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結構優化研究

時間:2022-07-29 10:01:23

導語:高等教育結構優化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等教育結構優化研究

摘要: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邁入大眾化,國內有關高等教育結構優化研究逐年增加,但目前國內的研究未能擺脫大眾化追求數量的弊端,以絕對數量、比例關系衡量高等教育結構的研究仍然占據很大的比例。因此,本文意圖對前人的研究進行分析,指出其不足,借鑒其優點,并為今后的研究提供一個新的平臺。

關鍵詞:高等教育;質量;結構優化;研究述評

隨著高等教育規模擴張的相對穩定,研究者開始將目光從關注數量的增長轉向關注高等教育質量的提升,關于高等教育結構的研究也隨之增多。近年來國內有關高等教育結構優化的研究并沒有擺脫大眾化追求規模和速度效益的陰影,表現為以絕對數據和比例關系為結構優化的目標,將高等教育大眾化視為結構優化。

一、高等教育結構優化的研究現狀

1、關于高等教育結構優化的理論探討

高等教育何以必須調整結構,又該如何調整結構?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有賴于我們分析和比較高等教育結構優化所依據的理論。關于高等教育結構優化的理論研究主要有三種,分別是人力資本理論、系統論、耗散結構理論。人力資本與高等教育結構優化的相關研究旨在從經濟學的角度探討高等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將高等教育看作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途徑,從而為經濟發展提供人力。如李錦奇認為,高等教育、人力資源與經濟發展三者之間存在著互動關系,高等教育的內容、結構、類型、專業設置等都會影響到經濟的發展。因此,經濟的發展有賴于一個與之相配合的高等教育結構體系。系統論的基本原理就是把所研究和處理的對象當作一個系統,分析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研究系統、要素、環境三者的相互關系和變動的規律性。如國內學者肖瑋萍從系統的整體性、層次性、動態性三個特征出發,指出高等教育的層次結構存在比例不合理、銜接性差及定位不清等問題,并提出改進意見。耗散結構理論指的是一個遠離平衡態的非線性的開放系統通過不斷地與外界交換物質與能量,在系統內部某個參量的變化達到一定的閾值時,通過漲落,由原來的混沌無序狀態轉變為一種在時間上或功能上的有序狀態。李錦奇認為高等教育系統也具有系統自組織理論中提到的遠離平衡態、開放性、非線性、漲落發生四個條件,區域高等教育結構的動力機制分為外部動力機制和內部動力機制兩個部分。

2、關于高等教育結構失衡的研究

高等教育層次結構,通常是按學歷層次劃分的,一般分為大學專科、大學本科(學士)、研究生(碩土、博士)等。馮向東認為,高等教育為“發展生計”,在層次結構上普遍表現出“專升本,中專升大專”的“趨同”、“攀高”、“升格”現象。邱家洪、周航、王碩旺等則以“金字塔”為合理的層次結構類型,指出高等教育層次結構中研究生比重偏小、本科生比重較大、專科層次比重較小等問題。高等教育形式結構,亦可稱為高等教育的類型結構,它包括高等教育的辦學、經費、學校類型、學習形式等各種類型和樣式結構。楊一心對江蘇省的高等教育結構進行了研究,認為江蘇省雖然形成了以普通高等教育為主,以夜大、函大、電大、自學考試等成人教育為輔的多渠道的高等教育形式,但成人高等教育的分布則存在布局失衡的現象??岛陱膰鴥韧鈱Ρ鹊慕嵌戎赋觯覀儜斀梃b國外的經驗,發展遠程教育和綜合性大學。高等教育科類結構表示高等教育發展中不同學科領域的構成情況,反映了社會分工的橫斷面。齊亮祖和劉敬發的研究發現,受歷史傳統的影響,重理輕文的現象較為嚴重。楊一心等研究者通過對專業招生數位列前10的本??茖I進行統計分析,指出江蘇省高等教育專業布局不合理、專業設置過細、口徑過窄、專業分布重復等問題。

3、關于高等教育結構失衡的原因探析

關于高等教育結構失衡的表現,國內學者進行了較為全面的分析,但對于高等教育結構失衡的深層次原因,則研究較少。已有的研究中,馮向東將我國高等教育結構失衡的原因歸結為管理體制和資源配置機制的不合理,因而導致高校與政府間為爭取資源而進行博弈,高校與高校之間為爭奪資源而惡性競爭,其直接后果就是,高校為政府而非為人民辦學。韓夢潔、張德祥等人從市場機制的角度,分析了美國高等教育結構的變遷問題,并提出應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對高等教育的調節機制和推動作用。

二、我國在高等教育結構優化研究方面存在的問題

1、視均衡為優化,結構優化定位不清

何謂高等教育結構優化,優化的高等教育是怎樣的?這是高等教育內、外部結構調整的目標和方向。不同的國家和地區,根據其各自的社會狀況、經濟需求、政治因素、文化背景不同,高等教育結構優化的目標也不同。然而,目前國內關于高等教育結構優化的研究未能充分考慮地域的獨特性。研究主要以國外大眾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結構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發展應當努力的方向而未能考慮本土化的需求和社會發展現狀。在層次結構上,以“金字塔”型的層次結構為目標,追求???、本科、碩士生比例的均衡。在地區分布上,追求高校數在經濟發達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均衡。區域高等教育的發展并沒有結合當地的實際狀況和已有條件進行結構調整,盲目追求全、多、平均。

2、宏觀研究居多,微觀研究不足

高等教育作為一個整體、作為一個系統,其結構的優化取決于內部各個要素間的相互組織和平衡,僅僅從宏觀角度如層次、科類、形式、布局、管理結構等方面,只能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一個大致的努力范圍,而不能從質量上真正提高高校的水平。如有研究者為解決區域高等教育發展不均的問題提出在經濟欠發達地區新建高校的建議,若從質量方面考慮,新建一所高校,并不能解決問題,真正能解決問題的在于師資力量的加強。因此,高等教育結構優化,既要有宏觀的、全局的目標設定,但也要從微觀的、內部的各要素著眼,逐漸改善。

三、改進我國高等教育結構優化研究的幾點建議

1、理論研究與實證研究并駕齊驅

高等教育結構是一個整體,它指高校與其外部關系以及高校內部間各個要素的構成狀態和相互作用,因此,對于高等教育結構優化的研究必須首先遵循系統論及結構理論。一方面,高校必須具有開放性,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協調配合,另一方面,高校必須具有動態性,根據需要對其內部各個要素進行優化和重新組合,從而發揮高等教育整體的功能和作用。因此,我們需要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針對具體的研究對象,開展實證研究,從而使得理論指導更有實踐性。對于一個地區來說,更重要的是滿足地區的發展,發揮地區的特色,從地區發展的實際需求和當前具備的條件綜合考慮,對高等教育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

2、宏觀研究與微觀研究相結合

齊亮祖、劉敬發在其《高等教育結構學》一書中,將高等教育的微觀結構劃分為基礎結構、隊伍結構、組織結構、學科設置和課程結構。微觀結構的優化對于資源的有效利用和高等教育質量的提高具有積極地促進作用。然而國內關于高等教育結構以及高等教育結構優化的研究多以宏觀研究即層次結構、科類結構、類型結構、地區分布結構為主而忽視了對高等教育微觀結構的研究,致使研究所得出的結果千篇一律,并不具有實際的指導意義。如就基礎結構來說,需根據一地區或者一個學校的招生數、在校生數、專業設置情況進行合理的用地規劃、設備的購買及教師隊伍的建設,從而用最少的資源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而不是盲目擴大學校規模,造成人、財、物力的嚴重浪費。

3、科類結構和專業結構的研究同步進行

科類結構是高等教育的宏觀結構,學科設置和課程結構是高等教育的微觀結構,專業結構可看作是高等教育的中觀結構,三者是從上至下,包含與被包含的關系。不同的科類結構還有自身不同的層次結構、分布結構、專業結構等。如師范教育屬科類結構中的一個要素,而學前教育、教育學、天文學、圖書館學等屬于其專業結構,思想政治課、外國語課、專業課等屬于課程結構。因此,科類結構本身就是一個系統,高等教育結構優化首先要考慮的即是科類結構,根據所涉及的科類數目,分為綜合性大學、多科性大學和單科性大學。專業結構是科類結構的核心,開設何種專業,取決于科類設置。專業結構是學生選擇一所學校的根本依據,也是與學生就業緊密結合的因素,因此,科類結構和專業結構的研究必須同時進行。高等教育結構優化的研究應該是幫助高校正確定位,如創辦單科性的大學雖然會在發展規模上受到限制,但卻更容易集中優勢資源,辦出特色。而對于高校的專業設置而言,需要剖析影響專業設置的深層次原因,并從專業設置上提出解決專業設置過細、口徑過窄、專業設置陳舊的措施和方法。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背景下,高等教育結構優化的目標就是提升高等教育的質量。因而,我們在研究之前就需跳出高等教育大眾化重視數量增長和比例平均的思維模式,跳出在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怪圈里自圓其說的慣性思維,從高等教育的微觀結構領域切入,將教育問題與實際的經濟發展、文化傳承、歷史傳統、政治因素綜合為一個系統來研究。

作者:楊靖 單位:海南師范大學

參考文獻:

[1]齊亮祖,劉敬發主編.高等教育結構學[M].黑龍江:黑龍江教育出版社,1986.

[2]何曉芳.大眾化進程中的中美高等教育層次結構比較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12(1).

[3]李錦奇.區域高等教育結構調整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0(2).

[4]遲景明,何曉芳,程文,朱艷,李霞.高等教育層次結構與經濟發展的實證研究[J].教育與經濟,2010(1).

[5]馮向東.高等教育結構:博弈中的建構[J].高等教育研究,2005(5).

[6]楊一心,劉標,鐘錯.江蘇省高等教育結構及其優化研究[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

[7]韓夢潔,張德祥.美國高等教育結構變遷的市場機制[J].教育研究,2014(1).

[8]周航.浙江高等教育結構優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1(14).

[9]肖瑋萍.系統論視野下我國高等教育層次結構優化探析[J].高教研究(現代教育科學),2011(2).

[10]閆亞林.高等教育層次和科類結構[D].華東師范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