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質量觀教學研究

時間:2022-04-28 09:11:07

導語:高等教育質量觀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等教育質量觀教學研究

1高等教育質量標準從一元到多元化發展

教育服務與學生產品共同構成了教育產品。學校向學生提供服務產品,為社會提供學生產品,雙重產品構成了教育的復合產品形態。教育服務對學生來說是一種消費品,其消費者是學生;學生產品的顧客是社會,生產學生產品要消費教育服務,因此,教育服務是生產過程的中間產品。教育服務與學生產品是一致的,統一于教育產品之中,且學生產品是教育產品的最終及最重要的產品。一般我們常把人們對于高等教育的認識觀稱為高等教育質量觀。如今已經是大眾化教育的時代,不能再像之前那樣實施單一的精英教育模式了。隨著大眾化教育的加入,高等教育勢必要建立“多樣化”的人才觀。如今經濟水平發展如此迅速,社會對于具備各種特色的人才需求也越來越大。而且,從高校內部改革的角度來說,各科教學、專業結構也都在調整之中,既要培養學科性、學術性人才,又要培養大量的技能型和實用性人才,足以證明高校建立多樣化人才觀和質量觀的重要性,如果仍然堅持以往那種單一的價值趨向,問題肯定也會隨之產生。比如現在普遍存在的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原因縱然是多種多樣,但是其中比較重要的因素是教育這種產品本身結構存在問題、與市場經濟發展、市場需要及其企事業單位對人才質量的各種標準和要求不合拍。高等教育只有在各自的層面上辦出個性和特色,才能減少或避免教育質量不足和過剩的問題,在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的同時,促進自身發展。

2將精英教育觀念轉變為大眾化教育觀念

想要成功創辦一所優秀大學必須樹立科學、正確的質量觀和人才觀,在此基礎上,根據人才分類、分層的需求,各大校區可以自行設立一個科學的定位,例如像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清華大學等學校辦學歷史悠久,師資力量雄厚,教學水平較高,在未來階段可以適當強調學術水平,注重科學研究,并將科研成果逐步轉化為人才培養的教育資源。對于這類被劃分為高層的學校就應該著重培養世界頂尖級的創新人才。還有一種定位是注重教學與科研的結合,以培養高素質、有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的人才為目標,同時需要一定水平的科研支撐,將本科生培養成高素質的全面人才,學校也可以適當地開展一些調查研究,首先學校要合理的定位,明確辦學目標,對每一個學生的選擇負責。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科學的目標,使學生能夠全面發展,成為社會所需的高素質人才,讓學校能夠更好地發展。因此,大眾化教育的質量觀應該從兩個重要方面做出改變。第一,質量定義改變。高等教育如何評價,這個問題是社會高度關注的。不能什么標準都是“一刀切”,如果這樣就會造成歧義,造成偏離社會導向的高等教育質量指導。高等學校應該扎扎實實地搞內涵建設和發展,要明確自己的發展思路,正確處理規模、結構、質量、效益、速度這五個方面如何協調發展,因為如果沒有規模,就談不上一個質量的問題。第二,質量標準的制定者改變。在精英階段,高等教育質量的標準都是各個高等學府自身制定的,學生畢業標準、人才培養計劃等均由自己制定。那么他們的規范雖然明確,卻體現的是高校自身的意志和傳統。然而在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已經得到普及,它不再只是少數人的事情,而是多數人的事情,關系到每個人的生活。由此,質量標準的制定者應該是社會,但是“社會”來制定質量標準,又如何執行呢?究竟如何界定制定者的“社會”性呢?筆者認為,學生、企事業單位、政府均可以是制定者的組成部分,各代表不同需要。

3結論

高等教育的質量及質量觀問題已經引起眾多學者關注。質量觀是一個教育哲學問題,是一個占據決定高等教育導向重要地位的思想問題。我國高等教育的質量觀需要在教育實踐中不斷進行理論探索和實踐總結。當前,應該遵循大眾化教育階段的教育規律,樹立正確的高等教育質量觀,促進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結構、質量、效益的協調發展。

作者:張曉宇工作單位:華北科技學院電信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