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學生思政教育與感恩教學研究
時間:2022-12-09 11:14:24
導語:青春期學生思政教育與感恩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目前的現狀下,感恩教育已經能夠得到較多學校的重視。具體對于青春期學生的教育而言,感恩教育應當被涵蓋在思政教育的體系內。通過運用感恩教育的舉措與方式,應當能夠逐步培育學生自身具備的感恩意識,塑造健全人格與良好性格。因此可見,感恩教育與思政教育之間具有內在的關聯性,學校以及教師需要嘗試運用靈活的思路與途徑來結合感恩教育與思政教育,突顯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關鍵詞:青春期學生;思政教育;感恩教育;結合途徑
對于青春期學生開展感恩教育的基本思路在于增強同學們的感恩意識,指引青春期學生運用感恩的心態來看待周邊事物,在此前提下塑造優良的道德品格[1]。近些年來,感恩教育以及思政教育日益呈現緊密結合的趨向,并且感恩教育也在逐步受到較多師生的關注。學校如果能做到運用有效措施把感恩教育與思政教育結合起來,則可以體現最佳的感恩教育效果,避免中學思政教育脫離同學們的真實生活實際。并且,學校針對目前開展的感恩教育也應當嘗試多樣化的感恩教育思路,創建濃厚的感恩教育氛圍[2]。
一、感恩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重要意義
(一)青春期學生的特征。青春期學生本身處于特殊的成長期,其身心并未能真正達到成熟。因此在青春期階段,多數學生都會表現為敏感心態,渴求來源于外界的認同,并且希望自身能夠融入群體。但是與此同時,青春期學生整體上具有明顯的叛逆心理狀態,追求新穎的事物,對于師長教導經常予以忽視。由此可見,學校以及家庭針對青春期學生應當施以有效的引導,從而保證青春期學生都能擁有正確的價值認識,獲得快樂與健康的成長。(二)感恩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必要性。感恩教育的宗旨目標在于引導青春期學生樹立最基本的感恩意識,懂得感激他人并且感恩社會,進而塑造青春期學生的優良品格。對于感恩教育應當包含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范疇,運用感恩教育的途徑來提升青春期學生的整體道德素養,確保思政教育能夠體現較好的成效性[3]。因此從本質上講,感恩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內在的聯系,其根本目標都在于引導青春期學生逐步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與道德水準。近些年來,感恩教育正在逐步呈現深入的狀態。與此同時,感恩教育與思政教育也逐漸實現了全面的融合。然而從總體角度來講,學校思政教育截止目前并未能真正涵蓋感恩教育的內涵,以至于很多師生對于感恩教育表現為忽視的心理狀態。探析此種現狀的根源,主要在于教師以及學校長期忽視感恩教育,無法做到將感恩教育滲透在青春期學生的真實生活中[4]。因此為了加以轉變,學校目前亟待引進全新的感恩教育模式,運用感恩教育與思政教育相融合的舉措來轉變青春期學生的認識,培育青春期學生應有的感恩心態。
二、學校目前開展感恩教育與思政教育的現狀
(一)感恩教育的現狀。首先是青春期學生表現為淡薄的感恩意識。學生如果欠缺最基本的感恩意識,則會導致青春期學生呈現冷漠、極端以及自私的不良心理狀態,甚至影響到健全人格的培育。然而從現狀來看,很多學生由于來自獨生子女的優越家庭氛圍,并且欠缺長期性的感恩教育,因此無法做到運用感恩心態來對待他人。在感恩意識淡薄的狀態下,某些青春期的學生將會頻繁與其他同學產生沖突,無法做到謙讓他人,或者呈現抱怨、自閉以及冷漠的不良性格傾向。經過對青春期學生的調查,目前仍有超出40%的青春期學生(尤其是高中學生或者五年制前三年學生)無法透徹理解感恩的內涵,而20%左右的學生則認為父母以及師長對于自身的付出是理所當然的,只有等到自己成年以后才去考慮予以回報。其次是教師與學校未能做到全面關注感恩教育。感恩教育必須能夠融入青春期學生的日常學習以及日常生活,否則將會失去感恩教育的價值。但是實際上,多數師生目前仍然局限于關注同學們的課業成績,因此忽視了最根本的學生德育實踐。并且在現階段的德育領域內,感恩教育也經常受到師生的忽視,導致學生缺失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圍[5]。再次是感恩教育與學校思政教育欠缺較好的銜接性。在現階段的學校德育實踐中,感恩教育與思政教育之間未能達到較好的銜接程度,而是呈現脫節的狀態。具體在思政教育課上,教師往往局限于講授思政課程的基礎原理,未能做到有效引導學生體悟感恩美德的本質。此外,很多學校也未能做到將感恩教育貫穿在同學們的課余實踐中,導致形式化的感恩教育現狀[6]。(二)思政教育的現狀。首先是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整體素質需要完善。從現狀來看,很多青春期的學生并未能擁有優良的日常學習習慣以及生活習慣。學生在面對沉重的日常學習負擔時,其自身經常表現為困惑與迷茫,因此學校亟待給予學生必要的思想引導,以便于化解同學們目前面對的情感負擔與心理壓力,保證同學們的健康成長。然而實際上,某些思政教育負責人員尚未具備必要的意識,無法對學生予以正確的指引,因此客觀上阻礙了思政教育價值的充分實現。其次是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缺少對于新穎內容與形式的運用。目前仍有很多青春期學生厭倦思政教育,未能認識到思政教育具備的重要教育價值。探析以上現狀的根源,應當在于學生無法真正感受到有趣的思政教育氛圍,因此覺得思想政治課的日常教學十分乏味。為了在根源上實現有效轉變,那么作為教師以及學校管理者針對思政教育原有的課堂模式應當嘗試增添更多的有趣內容,確保將塑造真善美的品格作為德育的著眼點。唯有如此,學生才會表現出強烈的課堂參與熱情,避免陷入僵化的思政教育氛圍。第三是對青春期學生開展的思政教育重視不夠。學校的日常教學不僅應當包含基礎性的學科知識,同時還應當包含實踐層面的重要教學內容,以及塑造學生品格的德育教育。這是由于,學校教學的基本宗旨就在于青春期學生自身實踐素養的提升,從而保證同學們都能做到順利應對自身未來學習與就業。具體針對德育領域來講,思政教育必須根植于提升道德素質的視角,反之則會失去實踐價值。但是面對激烈的應試競爭,很多教育者以及學生都傾向于關注各個學科成績,因而忽視了最根本的思想政治素養提升。
三、探析結合思政教育以及感恩教育的途徑
從本質上來講,學校感恩教育與思政教育之間具有基本內涵以及基本目標的吻合性,因此學校必須運用正確方式來結合感恩教育與思政教育,最終確保達到培育青春期學生良好道德素養的目標[7]。具體在目前推行的感恩教育實踐中,關鍵思路應當體現在增強同學們的感恩意識,并且倡導青春期的學生將感恩美德落實于日常生活。在此前提下,目前關于結合思政教育以及感恩教育應當關注如下的途徑:(一)幫助青春期學生確立感恩的意識。感恩意識并非與生俱來,而是必須經過逐步的教育滲透才能得以形成。因此對于青春期學生的特殊群體來講,培育感恩意識就是要秉持循序漸進的基本思路,教師應當耐心幫助青春期學生逐步確立感恩意識。在思政課堂上,教師可以為同學們呈現感恩教育的相關實例,然后要求同學們對于以上實例進行詳細探討,進而創造感恩氛圍濃厚的思政教育課堂。在課余生活中,青春期學生也要善于進行觀察,懂得回報他人,逐步形成優良的感恩品格。并且,教師對于感恩教育還要將其融入學生的真實生活。學生是否能夠擁有強烈的感恩意識,其直接決定著同學們的價值理念與道德觀念。因此在日常學習以及班級生活中,教師應當引導青春期學生運用感恩的視角來對待身邊的一切事物,摒棄冷漠與自私的情緒。經過循序漸進的引導與教育,青春期學生將會發自內心的認同感恩教育,而不再將他人付出視作理所當然的。在目前的現狀下,教師可以與全班同學共同構建微信群,以便于師生可以隨時進行便捷的溝通,確保達到師生情感距離明顯拉近的效果,創建更為融洽的德育教學氛圍。教師針對多媒體的全新技術手段應當將其引進目前的思政工作領域,可以借助于微課形式或者其他新穎的方式來體現最佳的思政教育創新效果,確保同學們都能感受到生動的全新課堂氛圍。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夠局限于簡單的說教形式,而是必須融入同學們的日常生活實踐。因此,學校針對該領域的信息科技資源應當能夠達到有效利用的程度,確保緊密融合塑造新型人才以及培育正確思想的兩項基本教育舉措。(二)緊密結合感恩教育與思政課堂。青春期的學生尚未形成完整的價值理念,因此該階段應當是培育學生感恩心態的最佳階段。具體在目前的思政課堂上,教師必須做到運用靈活的方式來融入感恩教育,確保學生都能感受到感恩教育的良好氛圍,進而受到強烈的情感感染。并且,教師還應當善于借助多媒體來呈現日常生活中的感恩教育實例,運用情感感化的方式來激發青春期學生的共鳴,體現感恩教育的良好效果。例如對于謙讓他人的思政教育內容,在進行講解時,教師可以要求同學們回憶自身在班級生活中感受到的同學之間幫助與關愛,并且深切體會謙讓他人對于創建班級友愛氛圍的必要性[8]。在此過程中,學生就可以自覺摒棄自私的心態,懂得運用彼此謙讓的方式與其他同學愉快相處。學生如果能體會到感恩教育蘊含于日常生活中,則會對此表現出強烈的興趣,確保學生能夠認同感恩教育。(三)倡導青春期學生將感恩心理運用于生活實際。感恩教育必須結合于同學們的生活實踐,反之將會表現為形式化的感恩教育傾向。對于現階段開展的中學感恩教育如果要體現最大化的教育實效,那么需要運用靈活的方式來創建生活化的感恩教育模式。學生在班級生活以及家庭生活中,應當運用感恩眼光來對待身邊他人,逐步樹立感恩品格。唯有如此,學生才能夠逐步做到充滿感恩的心態,在此前提下達到塑造優良道德品格的目標。例如在課余時間里,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來到當地的敬老院,引導同學們親身體會關愛老人以及照顧老人日常生活的感受,進而分享孝順老人的體會與心得。學生在與老人進行心靈溝通與交流時,應當能夠受到強烈的情感感染,并且自覺融入感恩氛圍中。通過運用趣味性的實踐方式,學生對于回報老人以及孝順老人的思政教育內涵將會達到透徹的理解,并且嘗試將感恩老人與關愛老人的良好感恩品格運用于自身實踐。再如對于感恩父母的課程內容在進行講解之前,教師應當要求學生利用自身的課余時間做一件回報父母的日常生活小事,其中包含親自為父母烹飪飯菜、為父母洗腳、捶背或者分擔家務等。上述事件雖然十分微小,但卻能夠折射出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學生在擁有上述生活體驗的基礎上,應當能夠透徹體會到感恩父母蘊含的重大意義,體會父母在平日生活中的辛勤付出,從而形成了感恩父母的良好道德意識。
四、結束語
青春期學生能否擁有感恩心理,其直接決定著學生的品格塑造。同時,感恩教育與現階段的思政教育效果也具有密不可分的聯系。作為教師以及學校而言,應當嘗試結合思政教育與青春期學生的感恩教育,確保學生在面對外界事物時能夠充滿感恩,消除各種不良情緒給青春期學生帶來的困擾。具體在推行感恩教育與思政教育的實踐中,核心措施在于創建優良的感恩教育氛圍,并且還要將感恩教育融入學生生活,提升青春期學生的整體道德素養。
作者:薛強 單位:延安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機制研究
- 下一篇:中職學校網絡信息安全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