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薩克族兒童家庭教育特征及啟示
時間:2022-03-03 11:10:26
導語:哈薩克族兒童家庭教育特征及啟示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哈薩克族家庭教育對推動哈薩克民族的繁榮與進步起著重要的作用。對哈薩克族兒童家庭教育的研究,有利于促進哈薩克族民族教育的發展,促進新疆各民族共同進步和繁榮。本文通過對新疆阿勒泰地區哈薩克族兒童家庭的實地觀察以及深度訪談,呈現和總結了哈薩克族兒童家庭教育的總體特征,并對哈薩克族兒童家庭教育對現代兒童家庭教育的啟示,哈薩克族家庭在民族文化傳承中的作用以及哈薩克族傳統文化如何與現代文化更好地融合等問題進行了思考。
關鍵詞:哈薩克族;家庭教育;民族文化傳承
一、引言
哈薩克族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族之一,也是我國人口在百萬以上的少數民族之一,現主要分布于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地區、木壘哈薩克自治縣、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等地。哈薩克族是新疆游牧民族的主體,由于牧業生產的常年流動,牧民隨著季節牧業點的變更而舉家遷移,采用流動轉場或游牧方式進行生產,這種傳統的民族文化和遷移的生產方式,對新疆農牧區牧民流動子女教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當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西部大開發的時代背景下,哈薩克族家庭教育呈現出了哪些獨有的特點,他們的家庭教育是如何應對民族文化傳承與現代文化沖擊的,帶著這些問題筆者對新疆阿勒泰地區哈薩克族居民家庭進行了實地走訪和調查。新疆阿勒泰地區是多民族聚居區,共有25個民族居住在這里,總人口19萬人,其中哈薩克族占總人口的38.68%。通過調查發現阿勒泰地區的哈薩克族家庭根據居住地的不同,大致上可以分居點,但仍樂于過著逐水草而居的生活,開春后趕著牲畜上阿勒泰山放牧,秋末才返回到定居點過冬。牧民的孩子五歲之前都跟隨著父母、祖父母過著傳統的、悠然自得的慢節奏的生活。二是農業區哈薩克族家庭。他們有土地、有小型農機具、摩托車、有住房、電燈、手機、收音機、電視機等,與城鎮居民生活相似。他們與牧民一樣不舍得把幼兒送到幼兒園,基本都是在家庭中接受學前教育。孩子夠入學年齡,他們才把孩子送去求學。三是居住在縣級、縣級以上城鎮的哈薩克族家庭。他們從事教師、公務員、公司職員等職業,都會漢語、哈薩克語兩種以上的語言,文化水平相對高于農牧區哈薩克族人,他們主動把孩子送往幼兒園接受機構化教育,孩子進入小學后,支持孩子學習外語、音樂、舞蹈等。但不論居住地在牧區還是城鎮,哈薩克族都十分注重家庭教育,并且呈現出了注重家庭中民族文化的傳承和道德教育等一些共同的特點。
二、哈薩克族兒童家庭教育的特征
(一)注重和諧融洽的家庭教養氛圍,重視母親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在家庭結構上,哈薩克族以多子女家庭為主,獨生子女家庭比較少,并且哈薩克族家庭多是祖孫三輩同住在一起,在生活中也十分尊重老人,講究晚輩要無條件地尊重長輩,照顧老人。歷史上,哈薩克族人民大多是游牧民族,所以大多數哈薩克族牧民都有以氏族部落一同遷徙的習俗。隨著時代的發展,氏族、部落在哈薩克族家庭中慢慢淡化,但是“一同居住”的哈薩克族特有習俗被很好地延續了下來。哈薩克族家庭成員之間氣氛和諧融洽,注重成員之間情感上的交流。哈薩克族講求尊老愛幼,長輩愛護小輩,小輩尊重長輩。老人慈祥溫和,對很久不見的孫兒會擁抱、親吻,以此來表示對他們的疼愛。在寒冷的冬天,老人會解開自己的衣服,給孫兒暖手。哈薩克族愛護兒童,從不輕易打罵兒童,更多的是通過言傳身教對孩子進行道德規訓和傳統文化的教育。哈薩克族家庭中十分注重母親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在哈薩克族有著“母親能一只手搖得動搖籃,另一只手搖得動世界”的諺語,由于母子紐帶的生物因素以及哈薩克族的社會結構、家庭關系等原因,因此家庭教育的責任主要由婦女承擔。母親是兒童道德教育和生活習俗教育的主要承擔著,除了日常生活中的言傳身教,母親還會以兒歌、故事、民間諺語、寓言詩等形式教導孩子要勤奮、尊敬客人、熱愛生活、勇敢誠實等。母親在家庭中也享有重要的地位和孩子們的尊敬,如哈薩克族人在做“乃瑪孜”(重要的禮拜)時,如果父親叫你,你可以不理,繼續專心做儀式,但如果母親叫你,你必須應答。[1]可見母親在子女教育中的重要性。也許正是這種和諧融洽的家庭氛圍,母親辛勤付出的教導,造就了哈薩克族人民團結、友善的良好民風,熱情、友善的民族性格。
(二)注重家庭教育中對民族文化的學習和傳承
家庭作為民族文化的載體,是延續和發展人類文明的一種傳統手段。在我國乃至全世界,少數民族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得以保存并延續,家庭教育功不可沒。[2]在哈薩克族民族文化的傳承中家庭是最主要的學習場所,家庭教育是哈薩克族孩子習得本民族傳統文化的核心途徑。家庭通過對后代進行有關本民族歷史族源、生活方式、價值信仰和風俗習慣等方面的教育,使后代獲得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民族整合,傳承民族文化。[3]1.哈薩克族語言和文字的傳承哈薩克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而家庭是哈薩克族習得母語的主要環境。阿勒泰地區的哈薩克族人民有著很強的民族認同感和民族歸屬感,主要表現之一就是家長普遍認為作為本民族母語的哈薩克語孩子必須要學會。同時,家長也肯定和支持孩子學習漢語,所以大多數哈薩克族兒童掌握哈薩克語和漢語兩種語言,只是在熟練程度上存在一定差異,這與家庭的居住區域和環境以及家長對待兒童學習語言的教育觀念有直接的關系。在實地走訪中筆者發現盡管大部分哈薩克族家庭都支持哈薩克語和漢語的共同學習,但由于家長教育觀念的不同在對待兒童學習哈薩克語和漢語的態度上依然有一定差別。(1)注重漢語學習的家庭。這種家庭一般會將自己的孩子送去漢語學校上學,他們認為學習漢語已成為當今社會的大趨勢,因而在孩子教育方面則會更多地教孩子學習漢語及漢字,在家里也盡量會與孩子用漢語進行交流。(2)注重哈薩克族語學習的家庭。這種家庭則會將自己的孩子送去民族學校或是漢族學校的民族班學習(由于阿勒泰地區大部分學校都已是“民漢合校”),在家庭中與孩子多用哈薩克語進行交流。他們認為哈薩克族不會哈薩克族語言就不能夠在哈薩克民族中很好地生存。(3)注重雙語學習的家庭。家長一般會將自己的子女分別送入不同語言的學校或班級,以便子女之間能夠更好地幫助對方學習語言,從而能夠同多民族進行更好地交流。與語言的學習相比,哈薩克族文字的學習就不那么樂觀了。在訪談中很多哈薩克族家長坦言,在漢語學校上學孩子雖然會說哈薩克語,但是很多不會認也不會寫哈薩克族文字。2.哈薩克族習俗的傳承習俗是一個國家或民族中廣大人民所創造、享有和傳承的生活文化。[4]凡是人類社會中從生產到生活、從物質到精神、從心理到口頭再到行為,所有形成習慣制世代傳承的現象,都屬于民俗。[5]哈薩克人常說“我們的禮性很多”,這些“禮性”既包括了哈薩克族人一生要經過若干人生禮儀以及本民族的婚禮、節慶等風俗習慣,另一方面包括了待人接物的相關習俗以及對待自然的習俗。這些習俗是融合于家庭生活的,是每一個哈薩克族人成長過程和日常生活的自然組成部分。在待人接物的習俗中,哈薩克族注重尊重老人、熱情待客。如家長會教導孩子吃飯時讓老人坐在中間顯要的位置,飯前由家中老人來進行“巴笪”,老人開始吃飯了,其他人才可以開始吃飯。同時家長會用諺語“祖先留下的遺產中一半是客人的”“如果太陽落山時放走客人,就是跳進河里也洗不清這恥辱”等諺語來教導孩子要熱情好客,凡是前來訪問和投宿的客人,都竭誠接待,招待客人后,如果已是黃昏時分,一定要留客人住宿。哈薩克族酷愛大自然、愛護動物,有著強烈的環保意識。作為游牧民族,他們對草原、動物、河流有著深刻的生存體驗。他們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把大自然比喻為母親,認為糟蹋大自然就是糟蹋母親。[6]因而哈薩克人居住的地方歷經百年甚至千年仍然保持著優美的景色。他們崇拜草與火,忌諱拔春天的青草,認為青草是有生命的。禁止打壞鳥蛋和搗毀鳥窩。筆者在實地走訪中看到哈薩克族牧民家庭中將老死馬匹的頭高高的掛在樹枝上,以此來感謝馬匹對家中所做過的貢獻,表示尊敬。3.哈薩克族家庭祖輩事跡的傳承哈薩克族有句諺語說:“不知道七代祖先名字的人是孤兒。”哈薩克族家長都會有意識地向孩子講述家族祖輩的事跡,讓兒童記住自己的祖先,熱愛自己的家族并為之感到自豪。而筆者在訪談中發現相對于對家族史的傳承,大部分的哈薩克族家長并不會給子女講述哈薩克族起源、遷徙、統一、發展等歷史性的知識,除去孩子在學校里所學的歷史,孩子對于本民族的民族歷史知道的并不多。這一方面是由于哈薩克族一向注重家族的延續,而且家族史更貼近現實生活更容易以口頭相傳的形式傳承下來,另一方面與哈薩克族家長本身對民族歷史知識的掌握水平有關。
(三)重視道德教育,注重子女精神愉悅
哈薩克族是一個非常注重道德的民族,有著本民族的道德行為規范和道德審美標準,以誠實、勤勞、勇敢、寬厚待人、團結互助展現著鮮明而獨特的民族情感和性格。其道德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熱愛祖國、尊敬長輩、互濟互助、勤勞正直、崇敬自然、節約糧食等內容。哈薩克族家長非常注重對孩子的愛國教育,長輩用“寧為本國的庶民,不為他國的君主”“忘記祖國的人像失去森林的鳥”“祖國是金子般的搖籃”等諺語教導孩子要熱愛祖國、家鄉和民族。哈薩克族還是一個非常注重勤勞教育的民族,有著“不勞而獲的珍寶,不如勞動得來的羊羔”“辛勤勞動的人,雙手是萬物的父親”等廣為流傳的諺語,以教導孩子要辛勤勞動,不能不勞而獲,因此哈薩克族才能以“一個沒有乞丐的民族”而著稱于世。哈薩克族是一個非常重視子女教育的民族,在他們的諺語中就有“教子一次,勝過施糧一升”這樣的古訓,但相對于漢族等其他民族,哈薩克族孩子來自家庭的升學壓力要小得多,因為父母對他們的要求更多的是勤勞、誠實、正直等品德方面教育,而不是學業成績的追求。在訪談中筆者發現,哈薩克族家長對于學校教育是持積極肯定態度的,不論是農牧區家庭還是城鎮家庭都會將子女送去學校讀書,在哈薩克族家庭里無論男孩還是女孩只要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家長都表示支持。但與漢族等其他民族不同的是大部分哈薩克族家長并不期望自己的子女一定要上大學或是找到一份工資很高的工作。反而,他們更為注重子女道德品行正直、精神自由快樂。這與哈薩克族崇尚自由、熱情豪放的性格是分不開的。素有“馬背上騎手”的哈薩克民族,對于賽馬的熱愛,讓他們可以一整天甚至花上一周的時間去為賽馬做準備。哈薩克族家長對于子女的未來并不焦慮,因為他們對于自由的向往以及對生活的熱愛已遠遠超過了對于生存的需要。
三、哈薩克族兒童家庭教育對我國家庭教育的啟示
(一)注重家庭和諧氛圍對兒童發展的影響
家庭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起始點,是作為人類的每一個個體成員從自然人逐漸轉變為社會人的基點,和諧的家庭氛圍對于兒童身心健康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哈薩克族正是一個家庭至上的民族,對于他們來說家庭便是一切,往往進入到哈薩克族家庭中都能夠感受到那種溫馨、和諧的氛圍。他們熱愛家庭,敬愛老人、喜愛孩子、愛護動物,這一切都深深地影響著他們的下一代。正是由于對老人的敬重讓他們能夠以和諧融洽的氣氛世世代代的居住在一起;也正是由于對婚姻的信仰讓他們能夠以互相包容、理解的態度攜手走過一輩子。這樣和諧的家庭氛圍或多或少地影響著他們的子女,使得哈薩克族人的質樸、善良、熱情延傳至今。
(二)凸顯家庭教育中對民族文化傳承的自覺性
英國社會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說過:“家,特別是在保存家庭宗教意義方面,是中國社會與中國文化最為強有力的源泉”。家庭教育有兩個特征:“一是具有強制性,即在新生一代家庭成員尚未形成獨立思維時期,某些必須進行的教育內容(如語言、規范和生活基本技能等),依靠已經社會化或先期部分社會化的家庭成員強制的灌輸。二是潛移互動性,通過已經社會化的家庭成員的情感、情緒和行為去影響未社會化的成員,以實現教育內容的預期目標”。[7]鑒于家庭教育的強制性和潛移互動性的優勢特點,對于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更是無可替代。在本民族文化傳承方面,哈薩克族家長表現出了很強的教育自覺性,家庭是哈薩克族兒童在學習民族傳統文化的第一所“學校”,父母則是哈薩克族兒童學習民族傳統文化的第一任“老師”。在家庭教育中哈薩克族子女獲得了有關本民族歷史來源、生活方式、價值信仰和風俗習慣等方面的教育,這些民族文化的傳教和學習有利于哈薩克族子女產生民族共同意識,實現民族整合。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不僅各少數民族有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我們更是有著悠久的中華民族文化。家庭是民族文化傳承的基本組織和渠道,家庭教育中應凸顯對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教育,父母應加強在教育中對中華民族文化傳承的自覺性。
(三)注重子女精神愉悅,肯定學校教育但不過度焦慮
哈薩克族家長對其子女精神上的教育是令人折服的。他們同其他民族一樣愛護孩子,期待孩子可以茁壯成長;但在另一方面他們又好似與這個事事都要求“第一”的世界“格格不入”。相比較那些“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教育觀念,哈薩克族家長更期待的是孩子精神上的愉悅。他們達觀豪放、樂天安命。相較于生存,他們對于自由則有著更多的渴望。他們肯定學校教育的作用,也支持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期望,但他們對于學校教育并不過度焦慮和盲目追求,更關注子女的精神愉悅,而不是被學業壓的喘不過氣;他們期盼子女自由,而不是被社會的條條框框所束縛。他們懂得知足,知足的快樂讓他們活得更幸福。
(四)注重對子女進行民族美德的教育和傳承
這個素有“沒有乞丐”之稱的哈薩克族為我們很好地詮釋了“道德”二字。從古至今,哈薩克族人民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他們勤勞勇敢,自食其力。與其說害怕,他們更多的是不愿成為上街乞討之人。在阿勒泰地區,至今也看不到有哈薩克族人在街上乞討。因為哈薩克族家長在其子女很小的時候便會教導子女要不怕吃苦、不怕受累。也正因此造就了哈薩克族兒童不怕臟、不怕累的良好品質,這與家庭對其良好的道德教育是分不開的。另外,哈薩克族人在教育子女時總會提到品德、老人與動植物這三個方面。他們總會將品德排在第一,在哈薩克族看來一個人若是沒有一個好的品德,那么一切都沒有了意義。相較于子女是否有所作為,他們則更在意于教會子女如何“做人”。一個人良好的道德品質觀念能為這個社會帶來更多的正能量、做出更大的貢獻,這種貢獻看似無形卻比有形更有力量。
作者:竇全能 單位:石河子大學
參考文獻
[1][6]孫其華.淺談我國哈薩克族道德教育的主要特征[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7):73-76.
[2]王坤.教育系統下少數民族文化的傳承及動力因子[J].貴州民族研究,2012,(1):84-87.
[3]范婷婷.多元文化背景下家庭教育與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問題[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9,(6):169-172.
[4]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1-2.
[5]朱遠來.新疆哈薩克族現代教育發展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68.
[7]王格.家庭教育功能及其發展趨勢[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1998,(2):21-24.
- 上一篇:大學物理基礎實驗課教學模式分析
- 下一篇:大學物理與實驗課程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建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