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秀家訓文化對青少年家庭教育影響
時間:2022-11-19 05:06:06
導語:優秀家訓文化對青少年家庭教育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家訓是中國古代父母教育子女的基本形式,通過研究《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傳統家訓典范,可以為當前青少年家庭教育的內容和方法提供重要參考。本文就優秀家訓文化對青少年家庭教育的影響進行分析闡述。
關鍵詞:傳統家訓文化;青少年;家庭教育
家訓是指歷代父母為子女教育所寫的戒律,如家庭戒律、家規、家書等。它是古人向后代傳播自我修養和自律原則的基本方式,也是中國古代父母教育子女的最基本形式。我們知道中國人非常重視家庭教育。他們不僅在中國傳統教育的長期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家庭教育經驗,而且形成了《顏氏家訓》《溫公家范》《朱子家訓》《弟子規》等經典家庭教育的“典范”。這些傳統的家庭教育文化,是古代家庭教育的結晶,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梳理它們,有助于我們厘清傳統家庭教育對當代家庭教育的有益影響,讓優秀傳統家訓文化在當代青少年家庭教育中閃爍智慧之光。
一、優秀家訓文化對青少年家庭教育內容的影響
1.強調修養身心,走好人生“第一步”
中國古代家庭教育受到傳統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的影響,尤其注重對子女的修身教育。所謂修身,即修養身心、學會做人、塑造良好的品格。在很多傳統家訓典籍中,都將修身放在重要位置,將其作為走好人生路的第一步,并從立志、讀書等方面對修身的內容進行具體闡述。立志乃修身之基,是獲得成功的關鍵。在中國傳統家訓中,關于立志的表述眾多。曾國藩認為人人都可立志、人人都要立志,“雖懦夫亦有立志”,并強調要從立志做起,效仿賢良,塑造自己的品格和氣質。王陽明在《示弟立志說》中,指出“君子之學,無時無處而不以立志為事”。如何實現自己所立之志向呢?讀書是一條“捷徑”。王陽明認為,通過讀書和學習來獲得自己的良知,并按照良知行事,就是圣人或君子,“蓋終身問學之功,只是立得志而已”。曾國藩也強調讀書,他說:“讀書:吾輩讀書,只有兩事,一者進德之事,講求乎誠正修齊之道,以圖無忝所生;二者修業之事,操習乎記誦詞章之術,以圖自衛其身。”讀書是實現自己仕途和志向的途徑,讀書要做到“博”與“專”。讀書不應該有功利性,讀書并非一定要求仕,讀書最重要的是可以從知識中不斷提高自我修養和品格。在《顏氏家訓》“勉學篇”就明確指出:“夫所以讀書學問,本欲開心明目,利于行耳。”《朱子家訓》也說:“讀書志在圣賢,非徒科第。”在當前青少年家庭教育中,也應該將青少年修身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以修身立基,為他們的成長成才打好基礎。
2.注重美德培養,健全人生品格
孝敬父母、敬愛兄長、明禮誠信、勇敢正義、勤儉持家,不僅是中國傳統家訓文化中的重要內容,在當代青少年素質培養中也有一席之地。首先是孝悌之義。《弟子規》開篇就提“入則孝”“出則悌”,并對孝悌作了詳細規定。而《曾國藩家書》中作為兄長的曾國藩在京為官,不能與父母諸弟相伴左右,卻在一封封家書中,時刻關注家人生活,表現出濃濃的親情,是以“孝悌”。在《致諸弟•勸述孝悌之道》一文中,曾國藩更是勸諸弟在“孝悌”二字上多下工夫,“盡一分,便是一分學,盡十分,便是十分學”。中國傳統家訓文化中的“孝悌”精神從家庭擴展到整個社會,從愛家人到愛整個社會,這是君子的品格,也是傳統家庭教育的重心。其次是誠實守信。在古代家庭教育中,一直強調誠信的重要性,并將其作為安身立命的基礎。如何做到誠信呢?《弟子規》在“信”篇作了詳細規定“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再就是勤勞節約,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品德。中國古人很早就認識到“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的重要性。中國的長城、都江堰、大運河都是中國人勤勞的見證。勤勞節約反映在家庭生活中,就是要“勤儉持家”,在家訓典籍中也有較多的敘述,司馬光在《訓儉示康》中強調“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驕奢習氣是絕對要不得的。
3.倡導仁愛情懷,培育博愛胸懷
中國古代家庭教育中也十分注重“仁愛”之心的培養,仁愛即仁者愛人,愛一切人,這是儒家追求的君子人格。在家庭教育中,也要培養這種博愛的胸懷,從對家庭的小愛延伸到對社會、對自然的大愛。我們要發揚《弟子規》中“泛愛眾”篇所表達的博愛精神:“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具有仁愛之心就是要“見貧苦親鄰,須加溫恤……施惠勿念,受恩莫忘”“人有喜慶,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心”,要做到時時關心他人,處處關心他人。在青少年家庭教育中,要培養他們的君子人格和博愛情懷,讓他們譜寫人生更加美好的篇章。除此之外,在眾多的優秀家訓典籍中,對待人接物禮儀、愛國情懷培養、恭敬謙卑態度養成等方面也都作了具體的論述。
二、優秀家訓文化對青少年家庭教育方法的影響
1.注重青少年的早期教育
在《顏氏家訓》中,顏之推非常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認為越早越好,并主張做好胎教,他指出:“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斜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孩子在母親肚子里的時候,塵垢未染,先入為主,對孩子進行正確胎教,可以使他們在生命締造之初就可以受到一定的教育,所以在懷胎三個月之后,就要注意所見、所行,要合乎禮儀。在孩子出生后,就開始“師保固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當他長成小孩“識人顏色,知人喜怒”時加以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在孩子早期的時候就要對孩子進行正確的家庭教育,使之成為具有高品質的人。
2.父母要做到言傳身教,身教重于言教
在人的一生中,家是最主要的活動場所,在家中我們每天與父母相處,父母的言行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家長的言傳身教對一個人的成長是非常重要的。孩子的家長在教育孩子時要首先做好示范和榜樣,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更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三、優秀家訓文化對青少年家庭教育影響的對策和建議
1.社會:政府積極鼓勵、媒體正面宣傳,多方面促進良好家風的形成
從社會角度而言,政府部門應該積極提倡市民對家庭典籍的學習,并與媒體一道為形成良好的家風,實現家庭發展、社會和諧做出貢獻。
第一,政府可以出資印制《顏氏家訓》《朱子家訓》《曾國藩家書》等優秀家訓典籍,讓市民們免費閱讀。政府有關部門通過開展百姓喜聞樂見的活動,潛移默化地影響人們的家庭教育觀。經典家訓典籍多為文言文的形式,對于文化水平不高的部分家長而言,閱讀能力較低,對文章內涵的把握比較困難,文化部門可以組織編排相關的話劇、家庭教育小品等,向家長介紹青少年發展各個階段的規律和特點,幫助家長樹立適合自身家庭所需的教育觀。
第二,隨著科技進步、社會發展,新型媒體越來越廣泛地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在筆者的調查中發現,學生幾乎都在使用微信、QQ等網絡工具。除了搭建傳統家訓文化網站平臺以及在電視、廣播上做一些關于家訓文化的節目外,還要充分利用這些新媒體的快速傳播功能,利用微信公眾號、微博話題討論等形式,宣傳和營造良好家風。
2.家庭:父母與子女同閱經典家訓,共同推動良好家風文化建設
良好的家風和家訓的傳承,不僅傳承的是一個準則、規矩、風尚,更是家風文化背后所承載的一個家族的歷史和文化,它似一壇味道濃厚的老酒,散發著沁人而又濃厚的清香。一個家庭的家風如何,主要體現在下一代的家庭教養上。而作為家庭教育的實施者和主導者——家長,更應該熟知和了解我國古代優秀的傳統家訓文化典籍,只有家長足夠重視傳統家訓文化,和孩子一起閱讀典籍、學習典籍、實踐典籍,并把典籍當中優秀的家訓文化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落實到位,做到知行合一,才能真正對孩子的成長起到有效的影響作用。
3.學校:大力開展“三進”活動,多渠道提高學生對家訓文化的認識
以筆者學校為例,為促進學生對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家訓文化的學習,提高學生對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認識,開展了優秀家訓文化“三進”活動,以期為更多院校加強傳統家訓文化教育提供更多的借鑒。
第一進是“進校園”。學校海源書院每年多次邀請國內知名傳統文化專家進學校做講座,不少內容涉及中國傳統家訓文化。校園各二級學院多次開展傳統家訓文化專題活動,如“家庭教育之一封家書”“經典家訓典籍誦讀”等,學生在閱讀經典、學習家訓文化的同時,通過書信的形式,與父母探討家庭教育的內涵與方式。
第二進是“進社團”。成立了多個傳統文化的學習社團悅讀社、國學社等,在這些社團中,不定期舉辦傳統家訓文化的社團活動,通過組織“家訪”“進敬老院”等,了解“孝”、實踐“孝”,做中華家訓文化的傳播者和實踐者。
第三進是“進課堂”。開設了多個與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例如中國傳統文化概觀、修身九講、經典誦讀等,在課程中都包含著對經典家訓典籍的相關學習,通過任務引導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們在學習中認識中國優秀家訓文化的魅力,讓經典不斷傳承。當前,我們要以家風建設為重要抓手,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家庭中落地生根,培養出有高尚品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余秉頤.家訓金言[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2]曾國藩.曾國藩家書[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6.
[3]顏之推.顏氏家訓[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6.
[4]朱熹.朱子家訓[M].武漢: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作者:王學強 胡楊 單位:聊城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水利消防安全培訓活動報告
- 下一篇:審計報告主要問題整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