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藝術研究

時間:2022-08-04 03:33:27

導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藝術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藝術研究

摘要:課堂教學是一種以人與人之間關系為基礎的復雜藝術,它不僅是培養學生知識與能力的主要陣地,同時也是構建師生關系的重要橋梁。基于此,文章以初中數學學科為例,從“趣”“實”“精”三個角度入手,具體闡述初中數學的課堂教學藝術。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藝術;教學方法

在新課改的大趨勢下,傳統的“一言堂”“灌輸式”教學方式方法已很難適應現階段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需求,更難以保持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可持續發展”。這就要求作為初中數學教育工作者要不斷優化和改善自身的教學模式,要有意識地提升數學課堂教學藝術,要習慣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手段展開精準教學。如此一來,才能夠從本質上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高效性,從根本上優化和強化學生的數學綜合能力,最終達到“精準教學、精準育人”的教育目的。

一、體現“趣”字

眾所周知,興趣,自古以來都是激勵學生主動學習的重要基礎,甚至可以說,若能夠讓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不僅能夠使學生更加自愿、主動地投入到課堂學習當中,而且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養成或生成良好的學習興趣,其優勢作用可謂是“大有作為”。那么,針對初中數學教學,又該如何有效點燃學生的“興趣火花”呢?毋庸置疑,在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將多媒體應用于初中數學課堂教學當中,不但能夠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也能夠有效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深刻理解,使教學內容更加直觀化、生活化、形象化。另外,實踐證明:除了將多媒體教學設備引用教學之中以外,生活教學法也能夠有效達到“寓教于樂”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式展開教學,充分彰顯教學的藝術性和趣味性,從而有效提高教學成效。例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這一課內容時,旨在充分激發學生內心強烈的學習興趣,筆者會結合多媒體教學設備的優勢作用來展開教學,如在課堂導入環節,筆者會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一段視頻,視頻主題為“走進世界建筑,見證幾何之美”,以此來有效引領學生從觀看優美幾何建筑視頻中產生濃厚的幾何圖形學習興趣與熱情,進而為接下來的教學打下良好基礎。然后,待學生興趣被充分激發后,筆者會結合課前精心制作的PPT內容來為學生詳細講解本節內容(展示平行四邊形的三維動畫),從而有效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與目標,使課堂教學變得更為高效且趣味橫生。又如,在教學“線段、直線、射線”這一課內容時,筆者便會將“趣味”這一主題詞貫穿于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助力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提升。在課堂上,依據本節主要的知識教學目標,筆者引入趣味性的生活化內容,會打開激光筆,將激光筆射到教室側面的墻上,并以此向學生詢問墻上是什么?這個光點從哪兒出發的?如果把激光筆的發射點和墻壁上的光點看作為2個端點,那么這條光線可以看做哪個圖形?等問題。這樣,學生便會依據筆者引入的生活化內容,進行仔細地觀察,并會依據筆者所提問的問題進行認真地研究,說出自己的想法。筆者則會根據學生所說的內容,向學生講授“線段”這一數學概念,而學生則能夠認真聽筆者的講解,明晰與線段相關的知識點。緊接著,筆者會將學生帶領到室外,將激光筆射向天空,并以此向學生詢問能不能找到另一個端點?此時該線能否作為線段?的問題,以促使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思考,說出思考的內容。筆者則會再次根據學生所思考的內容,引入“射線”這一數學概念。學生則會認真聽筆者的講解。講授“直線”這一數學概念時,筆者便會充分激發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行想象。依據剛剛所講授的與“射線”這一概念相關的知識,筆者會讓學生閉上眼睛,促使學生想象將射線的一個端點實點抹去,把線段的兩端都無限延長。在學生想象完畢后,筆者便會讓學生睜開眼睛,并會以此向學生提問關于此時的線應該是怎樣?的問題,并促使學生依據自己的想象,將該線畫出來。依據學生所畫的內容,筆者會逐步向學生講解“直線”這一概念。這樣學生便能夠有效理解筆者所講解的內容,筆者的教學則因此變得更為生動、有趣,而學生的學習動力獲得了有效的增強。

二、體現“實”字

所謂教學“實效性”是指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教學中,充分運用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方式方法,來進一步促使學生能夠取得最優化、最大化的學習效益。而合作學習法作為新課改下的一種高效且實效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式,其最為顯著的特征就在于能夠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采用合作學習法展開教學,要有目的性地引領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學習與探討,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更加深刻地掌握和消化所學知識,從而有效促進學生數學綜合能力的形成與發展。例如,在教學“旋轉”這一課內容時,為了能夠充分體現出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在課前,筆者會根據學生的基本情況,將全班學生進行有效分組,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信心。然后,在課上,筆者會先以一段精心制作的旋轉視頻進行導入,并積極鼓勵各小組學生根據視頻內容提取其中的數學信息,以此來揭示課題。之后,筆者再以朋友的身份引領各小組學生以課本為依據展開自主學習本節知識,以此來有效營造出一種輕松、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最后,待各小組學生自學結束后,筆者再鼓勵各小組學生分別派出一名小組代表上臺試講本節內容,以此來有效幫助學生能夠對本節知識有個更為深刻的認識,進而有效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又如,在講授“圓的對稱性”這節知識時,筆者會充分研究當下的教育形式,促使學生充分展現出“時效性”的特點。課堂開始環節,為了促使學生主動出擊、認真研究數學知識,筆者便會向學生提問問題。筆者會鼓勵學生準備一張白紙,促使學生用圓規在白紙上畫出圓,并明確圓心。緊接著,筆者便會向學生詢問問題,即圓是否為軸對稱圖形?如果是,你能否探究出它的對稱軸?你可以探究出多少對稱軸?問完問題后,筆者便會讓學生在白紙上對自己所畫的圓進行認真地研究,并將所思考到的內容呈現在白紙上的圓中。這種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的被動學習形式轉變為了主動出擊學習形式,能夠讓學生不得不將自身的思維集中在課堂上,認真研究、思考問題,在某種程度上,優化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注意力。學生依據自己的思維力,探究出了自認為較好的答案,筆者則會鼓勵學生積極展示出自己所探究的內容,并會依據學生所研究出的內容,針對性對學生進行評價和教育,逐步展開本節知識的教學。當然,在展開具體性的課堂教學時,筆者會盡量地優化教育的策略和形式。筆者將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直觀性展現與圓的對稱性相關的知識,向學生介紹圓心角、弧、弦等知識。這樣,筆者的教學能夠創設出生動的情境,學生的注意力能夠被吸引到課堂中來,更認真地研究這部分知識,以優化學生的知識學習內容。在講完具體性的知識教育內容后,我還會為學生展示與生活實際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應用和解答,以促使學生從真正意義上掌握知識。這樣,學生會依據自身的實際學習情況,積極學習知識,從而優化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和我的教學效果。

三、體現“精”字

“精”主要表現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上,也就是說一節課的教學質量是否達標,在很大程度上離不開教學的主導作用,教師只有為學生精心講解新授知識,才能夠最大限度地促使學生真正學會、學懂、學透。另外,教師的精心講解也是一種教學藝術的直接體現,是衡量教學綜合教學水平的重要標準。因此,在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和利用自身的教學經驗,要從真正意義上為學生精心講解所授知識,以此來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為學生今后的數學學習奠定堅實基礎。例如,在講授完“一元二次方程”這章節的數學知識后,筆者便會帶領學生對本章節的知識進行總體性的復習。畢竟一元二次方式是初中數學教育中難點和重點,學生往往會在知識復習中出現多樣化的問題。為此,筆者便會對學生進行精細化的指引,以促使學生全面掌握這部分知識。在復習課堂上,筆者會教授給學生構建思維導圖的技巧,促使學生準備白紙,構建思維導圖,讓學生能夠逐步有效回顧所學習的本章節的數學知識。在學生回顧了自己腦海中所建立的有關本章節的知識體系,筆者便會讓學生進行思維導圖構建。緊接著,筆者會向學生展現出有關于本章節的正確的思維導圖,促使學生將筆者所構建的思維導圖和自己所構建的思維導圖進行對比。這樣,學生便能夠更好地明確自己的知識遺漏點。此時,筆者會依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對學生進行分組,促使學生在組內進行交流和討論,以互相提出或解決問題,幫助學生優化自身的思維,解決學生的思維遺漏處。在學生做好組內的溝通和交流后,筆者便會依次明確每個小組所出現的知識遺漏處或者他們所不能有效理解的知識點。針對那些普遍性的知識點,筆者會進行統一性的補充式教學。而針對那些個別的知識點,筆者則會依據學生具體性的知識學習情況,對每個小組進行針對性的教學。這樣,學生會查漏補缺,更好地明確本節所復習過的知識。此時,筆者會再次讓學生以背寫的方式進行思維導圖的構建,以讓學生能夠明確自身的知識復習情況。構建好思維導圖后,筆者便會指引學生對思維導圖進行再次研究和了解,并讓學生再次進行針對性的知識復習。在這樣精細化的教學策略的引導下,學生會做好知識的復習,有效掌握本節的知識。綜上所述,課堂教學藝術既是教師的教學藝術,也是學生不斷成長和發展的藝術。對于數學學科來說,數學知識雖然有著一定的復雜性,但也有規律可循。因此,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創新教學方法,并尊重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獨特見解,從而達到教學相長的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1]黃芊.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藝術[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16):148.

[2]鄒小英.淺論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藝術的設計[J].老區建設,2016(6):57-58.

[3]劉仲平.探討上好初中數學優質課的幾點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4):36.

[4]鄭奕芬.數學課堂教學藝術的思考[J].中學生數理化:教與學,2013(7):25-26.

作者:鄒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