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高等教育改革與創新

時間:2022-05-22 09:26:55

導語:互聯網+高等教育改革與創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互聯網+高等教育改革與創新

一、對“互聯網+”的認識

“互聯網+”是“互聯網+各個傳統行業”,利用信息通信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讓互聯網與傳統行業進行深度融合,創造新的發展生態。它代表一種新的社會形態,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提升全社會的創新力和生產力,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

二、“互聯網+教育”

“互聯網+教育”可以說是教育信息化的升級,這個“+”不是簡單的相加或者連接,而是利用信息技術以及互聯網平臺,將互聯網和傳統教育深度融合、相互滲透、相互影響,用互聯網的思維方式去改變傳統的教育,對教育的內容、方法和途徑進行再造,創造新的互聯網教育發展生態。互聯網與教育的結合產生了一系列的信息化教育產物,如慕課、微課、翻轉課堂、開放教育資源、在線課程等,再結合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技術等互聯網新技術,推動了“互聯網+教育”新生態的發展,支持了“互聯網+教育”教學的新模式,鼓勵了“互聯網+教育”行動的實施。

三、“互聯網+高等教育”的改革與創新

(一)大數據、云計算推動。“互聯網+高等教育”發展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互聯網技術深刻改變了世界,改變了各行各業的運作方式,也給教育界帶來了重大的變革。積極發展“互聯網+高等教育”,加強教育信息化基礎支撐能力建設,加強教育信息化的統籌規劃,應用大數據、云計算等信息技術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努力建成各大高校和教育機構互聯互通的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未來的教育將會是以大數據為驅動,通過大數據來分析教育管理、教學和學習的進程與結果,真正發揮“互聯網+高等教育”的優勢。(二)優化公共校園網絡,建設信息化智慧校園。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信息平臺的完善,高校要逐步建設管理可視化、智能化、科學化的智慧校園管理體系,構建智慧學習環境:構建完備的學籍管理、作業管理、試卷分析、成績管理等的學校學生管理平臺;構建完備的教師信息、教學課堂、科研探究、教學技能、教師評價等的學校教師管理平臺;構建完備的教學教務、辦公事務、日常處理等的學校辦公管理平臺;構建與其他高校和教育機構共享的網絡資源平臺。最終建成一個智慧、開放、高效、多元、安全、和諧的智慧校園,實現學校教研、教學、管理、辦公等整體信息化,實現高校優質高效的可持續發展。(三)開放網絡教育資源,優化高校在線課程。“互聯網+教育”的時代,高校的教育資源不再局限于學校自身的網絡學習平臺資源,而是可以集成其他高校、教育機構以及整合互聯網上各類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高校要充分利用互聯網各類優質資源,加快各類數字化教育資源建設,推進優質數字化教育資源的開發、積累、共享和服務,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學校可以充分借助本校的網絡學習平臺和開放的優質網絡教育資源,如中國大學MOOC網、在線學堂、華文慕課等慕課網站,開設一些全網絡課程,如慕課和SPOC課程等。課程的開展完全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教師和學生甚至可以在課程的學習過程自始至終都不用見面。一方面,學生自由選擇方便的時間完成知識點的視頻學習,按照課程進度完成單元測試,有問題可以在線與同學或者教師進行疑難討論,最后在規定的時間參加課程考試。通過該課程研修的學生可以獲得相應的課程學分;另一方面,教師結合以往的課程教學經驗和網絡教學的特殊性,錄制網絡課程視頻、編輯課程單元測試、組織課程考試和建設網絡課程內容等。教師在課程進行的過程中,實時地與學生開展在線教學活動,及時地與學生進行討論和溝通,最后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單元測試情況、在線互動情況和課程考試成績,綜合評定學生的課程分數。學校根據教師的網絡課程建設情況和學生選修網絡課程情況,給予教師相應的教分。

四、“互聯網+教師教學”的高等教育改革創新

(一)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與創新。“互聯網+高等教育”教學新模式打破了傳統的“封閉、面對面”的教研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開放、形式多樣”的教學形態:課堂不再局限于一周2~3個課時,而是在線上線下同步展開。教師在線上網絡學習平臺為學生提供學習引導,課堂上組織各種形式的教學互動,輔助學生實現知識的內化;利用信息技術,在課程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強化“導學、助學、促學”的作用,體現出網絡優化課堂教學的優勢;以學生為主導,形成關注學生需求的個性化教學,服務于學生的線上線下、課內課外的教學活動,實現沒有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全方位教學。(二)課程教學資源的優化。“互聯網+高等教育”時代的教育資源不再局限于課本和教材,也不局限于某個學校或者某個平臺的教育資源,而是可以集合整個互聯網上各類優質的開放數字化教育資源。它能提供清晰的文本、精彩的圖片、有趣味性的動畫和視頻等,可以多角度培養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力,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動力。“互聯網+高等教育”時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一系列新的教育資源形式,如慕課、微課、SPOC課以及各種網絡公開課和在線課程等。這些優質數字資源的建設和推廣是課程教學資源的進一步優化,給教學模式帶來了新的變革,有效地提高了教學質量,優化了教學效果。(三)課程評價方式的改革。傳統的學生課程評價主要是依靠課程考試成績、學生課堂表現和教師對學生的主觀印象來綜合評定。這種方式給教師帶來一定的工作量,并且不能全面客觀地考慮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態度、學習努力的程度等因素。在“互聯網+高等教育”的時代背景下,課程的考核方式也應當與時俱進。課程的考核可以充分利用基于大數據分析的互聯網絡學習平臺,綜合學生的線上教學資源學習情況、線上教學互動活動的參與情況、線上課程知識點測試情況等以及傳統的課程考試來進行綜合評定。第一,教師可以利用網絡學習平臺改作業和統計成績,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教師的工作量,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專注于優化教學過程和提高教學效果;第二,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學習平臺,系統地了解學生的知識點學習情況,統計分析學生的知識點掌握情況,從而給出更加客觀的學生評價;第三,教師可以根據網絡學習平臺的學生學習進度,及時地調整教學內容和進度。(四)教學溝通方式的創新。傳統的課程教學溝通基本上局限于課堂有限的時間和不夠及時的郵件溝通。在“互聯網+高等教育”的時代,QQ、微信等互聯網移動終端軟件給師生提供了實時、方便的溝通環境,建立班級群、課程群、課程微信公眾號等,讓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溝通全面實時無障礙。教師可以以班級、年級或者專業為單位,創建課程群,通過群各種課程通知、解答學生疑難問題,與學生進行學習互動和交流分享。

參考文獻:

[1]余勝泉.推進技術與教育的雙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解讀[J].中國電化教育,2012(5).

[2]蔡偉.“互聯網+”時代的教育變革[N].中國教育報,2015-4-19.

[3]張巖.“互聯網+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國高教研究,2016(2):70-73.

[4]劉云生.論“互聯網+”下的教育大變革[J].教育發展研究,2015(20):10-16.

作者:曹曉靜 丁潔云 李 芳 謝宇恒 單位:廣東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