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啟蒙教育規范教學研究
時間:2022-08-26 03:05:44
導語:鋼琴啟蒙教育規范教學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近些年隨著鋼琴這一優雅樂器的持續熱潮,以及藝術教育的普及和與升學考試的愈加緊密,使得越來越多的學生加入了學琴和藝考的道路中來。然而由于教學水平或者認知的不同,導致對學習和訓練的規范性不夠重視,而鋼琴啟蒙時期的訓練方法如不規范,恰恰會形成一些根深蒂固的技術問題,長期下去這些問題將會成為學生技能提高難以跨越的障礙。例如:坐姿不正確、手指獨立性差、指尖站立不穩、手指落鍵松軟、雙手動作不協調、速度不均衡、對樂曲處理缺乏情感因素等諸多問題。因此,在學習初期教師就應該對學生明確要求,強調學習的規范性、重視提高基本技能訓練方法,才能為將來的藝術道路打好堅實的基礎。
一、坐位與坐姿的重要性
坐位與坐姿是彈琴時最容易忽略的方面。大多數人認為彈得好就行,坐的隨意點無所謂。其實不然,坐位與坐姿對于是否能舒適的彈奏非常重要。正確的坐位與坐姿可以使彈奏者便于對琴鍵的全面掌控與駕馭,為雙手及手臂在鍵盤上自由活動提供最大程度的方便,是彈好鋼琴的前提之一。正確的坐位要遵循以下幾點:1.琴凳與鋼琴間的距離至關重要。首先要調整好琴凳與鋼琴之間的距離,雙手放置于琴鍵上,手臂應該與琴鍵在一個平面,肘部與手臂應呈九十度角。坐得太遠手臂會有抻直感,坐得太近則手臂彎曲無法伸展開,兩者都會影響彈奏的效果。2.琴凳是鋼琴彈奏過程中重心移動的支點,上半身應該坐直,在彈奏時身體應該處于自然放松的狀態。雙腳應正對踏板,找好中心點,雙腿在沒有任何左右偏移傾斜的狀態下,就是正確的坐姿,并且能夠掌控全局。3.調整琴凳的遠近與高低。根據不同演奏者的身高、年齡、身材比例來調整琴凳的遠近及高度,既不能太靠前以免手臂伸展不開,也不能太靠后,避免在彈奏的過程中身體失去平衡性。4.腳踏凳的使用。如若琴凳高度合適腳卻不能著地,此時就要使用腳凳,以便雙腳能夠踩得踏實。雙腿與膝蓋應該略微向下傾斜,而不是懸空于琴凳前踢來晃去,造成腿部不穩定,形成不良坐姿。最佳坐姿是應該坐在琴凳的一半或三分之一處,雙臂自然前伸,放下時如果正好落于白鍵上,這樣的遠近正好合適。肘部應與琴鍵保持水平,過高與過低都不利于彈奏。正確的坐姿要遵循以下幾點:1.雙腳放置鋼琴踏板前,如若踩踏板時應該腳后跟著地,腳尖踩踏板,腿和腳都要有踏實感。2.臀部不能坐滿琴凳,應坐到琴凳的一半,否則影響鋼琴的彈奏,應該是既要坐得穩當,在彈奏的同時又能配合身體輕微的動作。3.身體的姿態非常重要。腰背須要挺直、頸部自然放松,切勿僵硬。彈奏時上身應略微前斜,身體重心略微向前,便于力量的傳送。姿勢要以自然端莊便于彈奏為主要原則,切忌過于緊張、身體僵硬或含胸駝背。正確的坐姿既是外在姿勢的準確,也是內在感覺和精神狀態的準確,因此,正確的坐姿非常重要。
二、手指彈奏能力的重要性
正確而規范的手型是彈奏能力提高的首要前提。手掌塌陷、指尖無力、手指僵硬、綿軟無力,是初學鋼琴時期比較常見的問題。如何克服這些問題,首先是要明確找到手型的感覺。在教學中可以利用手中握球的原理,讓學生體會在琴鍵上空手握圓的感覺。手腕應該與琴鍵平行,不要過高或過低。手指自然分開,保持獨立性站立、一根手指對應一個琴鍵。手指打開自然彎曲,指關節向前自然突出,手型呈半圓的握球狀。手臂貼合身體自然下垂,雙手與手臂保持放松,做好彈琴時的準備。彈奏時手指從指根關節抬起,抬起的同時要正確彎曲手指,帶動各指從高處下落,抬指時動作要積極主動,起落要在瞬間完成。觸鍵時指尖集中力量,應果斷敏捷、不要拖泥帶水,之后迅速離鍵,縮短觸鍵時間,從而提高手指的獨立性。在每次抬指與擊鍵的過程中,力量都要集中于指尖,觸鍵聲音要有顆粒性、飽滿而堅實、均勻而規整。同時還需要有目的性的加強雙手四、五指訓練,注重獨立性最差和最細弱的這兩個手指,這樣每根手指才會得到均衡發展,手指的彈奏能力才能達到要求。
三、手指、手腕與手臂的協調性
在鋼琴彈奏中,手指、手腕與手臂是一個完整的統一體。三者之間應該完美結合,協調運作、才能演奏出優美的音樂。手指的力量、靈敏、速度、彈性、控制力需要獨立基礎訓練,手腕則是連接手指與手臂的橋梁,手腕與手臂的協調運作使手指的運動變得更為靈活。手腕是保證手指能夠有效自如的適應彈奏中千變萬化的關鍵部位,如若沒有手腕的參與、協調與配合,手指與手臂都不能發揮其作用。因此,手腕是從手臂到手指之間的承上啟下的樞紐,起到支撐與調節方向的作用。手臂的帶動必然牽扯到手腕,手腕的運動又制約著手指。手臂和肩膀肌肉緊張,造成力量傳輸下來手腕持續僵硬,這就是手臂與手腕沒有啟到協調作用。同樣的道理,肩膀放松了,手臂自然放松,僵硬也就迎刃而解了。在平時的彈奏練習過程中,應當注意手腕與小臂的放松,不能架肩膀,也不能壓手腕。彈奏時肘部向上抬起,帶動手臂到手腕、手掌自然提起,手型在這個過程中要保持正確的準備姿勢,抬高手臂的同時放松手臂,讓手臂自然落下。落鍵時要在準確彈奏的音上,掌關節支撐好、指尖站立、手腕保持水平、其它手指不要過高翹起,避免造成肌肉緊張,這樣就完成了一次全臂彈奏的全部過程。手腕也處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連接手指與手臂的橋梁。手腕的動作包括“上下動作”和“左右橫向動作”。上下動作主要體現在“跳音”和“落提”上。“跳音”強調了手腕的彈性,而非僵硬性,否則彈奏出的音色生硬、沒有彈性,并會造成手腕的酸楚感。而“落提”則強調第一個動作落下去,手腕必須放松,力量則落在指尖上,“提”起時手腕要積極主動,帶起手掌與手指,并呈自然放松狀態。例如二連音:手腕提起時帶動手指,指尖落鍵后保持住手型,并在琴鍵上稍微站立,這是“落”的動作;彈下第二個音的同時放開第一個音,完成第二個音后,手腕提起來使手指柔和的離開鍵盤,這是“提”的動作,由此完成一個二連音的彈奏。練習時可以由1-2指、2-3指、3-4指、4-5指這樣的單一訓練開始,從而解決手腕的僵硬現象,同時也解決了手臂的放松問題。手腕“左右”之間的“橫向動作”主要是調節與配合大指的轉彎運動,以及手指的快速跑動動作,這是練習跑動練習的必要條件。例如音階和琶音:大拇指需要主動的向里做水平移動,類似于“鉆山洞”的動作,手腕需適度的運用與配合,手腕的平移動作使得手掌向外推出轉動,大拇指與手腕的配合是手掌轉彎的關鍵。只有弄明白手臂、手腕、手指三者合一而動的道理,才能做好三者之間的協調關系。
四、正確讀譜的重要性
讀譜是正確彈奏曲目的基礎,是完整表現作曲家意愿的首要前提,也是作曲家與演奏者之間互相溝通的重要媒介。樂譜是教學和演奏的主要依據,是了解作者思想感情、創作手段和音樂語言特點,同時也是演奏者二度創作的重要依據。而在實際教學中經常出現的問題是,很多學生剛拿到新曲目,就著急忙慌的快速去彈奏,忽略了樂譜上最基本的要求,彈奏的既不流暢結結巴巴,甚至調性也不清楚,讀譜能力丟三落四錯誤一堆,漫不經心的學習態度造成了粗枝大葉的習慣,不良的學習方法惡性循環。想要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首先要從正確的識讀譜開始,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做到讀譜的規范性。1.樂曲的名稱。練習曲、奏鳴曲、變奏曲、前奏曲、敘事曲、圓舞曲或是其他形式,首先應該做到查閱資料,了解作曲家背景,其作品風格、意境以及音樂感覺,做到心中有數。2.譜面。注意曲目的節拍和升降記號、速度標記與音樂性質提示。3.樂句線的構成與劃分。區別每一個樂句的句頭、句尾與語氣強調音,注意樂句線之間的呼吸與休止符。4.強弱記號的變化與對比。在弄清音符和節奏之后,必須注意強弱記號和它們之間的變化與對比。5.和聲與音色。細心體會和感受和弦的調性色彩、緊張與舒緩、和諧與不和諧、明與暗、剛與柔、哀與喜。在彈奏復調作品時,還需要注意各個聲部之間的多種豐富層次、聲部線條交錯以及節奏的變化。總而言之,要做到用心“讀”譜,通過對作曲家的了解、對其作品的認識、理解和分析,清楚并且細心研究,再將感受融入到演奏中去。
五、慢練的重要性
慢練是低于作品要求的速度進行練習,慢練的最大優點是放大的技術難點,并且有充足的時間調整和改正演奏上的缺點及不足,使之更符合最終演奏目標,從而建立正確的練琴習慣,提高練琴的效率。教學中也存在學生普遍不愿意慢練,害怕浪費時間,最終結果是導致花費了更多的時間去糾正錯誤。養成好的慢練習慣要做到以下幾點:1.視奏時就學會慢練。拿到新譜子應該仔細認真的讀譜,在來得及對樂譜做出反應的前提下,以自己能夠把握的慢練速度準確的彈奏,保持音樂的完整性,減少出錯或不出錯。2.學會分手慢練。分手降低了技術難度,注意力更集中,分別使單手明確各自不同的任務,更容易處理節奏、音色、樂句線等譜面要求。分手慢練成熟后,再采取合手慢練,使慢練過渡到雙手,強調雙手的配合性。雙手合練時難度又會增加,如不放慢速度,還會感到困難。雙手熟練后再重新回到單手慢練,以達到加深記憶、鞏固成果的目的。3.克服技術難點。把慢練主要放在攻克難點上,這是最高效、最節省時間的方法。通篇練習容易不斷重復錯誤段落,浪費大量時間,形成惡性循環,時間長了會帶來很多弊端。只有通過長期堅持慢練的訓練,才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可以強化正確的練琴方法,養成好的練琴習慣,又可以在慢練中得到新的啟發。
六、樂感的培養
在鋼琴教學中,樂感的培養是不可或缺的一環,學生的樂感能力直接關系到演奏的藝術表現力與感染力。所謂“樂感”,既是對音樂整體感受能力和效果的綜合感受。樂感的體現除了內心感覺、手指感覺和對音樂的理解外,更注重的是將這種感覺和能力展現出來。教學中很多學生雖然對樂譜理解正確,但是彈奏的感覺卻是生硬死板、樂感過于干澀、既不能打動自己,更不能感染別人。而有的學生彈奏時卻異常投入,音樂的傳達能夠令人感受到快樂、憂傷、興奮、平靜等不同的情緒變化。因此具備好的樂感對音樂的表達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樂感的培養也應當從基本訓練規范性著手,遵循技術訓練中的科學規律。1.在慢練的過程中用不同的觸鍵方法、不同的速度、不同的強弱表情進行夸張性的演奏練習,將有意識的音樂行為轉化為無意識的音樂行為,這樣有助于樂感的逐步培養。2.注重彈奏過程中的樂感培養。學會分析樂曲的結構特點、旋律線條、樂句之間的呼吸與銜接、強調彈奏時的如歌表現,迫使自己邊彈邊唱出旋律,從而達到內心與旋律的融合感受。3.體會節奏的韻律。節奏感不僅僅是把拍子彈準的概念,還應體會節奏的韻律。有的學生節奏忽快忽慢、速度不統一、整體缺乏流動性,這些問題只有通過基本訓練解決。平整規劃節拍,再根據音樂表現需要做出相應的變化處理,這也是積累樂感的方式之一。4.多傾聽、多看觀、多體會。通過不同的藝術形式進行音樂熏陶,不應該只局限于鋼琴欣賞,中外器樂、聲樂歌劇、交響樂、音樂舞劇等都可達到多方的感官刺激,明確音樂的主體、情緒變化,逐步積累自己的樂感。5.增加表演的機會。多上臺鍛煉自己,使自己克服怯場及恐懼的心理。通過演奏實踐的同時不斷提高自己的表現欲,增加樂感的展示欲。通過鋼琴教學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鋼琴實際上是對大腦思維、意識理解、協調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高難度綜合性的訓練。啟蒙時期的教學如不規范,學生則不能打好扎實的基礎,學琴的道路必將充滿坎坷,甚至半途而廢。只有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將平時的練習規范化、系統化、科學化,才能具備鋼琴演奏的基本能力。作為鋼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問題并能夠及時地給予糾正,學生的演奏能力才會得到穩步提高,演奏技巧才能得到日積月累的提升。
作者:師娜 單位:陜西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 上一篇:高校鋼琴教學方式拓展分析
- 下一篇:鋼琴伴奏教學與聲樂伴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