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感恩教育探索

時間:2022-11-22 10:02:20

導語:幼兒感恩教育探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幼兒感恩教育探索

摘要:感恩是一種品德,是一種生活態度,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筆者從當前幼兒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為出發點,分析當前幼兒感恩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進而探討出對幼兒感恩教育的對策,即要發揮成人的示范帶頭作用、以特殊節日為契機進行感恩教育、營造良好的感恩教育環境和將感恩教育滲透在日常生活中。

關鍵詞:幼兒;感恩;感恩教育

感恩教育作為幼兒情感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幼兒學習和體會感恩對于其健全的人格發展尤為重要,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應從幼兒抓起。對于3-6歲學齡前的幼兒來說,感恩教育勢在必行。本文針對當前幼兒感恩情懷缺失的原因及感恩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加以分析,力圖探求讓感恩的種子在童心發芽的對策。

1試析當前幼兒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感恩”的含義是:“對別人所給予的幫助表示感激,是對他人幫助的回報”,因此“感恩”可以說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情緒情感的認同;二是受情感支配后的回報行動。也就是說人們接受對方的幫助,情緒愉悅,并自發產生對應的反饋行動。社會人如常懷感恩之心,對生活充滿積極樂觀態度,自覺地萌發感恩的情緒和行動。幼兒感恩教育就是教育工作者運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對幼兒有目的、有步驟地實施的識恩、知恩、感恩、報恩以至于施恩的人文教育。對于幼兒教育工作者而言,《幼兒園工作規程》中就指出:“幼兒園的教育活動應是有目的、有計劃引導幼兒生動、活潑、主動活動的,多種形式的教育過程。”①受學齡前兒童認知能力的影響,當前幼兒園感恩教育大多是一種教師對幼兒單線的灌輸式教育,采用說服式,教育方法比較簡單單一。例如,教師會采取講述感恩故事、唱感恩歌曲、圖畫好媽媽等傳統方式進行感恩教育,而這種教育方式只是將片面的知識傳輸到孩子大腦里,孩子大腦就相當一個硬盤,只儲存,無感知,因而也少有再創造功能。家長們將孩子如掌上明珠般呵護,只一味地甘心付出,很少有切實讓孩子受恩而感恩而回報的意識,絕大多數家長對感恩教育采取的教育方法更具隨意性,對幼兒進行感恩教育時多停留在教孩子注重用禮貌用語,或才藝展示、匯報表演等方面。

2感恩情懷的缺失和感恩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從教育本身來看,感恩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等多方面的聯動。家庭感恩教育缺失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大多數家長較關心孩子的身體是否健康、智力發展如何,在物質上對孩子從不吝嗇,而忽視了對孩子情感的教育包括感恩教育。長此以往,幼兒難免將父母及長輩做的一切視為理所當然。從現實來看,當前許多幼兒均成長于“4+2+1”的家庭環境中,全面放開二胎政策才剛啟動,加上現在生存壓力,年輕父母不敢多生養,仍有許多幼兒屬于獨生子女。成長于這種家庭環境中,受到父母及長輩的百般寵愛,幼兒從小唯我獨尊,不管是在幼兒園的班級中還是家里,我們都不難看到這樣的一些現象,幼兒大都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對長輩頤指氣使。家長和長輩的過分嬌慣和寵溺,使得幼兒從小自尊、自我意識比較強烈,家庭中又缺乏小伙伴,所以導致幼兒合群性弱,只知道“我想要什么”、“我需要什么”。大都只看得到自己,眼里少有他人,認為自己理所應當地擁有一切,別人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把父母及長輩的關愛當作理所當然的事情,加上父母及長輩愛寵交加不計回報,在這種情形下家庭的感恩教育幾乎都被忽略了。具體來看,幼兒感恩教育存在問題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點:首先,幼兒教育工作者和幼兒家長對感恩教育的認識存在一定的偏差。認知發展理論認為,3~6歲的幼兒大多是以自我為中心,還處于道德發展前期。因此一些教育工作者和家長都認為幼兒年級尚小,對其進行感恩教育超出了幼兒的接受能力。但在目前正在試行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指出了要在幼兒階段“激發幼兒愛父母、愛老師、愛同伴、愛自然、愛社會的情感”。②這與幼兒感恩教育的目標是存在一致性的。其次,教育工作者和家長對感恩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很多家長對幼兒感恩教育沒有一個深刻的把握,都忽略了家庭在幼兒感恩教育中的重要性,使得幼兒感恩教育出現了一些問題。須知良好的家庭教育既能使孩子以后正確地認識世界,也能使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學會明辨是非,分清真與假、善與惡、美與丑。最后,幼兒園和家庭之間對于如何開展感恩教育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共識。當前許多家庭將教育孩子的責任全權委托給幼兒園,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家長首先會寄希望于老師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及時與老師進行溝通,達成共識后采取措施糾正孩子的錯誤。此外,很多家長跟教師溝通主要關心孩子在園的生活和技能型學習,很少考慮到感恩教育,使得感恩教育缺乏實效性。

3幼兒感恩教育策略思考

幼兒時期是一個人品性、個性形成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對其形成健全的品格和良好的生活態度培養打好基礎,關鍵就在于承認如何去引導和培養,使感恩的種子在童心發芽。幼兒生活接觸面相對較窄,主要活動和接觸范圍集中在家庭和幼兒園,因此,對幼兒感恩意識的培養,家庭和幼兒園應承擔不可推卸的義務和責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言行往往有父母的影子,因此父母要通過言傳身教,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此外,幼兒園是另一片幼兒活動的主要天地,是對幼兒進行啟蒙教育的主要場所,要讓感恩教育走進幼兒園。

(1)發揮成人的示范帶頭作用。言傳不如身教,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若要使幼兒學會感恩,首先幼兒教師、和家長必須樹立正確的感恩教育觀,必須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學齡前幼兒有較強的模仿能力,其行為舉止大多通過對其熟悉的事物而進行學習、模仿,因而成人的感恩行動會深深地印刻在幼兒的頭腦和心中,教師和父母應當以身作則,發揮其表率作用,做孩子們的好榜樣,做好示范作用。

(2)以特殊節日為契機進行感恩教育。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傳統節日中有不少包含了感恩教育的內容。如“婦女節”、“教師節”、“國慶節”、“重陽節”等等;西方節日中也有不少相關的節日,如“父親節”、“母親節”、“感恩節”等等。這些特殊的節日各有其特定的意義,如“母親節”,幼兒園可以讓幼兒學習理解該節日的含義,為媽媽制作感恩賀卡,家庭成員通過對“母親”贈送節日愛心禮物,讓孩子情動、行動,貼近生活開展的感恩教育活動讓幼兒知得、識得,容易接受。

(3)營造良好的感恩教育的環境。“讓學校的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這是蘇霍姆林斯基主張校園創設德育氛圍的至理名言。《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也指出:幼兒園應創設與教育相適應的良好環境,為每個幼兒提供學習與表現的機會。③因此,校園環境在幼兒感恩教育中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就幼兒園來說,幼兒園主題墻的創新設計,是優化幼兒園教育環境,豐富教學手段,提高教育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例如,在感恩主題教學活動中,如何更好地創設主題墻,讓墻由“靜”變“動”,融入到主題教學中,成為主題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成為幼兒學習的互動平臺,營造一個良好的感恩教育的學校環境。

(4)將感恩教育滲透在日常生活中。感恩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項長期的教育,不是簡單的幾堂課就可以達成較好效果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一日活動皆課程”,因此最好的感恩教育方式便是將感恩教育滲透在日常生活中。首先,在游戲中開展感恩教育。幼兒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游戲,在游戲中開展教育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音樂游戲“可愛的小烏鴉”,《本草綱目•禽部》對有此記載:“慈烏:此鳥初生,母哺六十日,長則反哺六十日。”根據烏鴉的習性創作歌曲,幼兒學唱歌曲“路邊開放野菊花啊,飛來一只小烏鴉,多可愛的小烏鴉啊,不游戲也不玩耍,急急忙忙趕回家,他的媽媽年紀大啊,躺在窩里飛不動,小烏鴉叼來蟲子,一口一口喂媽媽”,通過學唱,理解知識點,然后進行角色扮演,情景再現,即趣味又有生動的教育意義。其次,在社會實踐中開展感恩教育活動。社會也是開展感恩教育的沃土,孩子們應當走出幼兒園,充分運用社會環境中豐富的教育資源實施感恩教育。例如:讓幼兒在操作課上自制小點心,用精美的小袋裝好,慰問長期堅守在幼兒園大門、保幼兒平安的片區值班警察等活動。通過系列活動讓幼兒對他人給予的幫助留下深刻的印象,給孩子一種行為上的暗示,使幼兒意識到,原來生活中有如此多值得感謝的人,因而在無形之中就培養了他們的感恩意識。當然,幼兒園的感恩教育畢竟是有限的。3~6歲的幼兒大部分時間還是生活在自己的家中,幼兒在家庭中所受的教育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響。家庭氛圍若是充滿溫情的話會對培養孩子的愛心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父母若營造出關心、照顧、尊重、孝順,家人之間的民主平等的家庭氣氛,這些可使家庭成為幼兒感恩種子的沃土。正所謂“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感恩教育屬于一種情感教育,作為一項漫長而艱巨的教育事業需要家庭、學校、社會各方面形成聯動,才能改善當前幼兒感恩教育的現狀,才能使感恩的種子在童心發芽,繼而成長為參天大樹。

作者:冉小平 單位:華中師范大學幼兒園

參考文獻:

[1]李紅.幼兒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陶行知.中國教育改造,生活即教育[M].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

[3][英]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蔣自強,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4]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編寫.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解讀.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