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資本視域下流動兒童家庭教育論文
時間:2022-05-25 02:42:13
導語:文化資本視域下流動兒童家庭教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文化資本內涵
家庭文化資本主要指兒童父母擁有的具體形態、客觀形態及制度形態的文化資本。從家庭教育的角度來看,具體表現為家庭的文化氛圍、父母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家長的教養方式以及親子之間的對話交流情況等??陀^形態的家庭文化資本包括家庭的書籍、繪畫、古董、道具、工具及機械等物質性文化財富。制度形態的家庭文化資本包括父母的學歷、職業資格等。布迪厄十分重視家庭文化資本對兒童學術成就的影響。他解釋說:“教育行為中產生的學術性收益,依賴于家庭預先投資的文化資本?!?/p>
(二)流動兒童家庭文化資本的現實樣態
與城市兒童相比,流動兒童家庭文化資本普遍不足,其對流動兒童學業成就的影響存在于學校、家庭、社會等多個教育場域(Field),并在家庭教育中表現最為突出。本次研究選擇了合肥、安市、大慶和綏化四個城市的小學和初中各一所,對這八所學校符合流動兒童標準的學生及其家長進行了問卷調查,共回收有效學生卷399份,家長卷226份,統計結果如下。
1.具體形態家庭文化資本狀況。主要體現在家庭的文化氛圍、教育觀念、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家庭的教養方式以及親子之間的對話交流情況等。流動兒童家長對于子女受教育程度的期望普遍較高,82.7%的家長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大學以上程度的教育。在被調查的兒童中,18.3%反映家長經常輔導自己功課,16.8%的兒童反映家長不輔導,23.8%的兒童反映家長輔導不了。42.6%被調查兒童表示家長最關心自己的學習成績,對身體健康和品德修養方面的關注分別占29.3%和23.3%,而心理健康和特長發展幾乎不在流動兒童家長關注的范圍內。選擇家長經常主動與自己交流、主動給自己買輔導書、節假日帶自己去圖書館的兒童分別占39.8%、26.8%和10.5%,而反映父母從不主動與自己交流、主動給自己買輔導書、節假日帶自己去圖書館的兒童分別占3.1%、11.3%和29.8%。
2.客觀形態的家庭文化資本。包括家庭中的書籍、學習用具、電腦等物質性文化財富。
3.制度形態的家庭文化資本。包括父母的學歷證書、職業資格等。
二、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的現狀解構———文化資本的制約
盡管流動兒童家長普遍有著強烈的改善家庭教育現狀的訴求,但其家庭文化資本的短缺仍使其家庭教育無法避免地顯現出先天的不足:
(一)文化資本制約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的內容與形式
調查結果顯示,流動兒童家長因其自身文化能力有限,對子女教育的參與意識和參與能力不足,與子女交流不夠,家庭文化氛圍不濃,教育觀念存在明顯偏差。流動兒童家庭文化資本的這一特質直接影響了流動兒童的文化資本積累。布迪厄認為,文化資本的再生產是一種社會化的結果,是間接再生產,而這一過程的媒介就是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更多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使子女獲得上輩人的“慣習”(Habitus)。如果這種教育與社會的需要一致,那么便具有積極價值,反之,便成為一種消極因素,即“是進行具有否定性價值的早期實施教育(浪費時間,并且是雙重地浪費時間,因為必須花更多的時間改正早期實施教育所產生的效果。)”然而,深受農村場域文化浸潤的流動兒童家庭即使全力以赴也大多難以消除與城市兒童家庭的文化差異,學校所代表的文化是典型的城市文化。基于這種天然的文化劣勢,流動兒童家長往往更多地在家庭教育中表現出混亂與無助的一面。美國學者查爾曼認為,低階層親子間較少有口頭交往,特別缺少互動的、正式的靈活交往類型。他們與子女之間很少有正式的談話機會,缺乏相互交流,也缺乏正式交流的語境。由于流動兒童家長對提高自身文化能力和家庭文化產品建設重視程度不夠,難以打破慣習的束縛,尤其缺少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充電”,使得體現家庭教育特點的“潛移默化”、“言傳身教”的積極作用大打折扣,使家庭內代際文化資本傳遞內容十分有限,且偏離主流文化,并蔓延到學校教育等場域,從而使流動兒童無法超越“身份”的限制,被動實現著社會地位的消極復制。
(二)文化資本欠缺制約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的途徑與方法
調查顯示,流動兒童家庭客觀形態文化資本缺乏,文化商品少,電子設備和圖書、報刊雜志擁有量甚至低于農村兒童。受自身文化水平和經濟水平的限制,流動兒童家長很少帶孩子去游樂園、圖書館,這客觀上抑制了流動兒童的文化消費。在當前信息技術大量進入教育領域,“慕課”(MOOC)悄然興起的背景下,合理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尤為重要,而流動兒童家庭一方面因經濟資本不足限制了電腦、圖書等文化產品的購置,另一方面因文化資本(尤其是身體形態文化資本)欠缺導致對書籍、網絡等教育資源的認識和管理能力不足,家長要么不允許孩子使用,要么就放任使用。制度形態文化資本的缺失使多數流動兒童父母在城市中難以獲得較高的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自覺的卑微意識使他們不再愿意沿襲農村傳統的家教方式,但又缺乏習得新的教育方式的能力和途徑。流動兒童家庭多以租房為主,居住環境往往不佳。即便生活在環境較好的社區,流動兒童家庭也往往較少參與社區文化活動,缺乏對豐富的社區文化資源的利用,加之交往對象主要以地緣和親緣為主,社會關系網絡比較單一和封閉,缺乏與城市兒童及其家庭的有效聯系,極大地限制了流動兒童文化資本的再生產。同時,多數流動兒童家長對“流動人口”這一身份帶給自己和子女的不公平待遇采取隱忍和逃避的態度,如在與教師交流時往往缺乏信心,甚至逃避一些與教師面對的機會,形成了“自我淘汰”的現象,使其子女在文化資本的獲得機會上處于劣勢。
三、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的改進路徑———文化資本的提升
“文化資本具有持續性的影響,一經形成就具有了比其他資本更為強大的再生產能力?!焙商m的相關研究證明,家庭文化資本對那些來自家庭背景較低的孩子更為重要。提升家庭文化資本是促進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科學化,使流動兒童更有效融入城市與學校生活,實現更廣泛意義上的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流動兒童及其家庭“除了通過自身努力來增加文化資本外,還需要獲得政府、學校與社會的共同支持。”
(一)創造公平的人文和制度環境,促進流動兒童家庭文化資本積累與傳遞
文化資本的增長需要時間和精力的投入,“只有提高了家庭的社會經濟地位,父母才可能投入更多時間和精力進行家庭教育。同時,父母社會經濟地位的提高也有利于增加其自身的文化資本,”從而有效轉化成子女的身體化文化資本。政府部門應創造公平的人文環境和制度環境,轉變觀念,消除歧視,賦予流動人口“城市新居民”的身份,給予他們平等的話語權,營造公正平等的社會氛圍。健全制度,創新體制,形成科學、規范的管理模式;出臺相關的就業法律,規范社會勞動關系,打破雙重勞動力市場的壁壘,消除流動人口和城市居民的身份差異,營造公平就業環境;制定切實可行的社會保障政策,使廉租房等優惠政策惠及到流動人口家庭,改善流動兒童家庭的居住環境。加強對流動人口的教育、扶持,持續開展就業和技能培訓;多在流動人口聚居的社區開展文化活動,引導流動人口家庭成員參與到文化活動中來。改善流動人口家庭的工作情況和生活狀態,幫助他們獲得更高的經濟收入和社會地位,促進流動兒童家庭文化資本的積累和傳遞,使其家庭教育走向科學化。
(二)創建多元化教育服務體系,促進流動兒童家長文化能力的提升
流動兒童家長文化能力的不足,一方面與其受教育程度有關,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政府、學校、社區等家庭教育的社會支持系統在普及家庭教育知識、幫助家長提高自身素質的工作中,對流動兒童家庭缺少必要的特殊關注。家庭文化資本的生成和積累單靠流動人口這一群體個人努力是不現實的,需要社會支持系統的完善。本次調查中,表示認真學過各類家庭教育知識的家長不足20%。據統計,“目前全國有各類家長學校43萬多所,家庭教育指導中心11萬多所?!边z憾的是不僅家長學校開展活動次數有限,實效性差,而且流動兒童家長往往因各種原因被排除在這個范圍之外,專門針對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的指導更是微乎其微。因此,政府相關部門要在鞏固發展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學校的基礎上,發展多元化家長學校如建立親子課堂、社區家長學校、家庭教育指導中心、新市民家長學校、手機短信家長學校、網絡家長學校、企事業家長學校等,開展專門針對流動兒童家庭教育的指導活動,更新他們的教育觀念,優化教育方式,幫助流動兒童家庭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促進家長身體化文化資本的積累和提升。要將流動兒童家長教育納入社區教育工作范圍,加強社區教育服務功能,建設社區學校,為流動兒童父母提供相關知識和機會,促進流動兒童家庭與城市居民家庭和諧相處;動員城市居民組成志愿者服務隊,定期到流動人口聚居區進行教育宣傳,并根據需要對流動兒童家庭進行個別輔導。開展一些文化教育活動,讓流動兒童家庭漸漸融入城市社區。如浙江各地開展了“科普大篷車進學校”、“流動科技館”、“科技館校校通”等活動,同時還組織新居民子女參加科普活動,開展天文科普親子一日游等。同時,要鼓勵流動兒童接受更多的教育,這既能減少流動兒童受父母弱勢地位不良影響的程度,又能使流動兒童對父母進行文化反哺,幫助父母擺脫精神貧困,實現家庭文化資本的更新,使流動兒童真正享有全面優質的教育。
作者:郭啟華馮艷慧單位:安慶師范學院
- 上一篇:高校音樂素質教育論文
- 下一篇:農村學生家庭教育論文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