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與現代家庭教育的完美結合
時間:2022-04-07 09:32:39
導語:傳統文化與現代家庭教育的完美結合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在現代家庭教育中如何利用傳統文化發揮出教育的優勢,使孩子在健康的教育環境下得到良好的成長與發展。傳統文化是中國幾千年歷史所遺留下來的瑰寶,也是前人的智慧結晶,自孔圣人時代開始,傳統文化中的教育元素就十分豐富,經過一代又一代的傳承與發揚,傳統文化中所積淀的教育成分對現代教育的影響可謂是十分深遠的。家庭教育作為現代教育的一部分,家長對孩子的行為、思想、品質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對此,現代的父母就有必要針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問題作出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傳統文化;現代家庭教育;教育結合;教育元素
傳統文化中有許多教育元素可在現代家庭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在我國的古典書籍中,有《弟子規》、《顏氏家訓》、《論語》等,都是優秀的教育類作品,可為當代父母的家庭教育提供道德范本,促進孩子形成在正確的價值觀。但在當代快節奏的社會生活狀態下,許多父母并不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或是對孩子的教育采取暴力措施,或是對孩子的教育實施放任政策,這都是不利于孩子成長的。正確的現代家庭教育應以傳統文化為楷模,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選取其中符合現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并加以有機的優化與融合,才能實際應用到家庭教育中,并在現代家庭教育中起到良好的行為品質影響作用。
一、現代家庭教育的要義解析
由于家長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會對家長個人的家庭教育觀產生一定的影響,故當代許多家長的教育理念會顯現出明顯的傳統化傾向,即對孩子的教育分為“溺愛”與“暴力”兩種,盡管大部分的家長都能在其中找到平衡點,但仍有家長在二者之間未能找到平衡區域,而造成家庭教育的失敗。家長首先要思考,家庭教育的要義是什么?不同的家長對這一問題的理解是具有明顯的差異性的,一些家長認為教會孩子生存的技能最為重要,而一些家長則認為教會孩子做人的道理最為重要,但家長自身是否為孩子樹立了正確的榜樣呢?這一點就需要從事實上進行評判。曾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家長在經商時遭到了失敗,于是就教育自己的孩子必須要努力讀書,要付出比他人更多的努力去讀書,而孩子長期處于學習壓力之下,成績不升反降,這位家長就對孩子采取了暴力手段,于是孩子反問:“你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憑什么要求我?”家長的態度自然是更加暴躁,但從這一故事中也可以看出,父母是孩子成長的榜樣,若父母對孩子提出了一些看似過分的要求,孩子的心中自然會受壓力的影響產生負面情緒,若這時父母依舊沒有做出正確的引導,那么家庭的教育一定時失敗的。因此,我們可以淺顯的分析出,現代家庭教育中最為重要的是教會孩子“思考”。每個家庭都會給孩子帶來“思考”的能力,但其是否能夠稱之為“思考”則有待評判。所謂“思考”能力,就是人在面對事物是要具備自己的觀點、自己的認知,并從其中發現一些自己的道理,孩子在啟蒙階段、成長階段所接觸的第一任教師就是父母,父母所帶來的影響是其他人所無法消除的,若父母本身就未能帶給孩子有關“思考”方面的教育,那么在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也一定是缺乏“思考”能力的。而傳統文化在現代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就在于能夠正確的啟發孩子的思考,這也是現代父母應該學習的必修課,“如何將傳統文化中的教育元素與現代家庭教育相融合”,這一命題也等同于“如何發掘傳統文化中的教育元素”。舉個例子,如《弟子規》的序言篇中有“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兩句,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但父母在用這兩句話教育孩子的時候,可以抓住其中的“孝悌”與“謹信”,孩子就會對此產生疑問,“什么是孝悌?什么是謹信?”,那么父母就應進一步作出解答,孩子在接受傳統文化教育的同時,也形成了正確的認知與思維意識,從接受父母的解答過程中也培養出了善于思考的習慣[1]。
二、傳統文化對現代家庭教育的作用與影響
(一)傳統文化具備教育價值。從表層意思上理解,傳統文化與現代家庭教育的聯系并不密切,但實質上傳統文化中具備諸多教育元素,那就是傳統哲學。傳統哲學為后人所留下的經典,是現代人取之不盡的,如《弟子規》就是現代家庭教育的珍貴寶藏,其中包含著對孩子的道德教育,能夠從潛移默化中對孩子的思維意識、人生觀等方面形成有益影響。盡管傳統的哲學總是習慣從天、地、人的角度出發宣揚“天人合一”等思想,但就哲學的理論而言,這種思想所衍生出的道德觀也是符合社會發展規律的,并且是具有一定的教育價值的[2]。(二)傳統文化具備深邃靈魂。傳統文化滋養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即使在當代社會中,傳統文化對人的影響仍然是存在的。中國所遵循的“儒家思想”就是傳統文化的經典內容,其中對人們靈魂的滋養已延續了上千年,也使得當代中國人仍將儒學奉為至寶,正是由于其中的靈魂之深邃、文化之綺麗,所帶給人們的精神享受。而在現代家庭教育中,父母也應合理的利用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思想價值,使傳統文化給孩子的靈魂滋養更多,那么孩子的鑒賞能力與分辨能力也就更強。王守仁先生曾經提出“勿近勿助”的教育理念,指的是父母不要給孩子太多的幫助,否則就會讓孩子喪失表達能力和自主能力,這也是傳統文化帶給家庭教育的要素之一[3]。(三)傳統文化具備認同作用。在現代社會生活中,缺乏精神認知是一個普遍的現象,人們容易被快節奏的生活方式所迷惑,造成“迷心逐物”的現狀,這種“現代病”在當今社會中并不少見,而在如此大環境的影響下,孩子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是否能夠剔除這些劣性教育元素,這就與父母所采取的教育方式具有直接的關系。父母在工作之余回到家中,對孩子的教育態度能否與社會生活相剝離,對孩子的社會劣性影響能否降為最低,則需要通過一些教育方法來補充家庭教育的內涵,那么傳統文化就在此充當了豐富內涵的作用,能夠幫助現代人形成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并以文化元素影響精神力量,從而使孩子接受更好的現代家庭教育,形成獨立、健全的人格。
三、傳統文化與現代家庭教育的結合策略與教育案例
(一)“孔融讓梨”培養孩子恭謹、謙讓的品質。隨著當代生活水平的提升,孩子的生活條件已經得到了基本的保障,但家長若不能給孩子以正向的教育,就容易發生“溺愛”的問題,使許多孩子在伙伴相處的過程中非常“蠻橫”,這就呈現出家庭教育的失敗來。在我國傳統文化中,關于“恭謹、謙讓”的實例數不勝數,其中最膾炙人口的就屬“孔融讓梨”的故事,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就可從小培養孩子要懂得禮貌,用孔融讓梨的故事教會孩子要懂得謙讓。孔融在七歲的時候,父親讓他和兄弟們一起挑梨吃,孔融從中拿了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為什么要拿最小的,孔融回答:“哥哥們比我大,應該吃大的。”父親又問:“你不是比弟弟們大嗎?為什么也要拿最小的呢?”孔融回答:“因為弟弟們比我小,我理應謙讓弟弟。”這一典故就代表著我國古人的“謙讓、恭謹”的思想,而父母在現代家庭教育中,就可在吃飯之前給孩子講述這個飯前故事,讓孩子在適當的場景中形成良好的代入感,并從眼下做起,循序漸進的養成恭謹、謙讓的品質,久而久之也就自然形成一種生活習慣[4]。(二)《弟子規》培養孩子孝順、勤奮的品質。當代的家庭教育中,許多爺爺奶奶都容易對孫子形成溺愛的心理,對父母的管教置之不理。曾有一典型的案例,某位十歲的孩子竟對母親動手,當父親要出手教育時,奶奶趕緊出來護著孫子,不讓父母管教。有許多年輕人感慨“當代的父母越來越難做了”,“隔代親”的家庭教育應是良性的,而不應是過分溺愛,否則就喪失了教育的本質作用。與此同時,父母更應注重培養孩子孝順的品質。《弟子規》中曾有“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從研究中發現,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學習《弟子規》時,往往就是讓孩子進行背誦,這種教育更像是一種“才藝展示”,孩子并不理會其中的含義,卻背的滾瓜爛熟,這無疑是喪失教育初衷的行為。這句話的意思是“父母呼喚自己的時候,應動作迅速;父母吩咐事情的時候,應及時去做;父母教誨的時候,應恭謹的聆聽;父母責怪的時候,要虛心接受”,在當代家庭教育中又可理解為“要聽父母的話”。孝順是中國人自古以來的優良品質,古語有“百善孝為先”,直至今日,也應將孝順作為最基本的道德品質。當代父母不妨借助此類傳統文化教育孩子,培養孩子孝順、勤奮的品質,在長輩呼喚的時候,孩子能夠自覺地、及時地回應,這也是中國人必須要具備的基本禮儀[5]。(三)《論語》培養孩子誠信、感恩的品質。誠信和感恩是當代社會中最為重要的兩個品質,也是現代家庭教育中最為關鍵的兩個教育元素。由于孩子的認知程度不夠且自制能力較弱,在誠信方面的認知往往更加依賴于父母的教育。但誠信和感恩并不是口頭教育就能夠幫助孩子形成的品質,而是要結合實際行動,讓孩子體會到誠信與感恩的難能可貴。如孩子在已經與其他人達成約定但是要爽約的時候,父母就可以用《論語》中的“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來教育孩子應當遵守承諾,或者是“人無信不立”等等,告訴孩子誠信對一個人是非常重要的,并列舉生活中的實事,讓孩子看到父母也是誠實守信的人,孩子的行為品質才會受到正向的影響。而感恩卻是現代家庭教育中常容易被忽略的一點,許多家庭并不注重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認為“父母為孩子做的一切都是應當的,孩子并不需要感恩”,久而久之,孩子也認為“父母的愛是理所應當”,慢慢的孩子就會形成“無條件享受周圍人的付出”這種錯誤的認知。缺乏感恩品質的孩子也必然缺乏周圍人的認可,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必須要對孩子的成長負責。教會孩子感恩,讓孩子學會如何去表達感恩,都是當代父母的必修課,比如孩子在接受他人的幫助或饋贈時,孩子要主動且及時的說“謝謝”。當然父母也要給孩子講“為什么要感恩”,其中就有古語中的“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父母不僅要讓孩子懂得感恩,更要培養孩子寬厚的胸懷,如《論語》中所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是傳統文化中的教育精髓[6]。
傳統文化的涵蓋內容非常廣,其中可應用于現代家庭教育的元素非常多,其中也需要家長對傳統文化具備基本的認知,才使傳統文化在家庭教育中得到正確的應用。而家長也要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形象,否則若行為與教育出現“展示鏈斷裂”,那么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將會無法估計。在現代家庭教育中,傳統文化無疑是最好的教育工具,不僅能夠對孩子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還能夠培養孩子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品格。
參考文獻
[1]呂蒙蒙.論文化家族對我國現代家庭教育的啟示[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5,29(06):11-14+67.
[2]趙杰紅.以德育人下的朱熹家庭教育思想啟示[J].蘭臺世界,2013(06):97-98.
[3]張威.家庭教育咨詢中求助者與助人者的行為特征和互動方式分析與思考——基于華仁社會工作發展中心的咨詢性社會工作[J].社會工作,2015(06):47-91+126-127.
[4]徐振勇.家庭教育對學生學習影響的調查報告[J].二十一世紀教育思想文獻,2007(01):4-9.
[5]陳友義.潮汕家訓的文化審視[J].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26(06):37-42+91-92.
[6]武江坤,劉永蘭.現代家庭道德教育:變與不變[J].未來與發展,2019,43(08):73-76.
作者:周麗帆 單位:甘肅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職業教育中心
- 上一篇:銜接互助式家庭教育沙龍策略分析
- 下一篇: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缺失與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