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輔導員思政教育話語優化策略
時間:2022-02-19 08:44:41
導語:高等教育輔導員思政教育話語優化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等教育國際化帶來的廣域性發展重構了高校思政政治教育話語的語境,沖擊和擠壓了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權力空間。文章結合教育國際化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提出國際化進程中文化對比、師生對比、中西學生工作對比對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影響和挑戰,提出輔導員應提高理論和學術水平,加強多角色話語整合能力,提升國際化視野,優化話語策略。
關鍵詞:教育國際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角色整合
高等教育國際化的廣域性發展重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語境,使得高校師生的思想和價值觀念受到全球性話語強大滲透性和西方話語霸權的沖擊和影響,也使得思政政治教育話語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和空間上的擠壓。輔導員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主體之一,要研究國際化給思政話語權帶來的影響及深層原因,優化話語策略。
一、教育國際化對高校輔導員思政教育話語的新要求
(一)話語對象上:國際化體驗越來越豐富,思想傾向多元的學生在話語對象上,教育國際化給大學生帶來豐富的國際化體驗,全英語課程與學術研討,海外游學,海外實習與志愿者活動,國際組織見習、任職,與海歸或外籍人員共同學習生活的深度交流等,使學生接收到海量信息和觀念碰撞,思想傾向多元。輔導員不能延用缺乏國際化視野、既定不變的話語體系來影響變化中的對象。(二)教育目標上:培養在正確價值觀指引下,具有國際視野、能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的高素質人才高等教育國際化是一個不可逆的趨勢,開放的發展環境和全球性的交流碰撞建構新的培養觀念,強調培養學生的參與國際合作和競爭的理念及能力。在2016年的全國高校思政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正確認識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指出:要培養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事務和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三)話語表達上:用有力的教育解釋話語指導學生整合國際化進程中受到的思想沖擊西方的思潮和價值觀正通過各種隱性的方式逐漸滲透和解構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使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權面臨“淡化”和“失語”的危機。西方鼓吹的觀點是,中國高等教育強調意識形態課程,限制社會科學等領域的學術自由。而正處在價值觀形成關鍵時期、富有批判精神和追求話語平權卻又缺乏系統性思考的大學生,極易受到這種觀點的影響。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要加強話語的國際表達,克服意圖明顯的灌輸式話語,指導學生兼收并蓄,在一元價值的指導下整合各種文化、思想上的新觀點,以開放的心態和堅定的立場參與國際競爭合作。
二、教育國際化進程中,中西“文化勢差”對思政教育話語的挑戰
除了國際化辦學方式的不斷發展帶來的師資、學生的大規模流動,教育要素的國際間流動方式還包括英語在全世界作為教研語言的使用,學科學術的跨境傳播等。要素流動中的中西“文化勢差”,對輔導員思政話語權帶來了極大的挑戰。法國學者福柯認為,知識在建構中形成權力:“學校等教育系統承擔著把‘知識’變成‘共識’,把‘共識’變成‘常識’,并通過這種日用不知的常識構成控制的權力。”[1]話語不僅僅是一種交流的語言符號,更是一種權力的工具。高校是知識集中傳播的場所,這種知識-共識-常識的轉換更加自然,由此也成話語權爭奪的集中場域。(一)學科教育中自然生成的學術話語使話語權力生成自然化。教育國際化使高校師生獲取知識的途徑大大拓展,“新”思想得以入侵,瓦解了一種思想作為知識的唯一性。多元社會思想必然需要依靠自我更新搶占思想陣地,而由特定的學術概念、價值判斷和邏輯推理構成的學術話語,其生產以思想爭鳴和學術交流為載體滲透意識形態,其創新性要求使得學術話語的生產與表達總是“標新立異”。而在高校的社會關系場域中,學術話語所建構利益關系和權力關系使得話語權力生成自然化。西方學術及思想在高校“大放異彩”,在一定程度上搶占了馬克思主義的學術陣地和思想陣地,沖擊了原有的主導意識形態對社會生活的主導權和對社會現實的解釋權。尤其是與意識形態緊密聯系的人文社會科學(尤其是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哲學等),被理性化和公眾化的經典知識,作為公開的教育材料,在不知不覺中影響大學生的專業思維和思想,進而使他們的思想價值觀念趨于西方化。(二)英語的文化語言優勢導致的信息強權化。英語在全世界作為教研和學術語言的使用,使我們難以在國家民族話語上掌握積極主動權。高校英語教材的使用、全英語授課、主流學術期刊需用英語投稿……英語的語言優勢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信息的強權化,西方的思潮與價值觀得以用大學生“聽得懂”的語言傳播。而與此相對,思政教育話語的國際化表達,僅從語言工具上來說,已經處于弱勢地位。(三)各種國際體驗導致大學生認知的混亂化。教育國際化的深化發展使高校學生國際體驗的形式和機會大幅增加。因短期游學、學習、實習、志愿者走出國門的大學生在缺乏正確思想引導情況下,被西方的生活方式、個人主義、利己主義吸引加劇行為品質的私向化。青年大學生出于價值觀認同確立的關鍵時期,國際化帶來的多元“話語”“聲音”和意識形態使他們未能內化建立起相對穩定的“價值共同體”,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易動搖、不堅定,看起來似乎掌握了部分話語權,但是話語表達方式和內容經常游移不定、前后不符,話語不能產生強大的權利。但他們往往又有追求話語“平權”的強烈訴求,在價值觀體系不穩定的情況下,要么成為非主流話語的跟隨者,要么成為主流話語的惡意否定者。
三、教育國際化進程中輔導員教育話語失語、失效消解思政教育的時效性
(一)國際化背景下師生知識對比的造成的文化失語。以學生為參照,輔導員的國際化體驗有限,沒有出國經歷,或者出國經歷少、距離近、時間短。大多數輔導員對于自己的國際化視野與西方文化的了解程度缺乏自信。同時,輔導員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輔導員的國際化體驗與認知能力有限,面對學生在國際化體驗中遇到的困惑,以及語言的強權化挑戰,難免會面臨著失語問題。(二)中西對比消解輔導員對職業核心功能定位引起角色失語。在學生事務管理的研究與實踐方面,西方起步較早并且分工專業。輔導員在進行中西比較研究學習時,會因為西方學生工作專業化及分工的明確性對自身職業功能定位產生困惑。有學者研究指出,在教育話語世界里,主要有三類話語系統:行政管理者的權勢話語,研究者的理性話語,實踐教育者———教師的個人話語。[2]輔導員承擔了多重身份和角色,從事課程講授與學科研究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負責黨團建設、第二課堂引領的管理者,學生事務性工作的服務者。雖然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教育需要與具體的管理工作相結合,但工作的瑣碎化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輔導員的精力,消耗了輔導員大量的時間,導致其無法從繁瑣的事務性工作中抽身出來走專業化的道路,角色被定位為“行政服務人員”,而不是具有思想引領和教育作用的教育者。輔導員話語學術性話語不嚴謹、實踐性話語融合不好、權威形象樹立不起來,多重角色下的話語整合乏力,造成了角色性失語。尤其在中西對比中,輔導員對自身職業認同感降低,工作態度消極,在高校的話語體系中逐漸淪為沉默的“失語者”。
四、國際化背景下輔導員話語優化路徑分析
教育國際化使得輔導員的話語實施對象,面臨的語境、話語表達內容都發生了新的變化。輔導員思政教育話語面臨語境復雜、話語理念和內容的國際性滯后、多重角色下話語整合乏力的困境。而這些困境,除了內外語境變化引起或制度性安排導致的,自身本領不足、底氣不夠導致的話語有效性不足則是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提升學術水平,加強研究應用,堅定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國際自信。國際視野是馬克思主義觀察世界和思考問題的重要方式方法,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發展的重要遵循。[3]要加強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使學生在國際化的沖擊下正確處理好“一元”與“多元”、價值觀碰撞與異質文化交融、本土化過濾與國際化互融的多重關系[4],需要輔導員群體具有堅定的價值觀念,堅定理想信念,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信,才能掌握話語權,理直氣壯的開展價值觀教育。在前文的分析中我們指出,輔導員思政教育話語權一方面是因為自身的理論儲備不足,往往照本宣科或是就事論事,“意圖性明顯”,理論性、解釋性、針對性不足,缺乏對話語內在邏輯和話語結構的把握,缺乏理論高度和內容深度。只有輔導員自身把馬克思主義經典理論和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學習到位,把思想政治教育作為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學科研究到位,才能建立起有高度的話語內涵、權威的語氣、自信的底氣,言之有理、言之有物回應學生價值觀混淆的質疑和困惑,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另一方面,應對制度設置帶來的輔導員多重角色話語的整合問題,以及中西對比中輔導員對自身職業認同弱化主動放棄話語權的問題,提升理論研究和實踐,找到學科支撐、提升學術話語權也是促進輔導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善于發聲、敢于運用話語權的有效保障。(二)提升觀念、意識上的國際化以適應國際化人才的培養要求。青年大學生思維活躍,反權威、去嚴肅化、去中心化的話語權訴求強烈,在國際化體驗中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意識形態領域的影響,對輔導員“話語意圖明顯”、“單調、刻板”的理論說教、“煽情浮夸、歌功頌德”的宣傳冷感、排斥。面對這種情況,輔導員應注意加強與異質文化的對話,查找對比自身優勢與不足。要研究借鑒國外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體系,和“滲透式”、“隱蔽式”的間接教育方式,研究怎樣使話語實施對象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受到話語的影響。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隱藏在“公民教育”、“社會學科”教育、大眾傳媒和文化娛樂作品“政治正確”的輸出中,是一個全社會合力打造的全方位系統。輔導員群體雖然不能單獨完成話語輸出的系統性構建,但能夠借鑒這個系統鼓勵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適應,以及話語回歸“生活世界”的發展取向。一些非政府組織及基金會在華設立的分支機構各類海外游學、海外實習、公益志愿者活動、社會實踐調查等,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大學生群體參與其中。排除為申請到留學和就業機會的利益動機,參加這些項目的學生普遍反映這種海外體驗開拓了視野、感受到了文化震撼、啟蒙了自己作為世界公民的意識、喚醒了自己對減貧、環保、人權等國際性問題的關注與思考。比較好的一方面是學生萌發了“展現中國青年該有的精神面貌”的意識,但部分學生是在價值觀內核受到“震撼”以后,因缺乏深入的對比與正確的引導,將自己抽離出來,以旁觀者的角度急于表達、急于批判,否定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在這種情況下,輔導員應在幫助學生拓展國際化發展視野的同時,引導學生加深國際對比與理解,不僅關注現象差異也要能認識到深層次原因。通過有針對性、接地氣的話題選擇與話題預設,改變灌輸說教的單項話語輸出,而是引導學生思考,樂于與輔導員對話,在話語碰撞中激發對深層次問題的理解。在對大學生的生涯規劃進行國際化引導,建構國際競爭力的同時,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內化其中。例如,對于學生國際企業就職、海外見習、國際組織見習等體驗,家國情懷與職業倫理的兩難問題如何取舍,就是輔導員應當去做的話語儲備。當然,這些話語的有效把控,也需要輔導員“放得開、守得住”,觀念意識上國際化、知識儲備不斷更新,才能符合國際化人才培養的要求。(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國際化表達技能。馬克思在談到思想和語言之間的關系時指出“從思想世界降到現實世界是最困難的任務之一”,要完成這個任務必須借助話語表達,所謂“語言是思想的直接現實,思想通過詞的形式具有自己本身的內容”。[5]思想的表達要借助話語表達,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也提高國際化的表達能力,才能讓學生入耳入心。根據國際化背景下大學生的特點和需求,通過境外培訓和境內國際學習,提升跨文化交流與理解能力,改進學生工作理念和實際。目前,海外訪學研修,國際間的交流和國際會議,為輔導員國際化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平臺和資源保障。此外,國際通用語言的運用能力也是增強國際表達和解釋能力的方法之一。通過境內培訓提高通用語言學習和運用能力,境外培訓借鑒學生工作經驗的學習與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同時在專項培訓中學習話語運用能力。另外,輔導員也要關注和了解國際發展大勢,提升話語解釋和回應能力。
參考文獻:
[1][法]福柯.規訓與懲罰[M].劉北成,楊遠纓,譯.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2:142.
[2]胡福貞.論教師的個人話語權[J].教育研究與實驗,2002(3).
[3]吳瓊.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發展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245.
[4]蔣英燕.高校輔導員面臨的教育國際化挑戰及應對策略[J].教育評論,2015(9).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作者:陳 雪 馮予婧 張 燕 單位:上海對外經貿大學
- 上一篇:高等教育發展策略探索
- 下一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