升學生的創業精神。教育是培養人的活動,任何教育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育人。當然,創業教育也不例外,只不過創業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具有創業精神的人才。再從實際情況來看,不管在國內還是國外,大學生創業的成功率都不到1%,那么剩下失敗的99%,如何進行再次就業?所以,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創業教育的重點并不在于創業教育本身,也不在于以創業解決就業,而在于如何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其中包括創業精神、社會交往能力、職業遷移能力、合作協同能力等等,以達到促進就業能力提升的目的,最終實現就業。而在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中,創業精神是核心。創業精神是指創業所需要的積極探索、勇于創新、知難而進、艱苦奮斗的精神。因而,創業教育的本質目的在于創業精神的培養,其宗旨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創業教育不只是傳授創業知識,培養創業能力,更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具有創業精神,會像創業家、企業家一樣去思考問題與面對問題。就如同學習教育學的目的并不是成為教育家,而是要像教育家那樣去思考。創業精神是創業教育培養目的的本質追求與理性訴求,創業精神作為一種積極的思想觀念和精神狀態,理應是創業教育的核心,創業教育理應以培養創業精神為主導。創業教育有著鮮明的時代特點,創業精神是當代最重要的時代精神,創業精神的培養是創業教育的本真目的,也是創業教育的終極目的和價值追求。建立在專業教育基礎之上的創業教育不同于其他類型的教育,屬于自我實現的高層次的教育。培育創業精神可以在深層上改變大學生的心智結構,創造出大學生所期望的價值,創業精神的培養和追求是人生自我價值實現的最好詮釋。創業教育還有助于營造良好的創業者和企業家成長的創業氛圍與環境。創業精神已成為維持組織、經濟和社會生存發展所不可或缺的主要動力。創業精神應當成為推動我國富民的精神動力[5]。創業是滲透于人們生活中的一種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6],是一種創造性的活動,它本身就是對現實的超越,意味著創新,意味著突破,創業精神的培育是創新型人才培育的主要途徑。創業精神不是大學中少數人所擁有的精神,也不是一種高高在上脫離實踐的理論,而是可以轉化為所有成員的思想與動力、演變成整個高校的文化、與實踐緊密相連的精神。滲透到高校師生的教學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統一認識和共同的理念,這樣創業精神就發展成為創業理念,創業精神是創業理念的核心。創業理念一旦形成就會對創業實踐產生巨大的影響,反過來,創業實踐又進一步強化了創業理念,深化了創業精神,生成新的創業理念,進一步推動創業實踐的發展。
三、以“創業精神”為主導的創業教育的路徑探析
(一)營造創業氛圍,轉變創業教育理念我國高校的創業教育還處在起步和探索階段,沒有成熟的模式可供借鑒和推廣,沒有引起普遍重視和廣泛關注。這其實需要營造一種創業氛圍,形成一種合力,這樣才能激勵高校在競爭中尋求創新,并為高校創業精神的培養提供便利的條件和適合的環境。我國創業教育始于創業大賽,自始就刻有精英教育的痕跡。高校設立的創業機構,不管是“創新實驗室”與“學生創業俱樂部”,還是“科創中心”與“21世紀人才學校”,它們本質上都屬于精英化機構,創業教育一開始就將大多數學生排擠在門外,大多數學生只能是袖手旁觀,因而必須改變創業教育的理念。創業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面向人人的教育。同時,創業教育不等同于就業教育,不是就業指導教育,創業教育并不是塑造精英培養“老板”[7]。將創業教育視為老板成長的搖籃并沒有錯,錯在創業教育將培養老板作為創業教育的終極目的,創業教育不僅要培養老板,更要培養具有老板素養的人才,培養成為具有創業精神的人是創業教育的終極追求。
(二)完善高校創業課程體系要處理好創業課程與專業課程的關系,須將創業課程建立在專業課程的基礎之上。同時還要處理好創業實踐與專業實踐的關系,使它們有效地銜接,以專業為基礎,將創業教育的精神融入文化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課程教學之中。在進行專業知識的教學過程中滲透創業意識,培養創業所必需的基本技能,從而使創業課程有一定的專業課程作為基礎與平臺。將創業課程納入整個人才培養方案中,建立科學合理的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加強創業教育教材建設,借鑒國外成功創業課程經驗,編寫適用的、體現本土特色的高質量創業教材,杜絕簡單采用國外創業課程的拿來主義,避免創業課程教材水土不服。一方面通過開設專門的學科課程,如創造學、創業學、創業文化之類和有關經營管理、成本核算、工商、稅務等方面知識的課程,在創業學科課程中使學生掌握大量的有關創業的知識與理論;另一方面開設大量的創業實踐活動課程,在創業實踐活動課程中豐富學生的創業生活,提高學生的創業技能,提升學生的創業精神。
(三)加強創業師資隊伍建設一是提高創業教師的待遇,鼓勵優秀人才從事創業教育教學,從嚴把好創業教育的師資關,堅決杜絕一切不具備資格的人進入創業教育隊伍中來,建立創業教育準入制度。二是對于已從事創業教育的教師要定期培訓;豐富其創業實踐經驗,強化其創業實踐能力,同時,教師要積極開展創業教育的理論研究,研發經典的創業案例,不斷提高教師的創業研究能力,不斷增強教師的創業意識和能力;學校要為教師到企業中學習鍛煉提供各種機會,出臺鼓勵教師參與創業實踐的各種優惠政策。三是高校還要對聘請的兼職創業教育教師進行創業理論知識培訓,使其豐富的創業經驗有一定的理論厚度支撐。四是逐漸建立創業教育教師團隊,促進創業教育的成長,進一步解決創業教師不足的問題。
(四)加強創業基地建設創業教育不只是學校的事,還涉及到國家與社會的利益,國家要鼓勵多方融資建立創業實訓基地。國家要投入更多的資金,建立具有示范性的國家級創業實訓基地。地方政府要結合各地實際情況,建立具有本土特色的大學生實習孵化基地,建立地方創業實訓基地。同時,企業也要參與創業實訓基地建設,成為建設的主體之一。高校提高自身努力建設,多方籌資,建立校內創業實訓基地,保障大學生的創業實踐教育。
(五)提高創業政策支持力度由于經驗不足,我國的創業政策操作性不強。應該逐步增強政策的可操作性,使制定出的政策能夠促進高校創業教育的發展,不斷落實與完善現有的創業教育政策。中央政府要出臺一些促進創業的財稅和信貸政策,要在財政預算中安排大學生創業的專項資金。此外還要建立多元化的融資渠道,籌建“大學生創業啟動基金”,建立和完善風險投資體制。地方政府要切實落實“銀行提供小額擔保貸款,對從事微利項目的貸款利息由財政承擔50%”等有關國家政策規定。同時,高校要設立創業平臺,提供初始創業資金支持和創業導師的智力幫扶,促進大學生創業。
結語
創業是滲透于人們生活中的一種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創業教育不是僅面向少數人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所有人的大眾教育;創業教育不是創建企業的教育,不等同于就業教育,創業教育本真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業思維,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業技能和創業能力,在于培養學生的創業素質和生存能力,在于提升學生的創業精神。創業精神是創業教育的本真目的與終極追求,也是創業教育的核心目標。高校要科學合理把握創業教育的目的與創業教育的理念,避免高校創業教育的異化,凸顯創業教育培養具有創業精神人才的功能。高校只有堅持以培養創業精神為主導,創業教育才能落地生根,才能促使本真創業教育的理性回歸。
作者:牛金成陸靜單位:華北科技學院教務處華北科技學院安全工程學院
- 上一篇:現時代的教育精神的探究
- 下一篇:談圖書館學的公共文化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