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家庭教育誤區探究論文
時間:2022-11-22 09:36:00
導語:現代家庭教育誤區探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如果你問今天的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思想道德重要不重要?大概很少有人不承認它們的作用。但據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常務理事王寶祥做過的一次全國調查,在家庭教育一系列選擇題目中,大多數家長答題的前三位都沒有德育。家庭是兒童成長過程中的第一站,家庭環境、家長素質及家長的教育觀念等因素直接影響兒童今后的發展。
1、家庭教育僅僅是輔導孩子學習
調查顯示,10%的家長對“只要孩子的學習好,其他什么都不重要”持完全同意的態度,大部分家長對此觀點總體上傾向于認同,只有27%的家長完全不同意此說。對“孩子有健康的身體、良好的情緒比學習還重要”這項調查,完全同意的家長僅占5%,有32%的家長完全持反對態度。少兒部工作人員指出,這種只關注孩子學習,而忽視了孩子思想品德、生活能力、勞動技能等方面培養的家教方式,不利于孩子正確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的形成,不利于孩子全面發展。
2、兒童教育中父親參與程度低
調查表明,持有“教育孩子是女人的事”傳統觀念的父親大有人在。接受調查的家庭中,60%的母親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獨當一面,有15%的家庭家教任務由祖父母承擔,父親真正起主導作用的不過25%。很多父親對孩子或不聞不問,或是態度簡單粗暴,缺少耐心。
值得注意的是,在所調查的家庭中,孩子父親的學歷總體高于孩子母親,他們培養兒童興趣、開發兒童智力方面比孩子的母親有優勢。父親在兒童個性形成的關鍵時期起著重要作用。父母雙方都參與家庭教育,父母行為方式互補,孩子能從父母雙方身上吸取優點,有利于孩子完善的人格的形成。父親游離于家庭教育之外,對兒童性格的培養也不利。
3、父母缺少科學系統的家教知識
調查問卷中有“家長列舉自己讀過的有關兒童教育方面的書”這項內容,只有5%的家長讀過兒童心理學、教育學方面的書;25%的家長讀過《卡爾·威特》和《哈佛女孩劉亦婷》;23%的家長在這一項中列出的是《唐詩三百首》、《育兒家典》一類書籍;17%的家長的教育知識是從報刊雜志、電視節目中獲得的;25%的家長在這項調查中留下空白。
專家認為,由此可見目前家長在教育子女方面雖有較高的積極性,但還缺乏科學系統的家庭教育知識、方法,處于盲從狀態。每個孩子的性格特點不同,智力水平也不同,興趣愛好也有差異,家長應以科學的態度,根據孩子的自身情況及年齡階段采取不同的家教方法,這樣的家教才能成功。
4、兒童消費過高
這次接受調查的0至6歲兒童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庭。調查發現,出于對孩子的愛護,家長都是盡力滿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孩子消費額占家庭總收入的35%以上,有的家庭甚至超過了50%。父母們在孩子們身上花錢不吝惜。有些家長因企業不景氣下了崗,家庭生活并不富裕,但他們寧可自己節衣縮食,也要滿足孩子的奢求。太高的兒童消費不僅加重了家庭的負擔,更使兒童從小不懂得勤儉節約,不知道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吃不得一點苦,容易使他們養成惟我獨尊和自私自利的性格。
二、專家提出家庭教育新理念
“高雅的家庭教育才能培養出高雅的孩子!”在無錫召開的全國德育工作年會上,北京教育學院關鴻羽教授以“現代家庭教育新理念”為題,給來自全國的近千名教育工作者上了一堂生動的家庭教育啟蒙課。
1、“道德選擇能力的培養是家庭教育的內核。”關教授首先用四句話概括了現代社會教育的重要性:智育抓不好會出次品;體育抓不好會出廢品;美育抓不好會出低檔品;德育抓不好就會出危險品。關教授認為,現在家庭教育面臨的最大困惑是“知行脫節”,家長們老是抱怨,他們一直把正確的觀念和行為告訴孩子,可社會上的干擾太多,總把他們設想的計劃毀掉。關教授認為,在家庭教育中,與其把一大堆孩子無法理解的道德訓條灌輸給他們,還不如培養孩子的道德選擇能力,讓他們自己去辨別,去比較,去批判。
2、“凡是孩子喜歡的,家長也要適當涉獵。”關教授講了一個故事,一名初中女孩迷上了言情小說,母親知道后大加貶斥。女兒反問母親:“媽媽,你看過言情小說么?”母親一時語塞,女兒立刻頂了一句:“你沒看過怎么知道不好?”關教授說,“相近的思想相吸”,現在的孩子喜歡流行歌曲,喜歡電視劇,喜歡卡通,喜歡F4,如果家長一點都不了解,就很難與子女溝通。他建議,父母應適當走進孩子的世界,就他們關心的東西展開交流、探討甚至爭論,在親子互動中明辨是非。當然,家長的“進入”并不是給孩子絕對的自由,主張用名劇、名著、名畫、名曲來約束孩子的生活軌道,這不僅對孩子,就是對整個家庭都是有益的。
3、“孩子提十條要求,最多只能滿足七條。”關教授指出,現代社會誘惑太多,競爭太激烈,要鼓勵孩子競爭,但不要攀比,要教會孩子“節制欲望”。“貪官十個有九個都是欲望膨脹,”關教授說,“現在的孩子容易狂妄,家長要讓他們知道,世界上不是什么都可以得到的。”因此,家長給孩子設定的目標也要適當高一點,讓他們伸手摸不到,跳一跳又能夠摘到。
4、“天天干才能有義務感。”現在很多家長用家務勞動來培養孩子的勞動觀念和實踐能力,關教授指出,家務勞動不應是救火式、臨時性的,應該通過長期的、規律的家務勞動培植孩子的義務感和責任心。關教授特別欣賞日本的一句教育口號:“不要給別人添麻煩!”這和中國古代的“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蘊含著相似的家庭教育理念。關教授主張,家庭中應實行家務勞動承包制,父母和孩子都要有明確的分工,誰沒干活就要得到相應的懲罰。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形成一種對家庭、對社會的義務感。
5、“聽話是優點,太聽話是缺點。”筆者主張對不聽話的孩子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是在道德問題上不聽話,要堅決反對;如果是因為淘氣不聽話,家長可以“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如果是思維上不聽話,則要予以支持和鼓勵,甚至允許標新立異。關教授認為,總的說來,對于孩子聽話的問題,家長應該遵循“行為上嚴,思維上寬;小時候嚴,長大了寬”的原則。
6、“父親是高山,母親是大海”。中國的孩子從小到大幾乎都在女性的關懷下成長,從媽媽、幼兒園阿姨到學校老師,女性教育始終占據主導地位。關教授認為,父親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男性所具備的自立、勇敢、邏輯思維、活動能力等品質,對于孩子成長來說甚至更為重要。大海帶給人溫情和浪漫,但高山的挺拔和堅強卻能夠撐起孩子成長的脊梁。
7、“教子弟求顯榮,不如教子弟立品行。”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學校。古往今來,許多仁人志士不光以自己的模范言行影響和感染著孩子,同時在家庭教育方面也為后人樹立了很好的榜樣。宋代學者鄭樵,平時喜歡讀書,也喜歡藏書。當時,當官的都忙著買田置房,為子孫謀安樂。唯獨鄭樵,用錢為其子買書,讓其知書明理;馬克思從不勉強自己的孩子去做什么,而只是勸說他們不要去做什么;同志更是嚴于教子。年少時,規定兒子每天要清掃一塊院子,凡是自己能做的都要自己做,不準讓警衛員幫忙。有時還帶兒子打掃廁所,并要求兒子堅持下去。
有道是,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對他們的道德教育將決定我國21世紀的社會道德狀況。因此,教子弟立品行,家庭承擔更大的責任。古人云:“養不教,父之過”。問題是,許多家長在教育子女立身做人方面至今存在比較嚴重的認識與行為脫節:要么一味溺愛、嬌寵、庇護;要么任其跋扈,一點不管;要么終日喝斥抑或教唆等等,到頭來,培養出來的孩子就如同魯迅先生說的:“在門內門前是暴君,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去了網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無能力”,或“如暫出樊籠的小禽,它決不會飛鳴,也不會跳躍。”
由此可見,培養公民高尚的道德情操,貴在從家教做起,從小行為養成。只有“合格的小公民”越發多了,國民的整體素質才能夠提高,十六大為我們確定的宏偉目標才能得以實現。
- 上一篇:幼兒家庭教育誤區研究論文
- 下一篇:現代家庭教育對策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