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藝術在初中美術特色教學的應用

時間:2022-04-03 04:17:17

導語:傳統藝術在初中美術特色教學的應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傳統藝術在初中美術特色教學的應用

摘要:美術教學是以美術作品為載體,以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為核心的教學活動,是當前學生全面素養培養的關鍵途徑。傳統初中教學對美術教學過程重視不足,無論是教學素材應用,還是內在情感挖掘,都未能“觸及”學生的內在審美意識和創作思維。在初中美術特色教學過程中,要借助傳統藝術的“魂魄”凸顯其中所蘊含的審美韻味和精神理念,在豐富美術教學素材的同時,引導學生塑造正確的美術創作意識,實現初中美術的“特色教學”和“內涵教學”。本文從初中美術教學存在的問題出發,結合初中美術特色教學要求,綜合探究初中美術特色教學中傳統藝術的應用策略。

關鍵詞:傳承文化;傳統藝術;初中美術;“特色教學”;應用策略

在初中美術特色教學過程中,老師要積極變革教育理念,融入文化元素,傳遞藝術精髓,優化教學方法,創新初中美術教育機制,切實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養。實踐證明,有效應用傳統藝術,能夠“喚醒”學生對美術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從而改革優化初中美術教學體系,充分發揮美術教育的優勢和價值,助力學生綜合素質培養。

一、教學不夠重視、內容不完善、學生熱情不足:初中美術教學的問題

傳統初中美術教學僅重視繪畫理論知識與技巧教育,輕視了美術藝術的創作情感教育。整個教學過程偏重“品鑒教學”,忽略了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和審美能力,未能形成有創新、有特色和美學價值的教學機制,影響了初中美術教學效果。(一)教學過程不夠重視,影響美術教學效果。初中階段,學生面臨較大的“考試”壓力,在成績導向理念下,直接影響了學生對美術教學活動的重視程度。盡管當前各地區開始將美術學科納入中考體系,但與其他學科相比,美術學科的考核、評價方式相對不完善,所占總體分數比重較小,很難引起學生與家長、老師等各方力量的足夠重視。此外,在美術課時設置、教學資源投入和師資力量配備等方面,存在較大“短板”,無法保障美術教學質量,嚴重影響了美術教學效果[1]。(二)內容不夠完善,影響美術教學的生動性。受多種因素影響,目前初中美術課教學使用的內容相對單一、素材過于單調,出現了教學機制“僵化”,與社會實踐聯系不足等多種問題,影響了學生對美術教學的理解與認知。部分老師僅從理論知識、繪畫技巧等角度開展美術教學,忽視對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審美理念的深度挖掘。在教學形式上,部分老師未能有效發揮現代多媒體的展示優勢,影響了學生對美術作品內涵的抽象理解。同時,大多美術課教學主要在室內課堂開展,忽略與社會實際、生活應用之間的有效融合,影響了學生對“美學內涵”的具體了解。(三)學生參與熱情不足,影響美術教學效果的具體轉化。美術教學是當前學生審美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個人創造思維的藝術化表達。由于傳統初中美術教學實施“教師主導”的教學模式,學生多以被動身份參與教學活動,參與美術創作的熱情不足,影響學生審美能力與創作意識的有效培養。此外,傳統美術教學活動忽視對學生個性化特征的有效融合,忽略了學生差異化的學習需求,無法使學生充分體驗美術教學所詮釋美學理念與情感內涵。

二、內涵化教學環境與個性化教學體系:初中美術特色教學要求

初中美術特色教學過程中,需要培養學生感悟美術作品所蘊含的審美情感,并將個人審美理解融入到美術學習、創作活動中。老師立足學生審美素養的培養要求,為學生打造內涵化的美術教學環境,激發學生的美術創作熱情,創作出有內涵、有個性的美術作品。因此,在初中美術特色教學時,要注重滿足如下要求。(一)營造文化內涵與藝術審美并重的特色教學環境。美術教學不是簡單的繪畫技巧與理論知識教學,其中融入了豐富的文化理念和藝術審美內涵,在推進初中美術特色教學時,通過營造文化內涵與藝術審美并重的特色教學環境,幫助學生更好理解教學內容。在美術教學時,要注重挖掘區域內極具特色的藝術資源,拓展學生的學習視野,強化學生對美的理解與認識,通過將藝術審美與文化內涵相融合,實現美術教學的生活化與社會化發展。老師要注重為學生營造趣味、生動的教學環境,培養學生繪畫技巧與理論知識,綜合提升學生的藝術創造能力和審美水準[2]。(二)打造學生個性與專業培養相結合的特色教學體系。初中美術教學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在打造特色教學機制時,老師要充分利用美術教學資源,綜合考慮學生的個性化特征,夯實學生的美術理論知識和技能素養,為學生學習和成長提供空間。一方面,老師要按照學生的基礎狀況對學生進行合理分組,尤其要篩選出技法熟練、藝術鑒賞水平較高的學生,通過為其提供展示自我的舞臺,切實增強學生的美術造詣。另一方面,老師要結合學生的美術基礎、興趣愛好為其制定系統化的課下培養計劃,通過筑牢美術教學陣地,從素材選擇、作品欣賞和實踐創作等多個方面為學生搭建成長平臺,增強學生的審美體驗感,切實發揮美術學科在學生綜合素養培養過程中的積極作用和引導力。

三、初中美術特色教學中傳統藝術的應用策略

(一)解讀傳統藝術的文化寓意,豐富學生的美術創作理念。我國傳統藝術是以“儒家”思想為底蘊的藝術體系,豐富的文化寓意和價值情感既是傳統藝術的價值呈現,也是理解、體會藝術作品的重要素材。在傳統初中美術教學中,老師僅從作品創作技巧、風格等角度來引導學生鑒賞作品,忽略了藝術的文化寓意。因此,在初中美術特色教學利用傳統藝術時,要注重挖掘傳統藝術所蘊含的寓意、神韻。以蘇教版美術七年級設計應用課程《圖案之美》一課為例,在該課程教學時,既要培養學生掌握“圖案造型”“花紋裝飾”的設計制作方法,也要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喚醒”學生對傳統藝術寓意的理解。老師要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尋找到相關素材,擴展學生的學習視野。比如:引導學生將傳統藝術的“鳥類花紋”與現代漢字“飛”相融合,賦予美術作品深厚的文化內涵。(二)解讀傳統藝術的文化韻味,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素養。美術作品融入了創作者的精神理念,也賦予了美術創作素材獨特的文化韻味。因此,學生通過理解其中所講述的文化韻味和價值內涵,具體轉化為學生個人的藝術審美能力。傳統美術教學通常僅對美術作品進行創作技巧與方法的“淺層次”解讀,未從文化韻味和內在聯系角度分析其中所傳遞的理念,影響了學生藝術審美素養的有效培養。在蘇教版美術八年級設計應用課程《藍白之美》教學時,不僅要讓學生了解藍印花布的造型裝飾、設計制作過程,更需要引導學生欣賞藍印花布的內涵、素麗和多種造型風格,感受其中所蘊含的文化理念和審美氣息,使學生對傳統工藝形成必要的情感認同。在完成課堂教學后,老師引導學生系統化總結“藍印花布”的形成歷史,并且鼓勵學生從生活中發現與其相關的物品,如床單、飾品等,通過將傳統藝術的美學理念、文化內涵與生活化應用相融合,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素養[3]。(三)解讀傳統藝術的文化精神,培養學生的美術創新意識。數千年來,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下,都形成了極具代表的藝術形式。正是文化傳承與精神傳遞,才造就了傳統藝術的深厚內涵。因此,在當前初中美術特色教學時,不僅要注重挖掘傳統藝術的造型技巧與圖案紋樣,更要從文化傳承與創新視角出發,引導學生從傳統藝術中汲取“智慧”和靈感,并將傳統藝術審美與現代美術創作相融合,創作極具創新性和時代性的美術作品。美術創作并不是“臨摹”,也不是技巧與素材的“堆砌”,根本上是基于技巧理解與內涵認知的“再創作”,創新更是真正推動傳統藝術不斷發展的根本動力。以蘇教版美術八年級欣賞評述課程《中國山水畫》教學為例,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比水墨山水畫與青綠山水畫之間的差異,使學生綜合了解山水畫藝術的發展歷程。此外,老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優勢,生動展示水墨畫藝術所詮釋的“形式美”和“人格美”,讓學生真切感知山水畫創作的“意境美”。同時,更要啟發學生的“聯想”能力,使學生形成想象與“創新”的美術創作意識[4]。

參考文獻:

[1]馬天羽.核心素養框架下的中學美術課堂教學思考———以美術鑒賞課程為例[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9,(05):161-162.

[2]王藝.“望”“聞”“問”“切”:探尋美術教學的新美景———關于將地方特色融入美術課堂的幾點探索[J].美術教育研究,2017,(08):140.

[3]阮偉.構建美術課堂教學的文化學習模式的實踐與研究———美術教學與地方特色文化的結合[J].科教文匯(上旬刊),2017,(10):122-123.

作者:朱江 單位:江蘇省無錫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