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的內涵理論機制與研究
時間:2022-12-23 09:31:44
導語:感恩的內涵理論機制與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引言
感恩源于拉丁語中的Gratia,意為慈悲、好心和感激。近幾年積極心理學思潮推動,感恩逐漸成為關注的焦點。國外心理學家對感恩持續地探索,已有學者將感恩引入組織管理領域;而目前國內對感恩的研究多停留于對青少年群體的探討,組織中的感恩研究尚未涉及。本文通過梳理國內外感恩研究,對感恩的內涵、理論基礎、前因后效進行了評析,呈現了感恩的研究進展,為未來研究提供參考。
二、感恩的內涵
根據Rosenberg的情緒理論,感恩可以歸為三類:情感特質、心境和情緒狀態。作為一種心境,感恩易被察覺,其持續時間介于情緒體驗和特質感恩之間。McCullough等將感恩心境與感恩情緒狀態合并,統稱為“狀態感恩”,與“特質感恩”并列,該觀點得到更多研究者的支持。McCullough等認為:感恩是情感特質,是個體識別并以感恩情感回應他人對于自己做出的幫助或貢獻的一種傾向。狀態感恩與特質感恩相對,是一種情緒狀態。兩者都從特性、時間上的穩定性和對其他心理特征的影響等方面按層次結構劃分感恩,特質感恩居于最上層結構,狀態感恩次之。但兩者在時間、特性和情境上存在差別,特質感恩是一種長期的、穩定的、持久性的情感,并具有跨情境性;狀態感恩則是短期的、波動的、即時性的情緒,與特定的情境相關。
三、感恩的理論基礎
目前,關于感恩研究的主流理論包括以下四種:(一)社會交換理論。Blau的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人類會分析人際關系中的付出和回報,當回報大于付出的時候,人們會感到感恩。Wetzel等引入了等級規范,探討在互惠規范之外,如何解釋交換行為中的感恩,研究發現在感恩的調節下,客戶的優先策略對企業利益增長有積極影響。(二)道德情緒理論。該理論最早起源于Smith,認為感恩是對施予者助人行為的激勵。而后由McCul-lough等完善,闡明感恩的三個功能:道德的晴雨表、道德的激勵和道德的強化。感恩由道德行為產生,又會進一步激勵和強化道德行為。施予者對受益者提供幫助的道德行為,激發了受益者的感恩,進而受益者會對施予者甚至陌生人有更多的親社會行為;此外,受益者的感恩又進一步激勵了施予者繼續從事道德行為,實現良性循環。(三)認知情緒理論。Heider和Weiner對Smith的理論做了進一步的改進,提出了認知情緒理論。從受益者的知覺探討感恩,把感恩看成是認知體系的產物。Weiner和Wood等都認為個體之所以感恩,是因為在接受幫助后,對施予者幫助的本質(包括施予者的意圖、施予者為提供幫助付出的代價、該幫助對受益者的價值)進行了歸因,認為有利結果是施予者的行為或努力產生的。(四)積極情緒建構理論。該理論由Fredrickson提出,他指出:積極情緒會拓寬個人的思維和行動模式,為個體提供更充足的資源準備。感恩作為一種積極情緒,能夠建構個體相對持久的身體、知識、心理和社會方面的資源,也有利于提升自我的樂觀體驗和精神信仰。我國學者也認為感恩比其他一般的積極情緒有更強的拓寬建構的力量。
四、感恩的前因后效
(一)感恩的影響因素。對于不同的親密關系,感恩的影響因素存在差異。親密關系中預測感恩的因素主要有三類:夫妻間的關系投資、父母的感恩水平以及依戀。當伴侶察覺到對方對關系進行投資(投入時間、金錢、精力以增進感情),伴侶會充滿感恩。母親的感恩能正向預測孩子的感恩。安全依戀類型的人獨立自信,感恩特質更強。研究主要從認知、行為和心理方面探討陌生關系中感恩的前因。認知方面,感恩是施予者的意圖、付出和受益者的獲贈價值三者的函數,受益者感恩是因為察覺到施予者在回應自己的需求;行為方面,消費者感恩是因為企業承擔了社會責任,我國學者指出同伴的支持有助于個體體驗感恩;心理方面,強心理韌性和強自由意志信念的個體更加感恩。國內感恩研究多聚焦青少年群體,發現壓力性事件和對物質主義的追求會導致青少年感恩情緒減弱。(二)感恩的結果。感恩對親密關系、陌生關系以及個體具有不同的作用。親密關系中,感恩能維護和改善關系。夫妻間關系投資使伴侶產生感恩,促進雙方對關系貢獻以維護關系,進而提高婚姻滿意度。研究表明,丈夫感恩有利于緩解妻子的抑郁情緒,母親感恩也會提高孩子的生活滿意度。對于家庭外的伙伴關系,表達感恩能夠使關系更親密,促進關系維護。陌生關系中,感恩促進關系建立,進而影響積極行為。感恩會激勵受益者與施予者取得聯系,并促使受益者不顧成本做出包容行為和親社會行為,促使其再次助人。感恩還可以促進彼此關系建立和維護。企業感恩能激勵其更多承擔社會責任,消費者感恩會促進其對企業的主動宣傳行為。感恩還會對個體產生積極影響,如增加幸福感、減少抑郁癥狀、提高青少年學業成就等。
五、結論及研究展望
本文從感恩內涵出發,提煉了感恩的影響因素和作用效果,點明了感恩的相關理論基礎。國內感恩研究正處于萌芽時期,需要以整合的、發展的、多元的視角深化感恩的相關研究。未來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第一,拓展感恩的研究領域。目前,關于感恩的研究多集中在心理學領域,管理學領域關于感恩的研究相對匱乏,Fehr等已從理論上探討了感恩能影響企業責任、組織公民行為、組織韌性等,未來可通過實證分析探討員工感恩能否影響組織行為和決策,能否為組織創造效益。第二,關注感恩的形成機制。針對感恩前因變量的研究不足,有必要對其前因展開系統討論。同時,探討感恩發揮作用的邊界條件。探尋組織中員工感恩的前因變量和邊界條件,提升員工的感恩情緒和特質,激發員工的積極行為,促進企業發展。第三,豐富感恩的研究方法。目前,感恩研究大多仍采用橫截面問卷調查,未來可通過縱向研究設計進一步驗證變量之間的因果關系,同時采用針對性的干預實驗、情景模擬、案例研究等多種方法開展感恩研究,提供學術支撐與實操基礎。第四,開展感恩內涵及作用機制的本土研究。依托中國組織的管理背景對感恩現象進行研究情境和研究議題的本土化。探索中國文化中感恩在社會和組織中的內涵,明晰感恩在中國文化中的內在作用機制,將進一步促進感恩的價值發揮。
作者:陳娜 單位: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勞動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