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感恩教育策略

時間:2022-07-22 03:29:32

導語:幼兒感恩教育策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幼兒感恩教育策略

一、有效選擇角色游戲主題,增強幼兒感恩意識

感恩教育的核心是培養人的感恩意識。感恩意識是感恩的基礎,幼兒首先要萌生感恩意識,才會主動去報恩乃至施恩。現實生活中感恩缺失的問題很多,常見的有:幼兒不理解父母的關愛,不體諒教師的辛苦,不感謝同伴的幫助,不尊重社會工作人員,不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等,這些問題都值得我們思考。因此,教師應該從感恩缺失的問題中選擇角色游戲的主題,從而在角色游戲中進行相關內容的感恩教育,有針對性地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針對幼兒不懂得感恩父母的情況,教師在角色游戲中可以設定相應的主題。例如:“娃娃家”中可以設計“孩子生病了”的角色游戲主題,幼兒可以扮演細心照顧孩子的父母,也可以扮演被照顧的孩子,從而幫助幼兒體驗到父母的愛和辛苦。針對幼兒不能體諒教師辛苦的情況,教師可以設計“今天我是小老師”的角色游戲主題,讓幼兒來安排和組織一日生活,幫助他們體驗老師的辛苦及老師對自己的關愛。針對幼兒不懂得感恩同伴的情況,可以設計醫院的角色游戲,“小小醫生”和“小小護士”們需要互相幫助才能更好地救治病人,從而使幼兒意識到同伴的重要,樹立感恩同伴的意識。此外,由于現代社會家庭條件越來越好,孩子挑食、浪費、不愛護環境衛生等現象較為嚴重。針對這種現象,為了讓幼兒能體驗到勞動人民的辛苦勞累,更加珍惜勞動成果,教師可以設計多個角色游戲主題,例如讓幼兒扮演清潔工人,感受他們為了整個城市的干凈衛生不辭勞苦地工作;讓幼兒扮演農民翻土、種菜、澆水、捉蟲,以體驗種植莊稼和蔬菜的辛勞;還可以讓幼兒扮演飯店服務員和蛋糕店師傅等,讓他們感受食物得來不易,學會珍惜和感恩。

二、關注角色游戲過程,豐富幼兒的感恩體驗

幼兒感恩意識的發展是一個整體的過程,是幼兒將感恩認知內化為自己的感恩之情,并最終外化成感恩行為的過程。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教師不能簡單、強硬地對幼兒進行知識灌輸,更不能簡單地用說教的方式告訴幼兒應該對什么進行感恩,如何進行感恩。感恩是發自內心的、由內而外的情感表現,因此教師應注重角色游戲的過程,豐富幼兒的情感體驗。

(一)融合多種角色游戲主題

在角色游戲中,教師可以將相互聯系的多個主題、多個角色,自然地融入到同一個角色游戲情境中。例如,“超市游戲”中,教師可以將各個區域活動融合到一起,讓幼兒了解到超市里的物品從采購到銷售需要多人合作才能完成。其中,生活用品是工人叔叔們辛苦制作的,水果、蔬菜、大米等農作物是農民伯伯辛勤勞動的成果,超市里所有的貨物都需要貨運司機和運貨員從全國各地運到超市,還需要經過質檢員們的認真檢查,還有售貨員的熱情服務和收銀員的收款結賬等工作,貨物才能真正到達顧客手中。幼兒在“超市游戲”中,可以自主選擇角色進行扮演,體驗不同角色為美好生活的付出,意識到我們使用的每一種東西都需要很多人的努力來共同完成,切身感受到社會中有這么多人值得去感恩,使他們從內心生發出感恩的情緒情感。

(二)拓展幼兒角色游戲的情節

除了將多個主題聯合起來豐富幼兒的感恩情感體驗,教師還可以通過拓展某一個角色游戲中的情節,加深幼兒的感恩情感體驗。在角色游戲中進行感恩教育,教師要扮演觀察者、支持者、引導者和共同游戲者,注意觀察幼兒角色游戲中的情節發展,在必要的情況下,以角色身份影響游戲或參加游戲,甚至可以將角色游戲拓展為一天的角色游戲活動。比如,幼兒都很喜歡扮演爸爸媽媽,但大多數都是局限于“娃娃家”中。有幼兒園在開展活動時,就將“娃娃家”中的角色扮演拓展延伸為一日活動,設計了“做一天媽媽”的角色游戲。教師讓幼兒扮演一天“大肚子”媽媽,請每位幼兒帶上小書包,并要求幼兒將小書包反背一天,做操、吃飯、上廁所、睡覺都要這樣。剛開始,孩子們覺得有趣極了,蹦蹦跳跳地歡呼著,可沒過多久,很多孩子就覺得受不了開始紛紛抱怨:“我想把寶寶扔掉了!“”累死了,誰來照顧一下我的寶寶吧。”一天下來,不少小朋友認識到了媽媽十月懷胎的辛苦。下午媽媽來接小朋友的時候,很多小朋友都會主動地說“謝謝媽媽”,或者給媽媽一個緊緊的擁抱。在這個活動中,教師沒有將角色游戲僅僅限制在教室的區域角里,而是在一日生活中進行角色扮演,進行情節的拓展和創新。這樣,有利于幼兒在角色游戲中深入體驗,強化其感恩情感。

(三)加強幼兒在角色游戲過程中的互動

在感恩教育的實施中,要注意給幼兒創造互動的機會,以過程中的互動促進幼兒感恩意識的發展。維果茨基強調,兒童的發展是從社會共享活動向內化活動過程的轉化,他明確地指出兒童與同伴、兒童與成人之間的共同活動不僅僅是兒童發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兒童發展極其重要的源泉。在角色游戲過程的互動中,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也應該具體體現在幼兒與環境的互動、幼兒之間的互動、幼兒與教師的互動三個方面。

1.幼兒與環境的互動

感恩情感體驗的基點應是喚起幼兒已有的類似體驗,使幼兒已有的體驗和當前情境狀態相關聯,從而達到理解與分享。在幼兒與環境的互動中,教師應選擇幼兒較為熟悉的社會生活及角色來進行角色游戲,并盡可能提供較為真實的游戲材料,來喚起幼兒的類似情感體驗。例如“理發店”角色游戲有幼兒較為熟悉的社會生活場景,同時教師還可以提供真實的梳子、空的洗發水瓶等,但剪發刀、卷發棒等游戲材料應選擇玩具型的。

2.幼兒之間的互動

在促進幼兒之間的互動時,教師應鼓勵和引導幼兒相互合作,在自由選擇的角色游戲區域中,鼓勵不同角色游戲區域和角色之間互動,共同促進游戲情節發展。例如“娃娃家”中的幼兒可以去“銀行”區取錢,再去“超市”區購買東西,再去參加“燒烤Party”。在這一個過程中,幼兒之間的互動增加,感受“銀行工作人員”、“超市工作人員”等角色的辛苦,在互動中獲得更多的感恩情感體驗。3.幼兒與教師的互動在角色游戲中,教師應與幼兒一起真正地投入情感,不能成為旁觀者。教師可以以幼兒朋友的身份、參與者身份進入到角色游戲活動中,與幼兒一起形成“游戲共同體”進行互動。有學者研究發現,當幼兒游戲中出現以下6種情形時教師需要介入:(1)孩子并不投入自己所構思的游戲想象情境;(2)孩子難以與他人溝通互動;(3)孩子一再重復自己原有的游戲行為,進一步延伸和擴展有困難;(4)孩子缺少材料,使游戲難以繼續;(5)孩子發生游戲技能的困難;(6)游戲中出現負面效應。[4]例如在“水果超市”游戲中缺少購物者,扮演“工作人員”的幼兒不知道該干什么時,教師以購物者的身份進入游戲,還可以對“超市工作人員”提出各種要求:蘋果要最紅的,葡萄要最甜的,西瓜要最大的……這樣幼兒在角色游戲中,能更好地體驗到工作人員的辛苦,從而內化情感進行感恩。

(四)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進行針對性的指導

不同的年齡階段,幼兒的游戲能力發展水平不相同,情感特點也各不相同。幼兒期的感恩教育應該具體化、情境化,但是年齡階段不同,具體化和情境化的程度也不同,教師關于幼兒感恩教育的指導范圍、內容、指導方式等都要有所變化。第一,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幼兒感恩的內容和范圍不同。小班幼兒感恩的內容比較少,感恩范圍也比較狹窄,通常是對父母、老師以及熟悉的同伴進行感恩。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生活經驗的豐富,幼兒感恩的內容和范圍逐漸擴大,從感恩個體到感恩集體,從感恩某個老師到感恩幼兒園整個集體,再從感恩幼兒園這個小集體到感恩社會這一大集體。因此,教師要根據不同年齡階段幼兒感恩內容和范圍有針對性地設計角色游戲主題。第二,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幼兒感恩的程度不同。小班幼兒感恩更多的是知道感恩,會說簡單的“謝謝”;隨著年齡的增加,能逐漸從內心深處對事物或人物進行感恩,其感恩行為表現也逐漸多樣化,同樣的一個角色游戲主題,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幼兒制定的目標應不同。例如:角色游戲“做一天媽媽”,小班幼兒的目標就應該設定為知道媽媽的辛苦,能主動對媽媽說聲“謝謝”或“我愛你”;中班幼兒的目標設定為理解媽媽的辛苦,能主動向媽媽表達自己的感恩,可以是制作一張卡片,可以是回家主動幫媽媽捶捶背等;大班幼兒的目標為幼兒從內心深處對媽媽進行感恩,并以多種外化的感恩行為來表達,如主動幫媽媽分擔家務等。第三,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幼兒感受與表達感恩的方式不同。針對年齡越小的幼兒,教師在角色游戲中的感恩教育指導就應越具體,教師可以通知扮演相關主題的角色自然地參與游戲,輔以語言啟發引導;隨著幼兒年齡和社會生活經驗的增加,教師應減少語言指導的頻率,更關注幼兒的內心情感體驗,讓幼兒通過自己的理解建構來內化自己的感恩情感。總的來說,教師應針對不同的年齡段,選擇不同側重點和不同方式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指導,從而促進幼兒的情感體驗。

三、提供多種形式、貼近幼兒生活的角色游戲情境,外化幼兒的感恩行為

感恩行為是感恩意識和情感的外化,感恩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讓幼兒學會怎樣表達對他人的感恩之情。我國兒童普遍存在這樣的情況:知道要感恩卻不知道如何去表達感恩,或是知道如何去感恩但是不好意思去表達自己的感恩情感。教師應該給幼兒提供這樣一種感恩的環境,讓幼兒知道如何去感恩,并且將感恩真正付諸實踐。感恩行為的表達方式多、范圍廣,教師不僅要指導幼兒如何正確地感恩,還要給幼兒提供表達感恩的機會。

(一)結合節日活動開展角色游戲

教師可以結合節日活動開展相應的感恩角色游戲。例如在母親節或父親節的時候,可以設計“照顧蛋寶寶”的角色游戲,幼兒扮演“雞媽媽”、“雞爸爸”的角色,教師為每個幼兒提供一顆生雞蛋,要求幼兒照顧好這枚“蛋寶寶”,不能讓“蛋寶寶”破碎。幼兒通過小心翼翼地照顧“蛋寶寶”,體驗爸爸媽媽在照顧自己過程中的辛苦。同時教師可以邀請爸爸媽媽到班級來,讓幼兒為勞累了一天的爸爸媽媽倒杯水、捶捶背,給父母說說心里話。同樣,在教師節、勞動節、建軍節等節日都可以開展相應的角色游戲活動,同時提供多種感恩機會幫助幼兒表達感恩。

(二)利用家長開放日開展角色游戲

很多幼兒園都會定期開展家長開放日活動,舉行親子游戲,目的在于讓幼兒家長更加了解幼兒園、了解教師、了解自己的孩子,促進家園合作。家長開放日的具體活動有很多,教師可以請家長們和幼兒一起進行角色游戲,家長們也要扮演一定的角色,如在“娃娃家”游戲中,家長可以扮演“孩子”,由幼兒扮演“爸爸”、“媽媽”來照顧“孩子”;在“銀行”游戲中,家長扮演“顧客”,由幼兒扮演“工作人員”來為“顧客”服務。

(三)在真實生活情境中開展角色游戲

讓角色游戲走進真實的生活情境,對培養幼兒正確的感恩行為、外化幼兒的感恩行為有很重要的意義,能促進幼兒更有效地表達對社會、自然的感恩。比如幼兒園可以與附近社區合作,開展“我是小小清潔工”的角色游戲,幼兒扮演清潔工,在真實的社會情境中感受清潔工人為了社區的優美環境所付出的辛苦與勞累。考慮到孩子的年齡特點,這種在真實生活情境中開展的角色游戲往往在中、大班進行。當然,教師在角色游戲中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的同時,對幼兒表現出的感恩行為應適當地用行動和言語、實物獎勵等進行強化和鞏固。此外,還須注意教師應對幼兒的感恩意識、感恩情感、感恩行為進行縱向比較而不是橫向比較,始終把感恩教育的關注點放在幼兒自身的發展上,切實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作者:袁林張娜工作單位:長沙師范學院學前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