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高等教育創新發展探析

時間:2022-07-01 04:01:59

導語:縣域高等教育創新發展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縣域高等教育創新發展探析

摘要:縣域高等教育作為服務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等教育實體,對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具有得天獨厚的地域優勢,在人才培養、科技研發和社會服務等方面將發揮重要的助推效能。推動縣域高等教育創新發展,可以為鄉村振興培養各類急需的“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直接為鄉村產業發展與生態文明和社會全面建設提供科技服務,并為實現鄉風文明提供文化引領。

關鍵詞:鄉村振興戰略;縣域高等教育;創新發展

一、縣域高等教育的內涵與意義

顧名思義,“縣域高等教育是指在縣域開展的對受教育者在完成高級中等教育基礎上實施的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1]在學校類別上,縣域高等教育屬于地方高校的范疇,主要以縣政府辦學為主,也可以是縣政府與地方高校合辦或社會資本獨資舉辦,具體采用全日制、非全日制教育形式,主要目的是為那些業已完成中等教育并希望獲得高等教育學歷、學位證書或者某種專業技能資格的學生提供學習、培訓機會與受教育場所,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各類專業人才,提供科技支持和社會服務??h域高等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在整個高等教育系統層級和布局結構中處于最基層。“由于我國高等教育大都集中在大中城市,縣級作為我國行政管理基礎層級,長期以來是我國高等教育發展與服務的薄弱地區?!保?]在大力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新形勢下,發展建設與縣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的縣域高等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服務鄉村振興的需要,也是實現高等教育普及化發展的現實選擇。當前,實施鄉村振興急需各級各類專業人才,包括鄉村建設戰略規劃所需人才;農村產業調整升級所需的應用技能型人才;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所需創新創業型人才;農村服務業發展如教育、醫療、金融、電信、物流、法律服務等所需人才;農村基層組織建設與行政管理所需人才等等。上述這些專業人才主要依靠地方高校進行培養和培訓,而縣域高等院校具有良好的區位優勢,完全能夠為鄉村振興培養造就一支“永久牌”的各級各類專業化人才隊伍,解決鄉村振興所面臨的人才匱乏問題。

二、縣域高等教育的基本特征

縣域高等教育與省、市主辦的其他地方高校相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服務面向的區域性??h域高等教育主要是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辦學主要以縣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導向,一方面培養服務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和鄉村振興所需的實用型專業技術人才;另一方面研發與推廣發展現代農業、鄉鎮企業以及社會新興服務業所需的技術,最終形成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與科技、教育之間的良性互動,從而相互促進,協調發展。(二)辦學形式的多樣性。作為我國高等教育布局結構中最基層的高等教育機構,縣域高等教育可以采取以縣辦為主的模式,如江蘇太倉縣辦的“建雄職業技術學院”;也可以采取與高等院校聯合辦學的模式,借助高校的管理經驗,依托高校師資、專業、課程、科研設施等資源,如安徽黃石縣與同濟大學合作創辦的“黃石鄉村振興學院”等;還可以引入社會資本,鼓勵社會力量出資獨立辦學或與縣政府合作辦學,培養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各類專業技術人才。(三)服務目標的定向性。縣域高等教育招生范圍以縣為主,屬地招生,學員可以就近免試入學;畢業生就業主要面向縣、鎮及鄉村的產業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需要??h域高等教育培養目標主要是為本縣培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更好地承擔起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和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技術支持和社會服務的職能。(四)專業設置的靈活性??h域高等教育是為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建設服務的,學校的專業設置和培養計劃依據本縣經濟社會發展以及鄉村振興需要而定。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推進和城鄉一體化的不斷發展,縣域經濟產業結構、社會結構也在不斷改造升級,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新技術、新工藝不斷涌現。縣域高等教育密切關注縣鎮、鄉村人才市場需求變化,及時調整專業結構,專業設置具有一定的地方性、靈活性和前瞻性,可以真正培養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振興所需的各類專業人才。

三、創新縣域高等教育發展方式服務鄉村振興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城鄉融合發展的新形勢下,縣域高等教育迎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一)構建縣域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體制。1.探索靈活多樣的人才培養體制。在辦學體制上,可以采取縣政府整合現有成人自考等高教資源和部分職教資源開展獨立辦學,或者采取縣政府與高校合辦、縣政府與企業或產業集團合辦等形式,還可以引入高等院校資源,扶持高校在縣域興辦獨立學院、專業學院、鄉村振興學院以及其他特色學院等靈活多樣的辦學方式。在人才培養上,可以采取獨立培養、訂單培養、合作培養、分段培養、對接培養等多種形式,千方百計為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和鄉村振興培養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從而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2.對接鄉村振興發展需要設置專業??h域高等教育的專業設置要以縣域人才市場需求為導向,根據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情況設置相關專業。各個專業可以主動對接農業現代化需要,解決優質農副產品生產、儲運和精細加工問題,增加農副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如對接現代農、林、牧、漁產業發展所需,開設種植、養殖以及農副產品儲藏、運輸等相關專業;適應沿海漁村和島嶼地區振興需要,開設海產品養殖、加工、儲運等相關專業;服務鄉鎮工業發展開設農副產品加工專業、食品工程與生物工程等專業。另外,縣域高校還可以結合本地區礦產資源稟賦情況,與相關院校合作開設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冶煉、加工等相關專業。同時,縣域高校還要主動服務鄉村發展所需的新產業、新業態,開設鄉村旅游、農村電子商務、特色資源開發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等專業,為鄉村振興培養各類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從而提供全方位的人才與技術支持。3.試行屬地招生、屬地就業政策??h域高等教育應探索實行屬地招生與屬地就業政策。根據縣域經濟社會發展所需各類專業人才的需求情況,招生采取國家統招和縣域特招兩種方式。學歷教育可以參加國家統招,縣域高校依據國家劃定的分數線招收普通高中和職業高中應屆畢業生進行本科、專科層次的專業人才培養;也可以和省市地方高校合作,招收本縣高中畢業生進行協議培養,采取“2+2”或“3+2”等分段培養方式,基礎理論教學在合作院校進行,然后回到縣域高校繼續進行專業技能實踐訓練??h域特招是根據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特別是鄉村振興規劃所需的人才需求情況,實行自主命題、自主招生,或者采取免試入學的方式,特別招收區域內的青年學生以及成人勞動者、創業者,進行非學歷教育,培養扎根基層一線服務鄉村振興的各類專業技術人才。無論統招還是特招,縣域高等院校畢業生均實行屬地就業的模式,畢業后直接回鄉就業創業,真正實現人才“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不僅能夠緩解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壓力,而且還可以從根本上解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面臨的人才匱乏問題,必將有力地促進縣域經濟社會發展和鄉村全面振興。4.探索對接崗位需求的人才培養模式??h域高等教育基于縣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及其人才市場需求設置專業,人才培養也要努力與職業崗位需求對接,試行學歷、學位教育和職業資格能力培訓相結合,人才供需雙方對口合作的人才培養方式,甚至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需要設計個性化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設置以培養就業能力為主要目標,面向職業崗位需要,培養學生的職業適應能力、就業能力和創新能力。課程結構上應適度減少理論性專業課程,大幅度增加專業實踐訓練課程的學時比例。教學要凸顯實踐性,理論知識課程講授適度夠用即可,重點增加實踐技能培養和訓練環節,可以和本縣用人單位合作,采取頂崗實習、入職帶薪實習等方式進行實踐技能培訓,使學生熟練掌握某種就業崗位所需的職業技術,提高專業技術應用能力和實踐動手能力,不斷提升就業素質和創新創業本領。(二)加大縣域高等教育的科技研發與推廣力度。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和國家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旗幟和總抓手”。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產業興旺是重點,生態宜居是關鍵。鄉村產業振興和生態文明建設必須依靠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推動農業現代化、鄉鎮工業化以及現代化社會服務業的發展,保護好鄉村美麗的藍天白云、青山綠水的生態環境??h域高等教育作為縣域的最高學府,其科研要面向地方經濟社會建設主戰場,科研立項與技術研發要以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為導向,特別是要解決為本地區農村、農業和農民發展需求服務的問題??h域高校服務面向廣大農村,在現代農業科技研發、成果推廣以及現代化農業器具的普及應用等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依靠自身優勢與當地生產企業、服務組織和管理機構合作,研發攻關新技術、設計開發新產品新工藝新器具、解決鄉村振興發展過程中普遍面臨的技術、設備難題。同時,通過縣域高等教育引進先進的發展理念、管理思想,按照生態宜居的鄉村建設要求創造鄉村振興的新產業、新業態,保護綠水青山,實現美麗鄉村建設目標。(三)發揮縣域高等教育的社會服務與文化引領效能。鄉村發展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是鄉村振興戰略發展的必然要求。我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耕文化源遠流長。但由于受封建社會傳統文化消極因素的不良影響,廣大農村居民的小農意識和傳統觀念在頭腦中根深蒂固,農村文化發展和鄉風文明建設還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縣域高等院校承擔著傳承和創新文化的職能,是鄉村社會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傳播和發展的中心。建設和培育文明鄉風,離不開縣域高等教育的參與和引領??h域高校作為本地區先進文化傳播者和鄉俗文化的引導者,要充分利用其自身在先進文化方面的人才與技術優勢,積極主動去輻射縣域文化、提升鄉風文明發展水平,充分發揮其文化傳播與引領效能。學??梢远ㄆ诨虿欢ㄆ诘亟M織開展送文化、送知識、送技術的下鄉進村活動,還可以利用廣播、網絡、文藝匯演等形式向廣大農村居民普及科學文化知識和醫療、法律、金融等實用知識,及時有效地向廣大農民傳播當前主流文化,積極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引導他們改變陳舊意識和落后觀念,自覺抵制封建迷信和媚俗文化,提升自身的科學文化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質,培養他們成為社會主義新時代的新農民,推進農村社會的鄉風文明建設,助力鄉村發展振興。

參考文獻:

[1]梁水芹,許建虹.地方高校應主動為農村城鎮化發展服務[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4):60—65.

[2]劉金玉.論我國發展縣域高等教育的時代必然性[J].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4):41—46.

作者:崔國富 單位:渤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