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鋼琴以賽帶練教學模式分析

時間:2022-04-07 11:29:14

導語:高校鋼琴以賽帶練教學模式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鋼琴以賽帶練教學模式分析

摘要:隨著我國高校教育體制的不斷深化,使得多數高校開始改革教學模式。由于鋼琴課程也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因而本文嘗試把“以賽帶練”引入到高校鋼琴課程教學當中,試圖利用“以賽帶練”得形式改革鋼琴教學,用比賽檢驗學生得學習效果,帶動學生平時學習鋼琴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鋼琴演奏技能,突破傳統鋼琴教學的不足之處,增強教師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為后期改革鋼琴教學模式提供理論指導。

關鍵詞:鋼琴;“以賽帶練”;教學模式

“以賽帶練”的教學模式,最先在體育競技上被廣泛使用,之后逐漸被其他學科所引用。把”以賽帶練“引入到鋼琴教學當中,是由于鋼琴也具有一定的競技性,也強調舞臺的實踐性。由此,本課題嘗試把”以賽帶練“引入到鋼琴教學中,為鋼琴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一種新的思路。

1“以賽帶練”教學目標

“以賽帶練”總的目標就是將高校鋼琴課程目標按照比賽的規則來進行高標準、高要求、高強度的要求學生,同時根據高校鋼琴課程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演奏能力水平,選擇不同的比賽類別,配合專項訓練、模擬演習及實際參賽、賽后總結等方式進行實施,同時強化實戰,將訓練比賽化,比賽常態化。從而帶動學生學習鋼琴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鋼琴實踐應用能力。而“以賽帶練”在鋼琴教學中還有幾個層次性教學目標:1.1以賽促學。高校鋼琴課程不僅僅是需要學生學會鋼琴彈奏技巧,而更多的應該是鍛煉學生的舞臺應用實踐能力,也就是可以在舞臺上盡情的綻放、發揮出自己的鋼琴技能,而不是“理論鋼琴”“悶頭練琴”等等。因此:“以賽帶練”就是要學生用比賽的高標準、高要求、高強度來嚴格要求自己,增強實戰意識,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通過比賽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為下次演奏或者比賽積累經驗,從而促進學生進一步提高自己的鋼琴水平。1.2以賽促教。“以賽帶練”訓練的不僅僅是學生,更是教師。教師若想因地制宜的根據學生的特色進行因材施教,并根據學生的能力選擇適宜的比賽,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日常輔導過程中,不斷的研究比賽規則,深入分析學生彈奏作品的能力,有針對性的發現學生的問題并解決問題,總結比賽當中的經驗教訓等等。因為只有學生的學習要求得到了提高,那么就不得不逼迫教師的教學得到提升,由此可見,以賽帶練不僅可以促進學生的學習,還可以促進教師不斷的去學習,更新自己的教學內容,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擴展教學方式和模式,從而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1.3以賽促練。“以賽帶練”可以促進學生練習鋼琴。學生天生有一種攀比心理,加入鋼琴比賽之后,學生為了表現自己,得到好的成績,就會自覺的查找關于作品的背景、聆聽不同作曲家的演奏視頻,對于彈奏作品的技術技巧也會細細研究、慢慢練習、逐步克服,這種方式大大的增加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促進了學生的學習和練習興趣。1.4以賽促建。最后,“以賽帶練”可以促進課程建設。例如:教師在教學中可加入重奏、協奏、伴奏的形式,或是加入針對性的技術技巧訓練、心理素質方面的訓練等等來促進學生學習更加全面、更加科學、更加完善的學習內容,另外在考評機制上,對參賽學生和獲獎學生可給與一定的鼓勵和獎勵,這樣不僅可以促進課程建設,更可以促進整個學科的發展。

2“以賽帶練”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融入

“以賽帶練”的最終落腳點在鋼琴教學。融入“以賽帶練”可以構建新穎、高效、高質的鋼琴教學。2.1教學內容與“以賽帶練”的融合。“以賽帶練”與教學內容的融合,需要教師在對學生水平進行深入了解的基礎之上,根據學生的能力水平安排比賽的內容和比賽的次數,另外,為了保證學生學習內容的豐富性和均衡性,可以選擇讓學生參加內容豐富多樣的鋼琴比賽形式。例如:獨奏、協奏、四手聯彈、合奏、彈唱、伴奏等等,這樣每種比賽之間從內容到賽制都會有較大的差異性,學生的學習內容不僅不會單一,有所偏失,還可以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拓展學生的視野,鍛煉學生的舞臺實踐應用能力,實現教學內容與“以賽帶練”的完美融合。2.2教學方式與“以賽帶練”的融合。鋼琴演奏具有非常強的實踐性。為了讓學生在舞臺上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水平,獲得優異的成績,教師就必須調整之前傳統的單一授課模式,并需要在教學方式上苦下一番功夫,而不是一味的發揮教師的主導地位,或是嚴格要求學生悶頭在琴房練習各種鋼琴彈奏技巧。教學方式與“以賽帶練”的融合體現在:第一,教師可引導學生觀看演奏家的視頻資料,讓學生自行探索和研究鋼琴彈奏技能技巧,另外,在拿獎勵的誘惑下,迫使學生主動查閱作品的背景資料,作曲家彈奏意圖等等。從而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導地位,實現教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目標。第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加入一些趣味學習方法,比如說:合奏的形式,教師可把學生的作品進行拆分,教師彈奏一只手,學生彈奏一只手,從而幫助學生鞏固、熟練背奏樂譜,另外也可做連彈模式,就是針對疑難點部分或者其他需要單獨練習樂段,讓學生進行不間斷彈奏比賽,從而幫助學生學生增強肌肉技能鍛煉,解決樂譜彈斷現象等等。第三,模擬訓練。教師在平時的訓練當中可把學生進行分組,統一進行模擬比賽,有條件的情況下,可盡量模仿比賽的舞臺、場地、燈光,與此同時,可進行錄像,方便模擬后查看,總結查漏補缺,盡量避免真正比賽再犯同樣錯誤。第四,賽后總結。根據自己在賽場上的發揮,進行總結自己上臺時出現的各種優點和缺點,教師在進行下階段的輔導過程中,需多關注學生的缺點部分,盡快找到適當得方法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3“以賽帶練”在高校鋼琴教學中的改革成效

3.1教學目標的改革。傳統鋼琴課程的教學目標是教師在學期初進行每學期的教學任務或內容時,集體課會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平均水平,單人課程會考慮到學生的強弱項,從而使教師在選擇曲目上會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循規蹈矩的進行授課。而引入“以賽帶練”的教學模式之后,教學目標進行了變化,通過參加不同的比賽而實施不同的教學目標,充分做到因人選賽、因材施教。例如:針對專業基礎好,能力較為突出的學生,可進行一些專業性的比賽,目的為了更好的學習鋼琴技能,培養自信心和穩定心理素質。針對業余愛好的學生可選擇一些多樣性的比賽,例如:四手聯彈、趣味比賽等,在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外,提高自己的鋼琴技能。而針對基礎薄弱的學生可選擇一些非專業性的比賽或者聲樂伴奏等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積累舞臺經驗。3.2教學內容的改革。傳統的鋼琴教學是應試性的學習或綜合大比拼式學習,也就是說傳統的教學就是教師在按部就班的制定了教學計劃之后,教師教什么,學生就要學什么。而“以賽帶練”使得鋼琴課程的教學內容有所改變,要求教師在制定教學計劃時需要加上學生參加比賽次數,比賽的形式和比賽的內容,以比賽的次數、形式、內容來制定教學內容。這樣不僅可以因材施教,還可以增加師生互動、體現學生的主導地位以及增加學習強度和深度。例如:專業的學生可參與專業性比賽,根據比賽的要求可進行曲目風格、技術技巧等專項訓練,非專業的學生可進行四手聯彈、兒歌彈唱、合奏等形式的比賽。在學生的教學內容方面,對學生的培養要充分做到的豐富性和均衡性。3.3教學方式的改革。傳統的鋼琴教學就是一對一或一對多的集體課,通常是教師強制性或逼迫性的讓學生練習或學習,學生的學習方式一直較為被動。而加入“以賽帶練”的教學模式之后,學生出于對比賽的壓力、攀比、取得優異成績的心理會轉被動為主動,而教師為了讓學生可以更好的適應比賽或者增加比賽取得優異成績的可能性,在平時訓練時也會頻繁組織學生進行模擬比賽,組織學生進行觀摩或拉練等方式。因此:“以賽帶練”大大增加了教師的教學方式。

4“以賽帶練”的評價體系

課程評價體系是整個教學體系的重要環節,學生周而復始在換,教師就很容易陷入按部就班、自我重復的惡行循環,因而,要想保障教學效果,就必須構建與之相對應的評價體系,具體做法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加入“以賽帶練”教學模式的課程評價體系需具有開放性和權威性。教師為學生選擇比賽時不要局限于學校,而更多的應該盡量選擇校外的比賽,這樣,評委教師就不僅僅局限于校內,而有可能會是校外專家,比賽場地也不僅僅局限于校內,而更有可能會是專業的演播廳。這樣教師在進行最終評定時,就可給予更加公平的成績評定。第二,加入“以賽帶練”教學模式的課程評價體系需具有激勵性。學生參加比賽得到的獎證本身就是一種激勵,是對學生努力學習的一種回報,學院和教師還可以通過加學分和期末考試成績加分的體制進行鼓勵,激勵學生參加更多的比賽,發揮自己的才能。第三,在成績的評定上,期末考試可以參考比賽的規則和要求,使得考核的標準更加的規范化,這樣不僅使教學存在很好的可操作性和實踐性,還存在更好的良性循環,提高教學質量。因此“以賽帶練”可以帶動校內期末考試的規范化。

5結語

總的來說,“以賽帶練”這種新型教學模式,最終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學生學習鋼琴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和舞臺實踐應用能力,提高學生學習鋼琴的積極性,使得自身綜合素養得到提升。同時也督促教師在不斷提升自身專業技能前提下,適時學習先進的專業知識,緊跟專業發展方向,掌握比賽的動向,要求教師不斷的去學習,更新自己的教學內容,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擴展教學方式和模式,從而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為學生后期良好的就業打下基礎。因此:將“以賽帶練”模式,引入到高校鋼琴教學當中,是一種可行的方式,它既可以促進學生的進步,又可以提高教師教學質量,帶動教師干勁,為后期的改革鋼琴教學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

[1]張佳《高校鋼琴教學中”以賽代練“教學實踐思考》[J],戲劇之家,2019.(16):164.

[2]許金昕《高校鋼琴教學中“以賽代練”教學體系的建構》[J].黃河之聲,2018,(20):157-159.

作者:王君 單位:商丘學院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