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藝術概論課程教學策略研究

時間:2022-06-12 04:05:40

導語:大學藝術概論課程教學策略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大學藝術概論課程教學策略研究

摘要:藝術概論課程是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基礎課,該課程的學習能夠使學生了解設計美學的總體構思,掌握藝術創作和鑒賞作品的方法,豐富藝術作品的感染力與表現力。為探討提升該課程的教學效果,本文通過對教學策略的改革及研究,從深化教學內容入手,到教學方法、課程類型的變化,現代信息化輔助教學的應用,旨在優化教學過程,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夯實職業應用型人才所必需掌握的基礎知識,側重學生各方面能力發展,提高理論課教學質量,實現這門課程教學的目標和人才培養目標。

關鍵詞:課程研究;藝術概論;教學策略;應用型

大學藝術概論課程是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的“開門課”,基礎課。本課程通過介紹藝術的本質與特征、藝術的門類、藝術的發展、藝術的創作、藝術的作品、藝術的接受等幾個方面,幫助學生加深對于藝術作品的理解,并掌握藝術創作和鑒賞作品的方法;從美學和文化學的角度來研究藝術,力求探索和發掘藝術的人文精神,培養相關職業應用型人才所必需掌握的基礎知識。本課程教學目標:讓學生理解藝術的本質,了解藝術的門類區劃,熟練掌握藝術的社會功能,藝術創作的過程,藝術作品的內容和形式。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和訓練,使學生了解設計美學的總體構思,大大豐富藝術作品的感染力與表現力。不言而喻,對于藝術設計專業來說,這是一門重要的課程。那么,老師采取什么樣的教學策略優化課堂環境,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實現這門課程的教學目標呢?

一、深化教學內容的教學策略,達到教材—教學—思想的塑造

藝術不但有理性的認識,感性的魅力,而且還具有全面具體地反映和描寫人類、自然、人生等方面的內容。藝術作品是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相互關聯的寫照。同時,藝術作品的感性特征能呈現出外在世界與我們內在世界的具體性,它能使我們細致入微地體驗自然的內在生命,人生的悲哀苦樂,現實生活的復雜性與多面性,藝術家們的創造精神等[1]。這種審美教育可以使人們更全面、更具體地感受現實生活的意義。尤其對藝術專業的學生來說,有較為廣闊的知識背景和一定的理解能力,才能形成美的觀念,對美的藝術品產生美的感受,形成審美觀念,發展審美能力。(一)以主題教學法整合教材,強調教學的思想性。主題教學是用動態的生成觀念,重新認識和整合全書內容。它是由幾個教學單元內容組合在一起,穿成串形成核心知識和思想。它起著牽一發,動教材知識能力體系的作用。它是思想的切合點、觸發點、共振點[2]。把教學思想由表及里地反應出來,個性與共性融匯起來,形成立體的教學平臺。首先把教材按照內容分成幾個模塊,依據每個模塊內容再設計不同的主題指導學生學習。每個主題都體現著思想性。譬如從哲學的高度和歷史的角度探討藝術本質、各門藝術的特點和它們共同的審美特征,以及藝術發展的客觀規律等等。在教學中主要采取主題教學法。通過對教材內容深度研究和再組織,以“教材主題”提煉教材內容體系中蘊含的主要理論問題;整合“教材主題”以構建“教學主題”,圍繞“教學主題”構建教師、學生、教材三維互動的立體教學平臺。學生在主題教學中系統學習教學內容,每個教學內容都互相補充、互相聯系、融為一體。師生合力促進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有效轉換。其次,主題教學法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開放性。搭建平臺讓學生自主學習,以教學主題整合教學內容,以問題鏈深化課堂講授,以專題形式組織教學,用主題討論和個人或小組發言來實現。要求學生設計問題要多維化,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征設計問題,使其具有啟發性。目的是調動學生積極思維進行探究式學習,自主式學習,在自主學習中提高能力。幫助他們形成健康的審美趣味,正確的美學觀念,提高欣賞美、感受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從而塑造正確的藝術信仰。能起到在傳統教學中依靠老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所達不到的效果。(二)以體驗式教學法貫穿始終,強調教學的實踐性。體驗式教學屬于互動式教學模式范疇,是一種仿真式實踐教學方法。教師在課前要做大量準備,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情境、精選案例,目的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首先創設藝術史情景、感悟歷史。其二,創設藝術作品情景、感悟作品。讓學生“身臨其境”地進行角色體驗及參與具體的情景[3],從而讓學生獲得無法從常規教學中獲得的認知能力及自主學習積極性。該教學方法堅持以互動式教學方法為主,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老師的引導作用。同時,讓學生以原有的理論知識為新知識的生長點,通過營造藝術情境,讓學生構建屬于自己的知識體系,把枯燥的理論主動應用到一個逼真的具體場境中,促使學生關注現實問題,激起學生理論運用于實踐的嘗試熱情,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各項藝術能力。譬如:展示2016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藍色多瑙河》現場演奏表演,讓學生們理解藝術的形象是感性與理性的統一。同時,在教學中經常把主題教學法和體驗式教學法結合起來會更加便于教學。這兩種教學法的結合會使課堂類型變化多樣,改變傳統教學中課堂類型的單一性。使整個課堂設計呈現動態的合理性。而且,每個主題的學習和討論,每一個案例的體驗和分析都會把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作為教學效果來評價。以下表格就是對這一教學設計的概括。綜上所述,突出以學生為中心,優化教學設計及教學策略,使之課堂類型靈活,激發學生把理論運用于實踐的嘗試熱情,激發自主學習動機,提高藝術創造力。(三)以藝術發展調整教學內容,強調教學的開放性。在這門課程中,作者用大量的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科學地認識藝術及藝術復雜的社會現象和歷史現象,涉及從古至今的中西方藝術發展進程。藝術理論是人類廣泛的藝術實踐的概括和總結。實踐產生理論,反過來,對藝術創作實踐起指導作用。采取什么樣的方法既讓學生暢游在中外藝術發展中,還能認識到藝術理論對藝術創作實踐的指導作用。1.按照藝術發展進程分為幾個不同的教學模塊學習。采取案例分析法、指導讀書法、討論法完成。課堂形式可以用對分課堂,小組討論,翻轉課堂。其中,案例分析法有其自身優勢。如:分析具有代表性的美國建筑師弗蘭克賴特的代表作《流水別墅》,作品展示了藝術與技術的完美結合,反映人類對社會生活和世界認識的物化形態。2.課前精心準備,周密設計,把千百年前的中外藝術史打破時空界限拉近給學生,調動學生積極思維,探索藝術史,體驗藝術史,感悟人生。從而牢固掌握藝術理論及藝術創造規律,促使學生的藝術思想和鑒賞力不斷得到升華。按照歷史的發展整合教學內容,以不同的教學方法,不同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把紛繁復雜的藝術史,藝術創作史清晰地綜合起來,完整掌握,融會貫通。

二、基于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教學策略,提升學習效率

用現代信息化教學手段輔助教學,打造“金課”,是教育部辦好高等教育一直強調的。對應用型大學來說迫在眉睫,任重道遠。促進學生有意義學習以及學習效率的提高是教學質量重要組成部分。大學理論課教學不僅是教師傳授理論,而且還要使被傳授的理論形象、生動、易于理解和接受。實踐證明,通過使用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教學平臺輔助教學,課堂教學環境得到優化,整個教學過程得以優化。目前常用的網絡教學平臺有很多,如課堂派、問卷星、雨課堂、云空間等信息化手段,教師可以綜合使用這些網絡平臺完成課堂管理、討論、預習、復習、留作業以及最終的評價。(一)用多媒體技術優化教學過程。藝術概論課程是一門理論課,教學內容里有一些抽象化概念學起來生硬、枯燥。用多媒體課件、音頻資料、視頻資料組合在一起并合理使用,使內容圖文并茂,視聽并舉,具有感染力,優化了課堂教學環境。學生的學習興趣被激發出來,緩解了被動的學習壓力。同時,整個教學過程得到優化。如,如何認識藝術作品的意蘊、意境與風格。可用電影作品中分鏡頭、蒙太奇;具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中的音樂形式構成的方式;美術作品中點、線、面組合關系等來展示,然后分析、歸納出來。把多媒體技術與藝術概論課程有效地結合起來,優化整個教學過程,從而提高學習效率。(二)用網絡平臺拓展教學內容,便于討論與訓練。引導學生用網絡平臺拓展學習內容[4]是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方法。要求學生用網絡平臺查找相關內容。如:查找二泉映月的作者生平等相關材料,結合作品討論作者表達了什么樣的情感。學生認真地欣賞作品,然后認真查找信息用來參與討論,積極主動舉手發言。意想不到的結果是他們歸納總結得特別精彩,甚至要比老師在那干講效果好上幾倍。除了討論活動,還可用課堂派、問卷星進行答題訓練。在做練習時,老師能夠馬上掌握相關數據,是否全班都做了練習,作對、錯的比例,從而體現知識掌握的程度,老師能夠拿到第一手數據。(三)用課堂派進行學生考勤,提高課堂時間效率。針對大學生上課用手機做與課堂無關的事情這一棘手問題,學校和老師似乎束手無策。強行杜絕學生把手機帶進教室嗎?在教學實踐中被證明效果不佳。作為老師要疏導學生如何使用手機進行學習,用手機完成課上課下教學任務。要做到這一點要求老師課前針對教學內容設計并引導學生利用手機功能進行學習。首先改變傳統的老師上課用紙質花名冊點名,要求學生用手機登錄課堂派簽到,四十多人的班級在一分鐘內全部簽到完畢,節省了課堂時間,同時也便于課堂管理。(四)激勵評價使學生自我提高動機轉化,自主學習。用雨課堂對單個學生和小組發言以及完成作業情況進行評價。用老師對學生,學生對學生,小組對小組的形式進行。評價公開透明,開誠布公。優點大家分享,不足改進或修正。改變了傳統的偏理論考試、書本化的單一評價方式[5];體現了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個人表達能力、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能力。同時便于教學管理,如學生出勤、討論發言等記錄準確,數據一目了然,切實可操作。學生可自查信息,不斷自我提高。

三、結語

藝術概論課程教學策略研究經歷了3-4年的教學實踐,得以不斷完善。實施新的教學策略,改變了課堂教學模式,改變了師生角色與學生的學習方法。在側重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同時塑造正確的美學思維及世界觀。為應用型大學理論課質量的提高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宏建.藝術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4(6).

[2]彭夢冉.基于現代信息技術的高職數學教學策略[J].信息素養,2019(9).

[3]謝志遠.應用型本科,走好特色之路[N].人民日報,2018-06-07.

[4]劉海蘋,楊揚,孫玉英.以學生為中心”的高校課堂教學策略研究[J].黑龍江教育(高教研究與評估),2019(8).

[5]王睿.研究性學習教學模式與策略探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5.

作者:周文博 單位:廣東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