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教育碎片化問題及整合路徑
時間:2022-12-04 03:56:52
導語:繼續教育碎片化問題及整合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前我國繼續教育研究的碎片化現象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如存在研究主題碎片化、研究領域跟風化、研究力量分散化以及研究思維碎片化等表征。碎片化困境更加凸顯,如研究結果得不到社會重視、重大課題難以突破、研究質量不高等問題。針對此困境,繼續教育研究應發揮組織化研究的積極效能,整合研究主題、研究力量和研究思維,進行長期化研究。
【關鍵詞】繼續教育研究;研究碎片化;研究組織化
繼續教育研究旨在探討繼續教育運行的基本規律和整體特征,探討各種因素對繼續教育影響的作用機理以及繼續教育改革的綜合行動策略。援引組織管理思想整合并修正我國繼續教育研究的碎片化問題,應成為我國繼續教育理論發展的有益探索。
一、繼續教育研究中的碎片化表征
“碎片化”原義是指完整的東西破碎為零散的部分。該詞最早出現在20世紀80年代后現代主義的文獻中。[1]本文“碎片化”相對于整體性、組織化,取其“零碎、瑣碎、局部”之意。近年來,繼續教育研究的碎片化現象引起學者的關注。繼續教育研究碎片化現象應得到學者的認知和反思。繼續教育研究碎片化表征主要體現在研究主題碎片化、研究領域跟風化、研究力量個人化以及研究思維碎片化等方面。1過于強調細節研究,而忽視整體研究。一些研究者的研究主題只見樹木,未見森林。在宏觀和微觀之間,在片段與整體之間,一些學者將繼續教育整體人為肢解為諸多細小的碎片,過于專注于研究主題的碎片化。一些學者只關注某一具體的繼續教育問題,對問題的探討停留在流水賬似的記錄水平上,對解決方案的構建停留在列舉的層次上,既不站在國家教育改革的總趨勢上分析問題,也不將問題產生的根源與社會各方面的發展相聯系。一些學者沉溺于具體事例的描述,描述一位教師或學校的經歷、經驗或實踐做法,洋洋灑灑數萬字,讀起來文學味十足,卻不能從具體到一般、從特殊到規律地進行提煉、歸納和升華。2跟風現象嚴重,而難以固定研究領域。一些研究者只見熱點,未見持久性。在長期的研究生涯中,一些學者沒有自己相對固定的研究領域,“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經常轉換研究領域、研究方向和研究重點。這些學者“時髦”意識較強,較敏銳地發現研究熱點,并迅速轉化為自己的研究課題,較短的時間內寫出一篇材料“新”、觀點“新”的論文來,也較容易被“追求創新”的一些期刊所采稿。然而,冷靜之后再看這篇論文,其觀點并不科學,其主張難以落腳實踐。這種跟風現象、蹭熱點現象的研究將導致學者產生功利浸染的浮躁風氣,也難以構念嚴重影響著高校學者的研究風格,一些學者個性孤傲、冷僻,希望通過自己的獨立奮戰而實現研究的重大進展和突破。一些學者不屑與他人分工合作,你搞你的,我搞我的,不屑于與他人的交流和切磋,過于追求理論的獨創權。一些學者和一些實踐者相互隔離,學者不參與實踐工作,實踐者不參與研究工作,缺乏合作研究意識,致使理論與實踐嚴重脫節。一些研究者只見碎片思維,未見系統思維。一些學者專注于零碎的、片段的思維模式而不能將具體的、個別的、孤立的材料和結論整合起來,以展現繼續教育整體的形態、樣態和面貌。一些研究者羅列具體做法,卻難以將經驗上升到理論層面。一些研究者推理、分析看似到位,然而問題并不真實存在。一些研究者羅列許多統計數字,卻難以用人文科學觀點去解釋數據背后的動機和問題。盡管論文和專著數量逐年增加,而系統化、整體化、綜合化的論文和著作卻越來越少。
二、繼續教育研究碎片化現象的危害
1消解了整體性的研究成果,碎片化的研究成果難以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尊重。近年來,我國繼續教育研究成果總量不少,無論是學術論文,或是專著,然而,有社會較大影響和反響的成果并不多。研究成果未能得到政府和管理部門的重視和采納,其中一個基本的緣由在于研究成果的碎片化。一些事關頂層設計、現實重大問題、理論重大課題等未能得到繼續教育學者的重視,未能有效集體攻關,未能形成有重大參考價值的咨詢報告,未能得到社會大眾的普遍認可,未能提交到政府和管理部門的案頭上。如,“成人教育”與“繼續教育”“名”與“實”問題;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法規制定問題;成人高等教育、現代網絡教育和高等教育自學考試融合的頂層設計問題;成人高等教育質量標準和保障問題;遠程教育試點總結和普及問題;等。2阻止了研究力量的整體效能,碎片化的研究。資源難以承擔重大課題的研究任務強有力的科研團隊的缺失、個人碎片化力量的結果往往是個人無法獨立承擔重大課題的研究工作。學者個體的狹隘意識、研究使命感的缺失直接導致有正義、有擔當的學者數量嚴重不足。缺乏學者之間的學術溝通和交流,往往使研究難以產生系統性強的研究成果。學者和實踐者相互隔離的研究活動,無法發揮理論的“生產力”價值。科研團隊難以組建和運行的后果,將導致學科帶頭人的缺失,導致理論大師的缺失。現實中,課題申報時“同舟共濟”、分配任務時“同床異夢”、研究合作時“同室操戈”的不良現象在一些組織內已不是個別現象。[2]有限的研究資金也因碎片化分配難以產生效能。3阻礙了繼續教育的整體認知,碎片化的研究。方法將導致研究質量低下整體研究將使我們認識事物的整體性、綜合性和復雜性,產生的系統主張有助于實踐問題的真正解決。而碎片化的思維方式可以使學者看到了知識碎片,然而,卻無法將知識碎片連貫起來。圣吉說過,“將整體分裂為部分的方式,盡管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事物的復雜性,但卻使理解整體成為非常不容易的事情。”[3]眾多不連貫的、相互沖突和混淆的觀點不會自主形成和建構系統化的理論體系。碎片化的認知如同“盲人摸象”、“管中窺豹”,忽視了事物內部和外部之間的相關性、相連性和相互性,無法把握事物的整體,無法形成整體的科學認知。
三、繼續教育研究組織化的整合路徑
組織化是繼續教育研究碎片化問題解決的基本策略,是克服繼續教育研究碎片化現象的基本方略。組織化的研究主題、研究力量和研究思維有助于造就有重大價值、重大意義和高質量的研究成果。1繼續教育研究組織化的內涵。繼續教育研究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科學研究活動,需要以組織化的形式運行。繼續教育研究組織化是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經歷著組織使命分析、組織體制設計、組織活動設計、組織運行管理和組織活動評價等階段。行政權力介入的科研組織化是科研合作的初級形態,學術感召力影響下形成的科研組織化是科研合作的理想形態。因共同愿景和共同價值取向而自主、自發形成的科研組織和科研共同體,能夠認清繼續教育研究的定位和使命,能夠自我約束,其成員行動一致。繼續教育研究應調動一切研究者的積極性,發揮團隊攻關的作用,圍繞現實需要的重大問題開展系統性、整體性研究,以促進理論和實踐發展。研究課題主要來源應是理論發展和實踐發展過程中迫切需要立刻解決的現實問題,問題應具有戰略性、前瞻性、重要性和必要性。學者的研究不能將跟風式研究作為自己的研究風格,應在某一領域堅持長期研究,以取得系統化的研究成果。研究力量應團隊化、組織化和集體化,在組織的指導下進行分工和合作。學者的研究思維方式不能碎片化、簡單化,而應堅持系統論思想,堅持人文方法和自然方法相結合,堅持定性定量相結合。2學者應增強集體研究意識,大力加強政策咨詢和政策決策研究。充分合作,發揮集體力量和優勢,聚合研究人力資源,有助于取得重大的、突破性的研究成果。部分研究者個人利益和名分思想過于突出,不愿意和團隊合作,不愿意做分子,這是一個錯誤的想法。任何一個大的項目、大的課題,個人的力量無法承擔。團隊合作,才能在較短的時間內克服各種研究困難,及時地提交研究報告,才能發揮理論指導實踐的時效價值。繼續教育理論和學科發展,是學者們學術思想相互交流、碰撞、融合和不斷創新的過程。科研團隊的形成不能只依靠行政力量搞“拉郎配”,而應更多地依靠學術自身力量來吸引研究人員自發形成科研團隊。這種自發組織的科研團隊能夠激發成員科研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團隊管理者和學科領導者應發揮組織協調、統籌規劃、精神引領等作用,調動成員研究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課題合作應建立完善的合作機制、獎勵機制、約束機制和懲罰機制,以個人績效和團隊績效相結合的制度和規則妥善處理合作中的各種利益沖突和矛盾。繼續教育研究要在核心理論方面發出自己的聲音,用學術觀點影響政府決策和社會生活,“有為才能有位”,有能力的科研團隊應發揮這方面的引導和帶頭作用。中國成人教育協會應充分發揮其學術委員會和其二級分會的學術指導作用。中國成人教育協會學術委員會可以定期征集和公布當前繼續教育研究的重點領域和課題,引導廣大會員單位群策群力、集體攻關。中國成人教育協會下屬的成人高等教育理論研究會、科研機構工作委員會、社區教育專業委員會等二級分會應結合自身的實踐領域確定特色化的研究課題,組織志同道合的學者既合作又分工,爭取在較短的時間內取得研究成果的重大突破。各級教育科研管理部門應做好行政管理和科研規劃,提供必要的研究經費,并加強研究指導工作,發揮應有的引導作用。3學者應增強和實踐者合作的研究意識,大力加強應用型研究。以理論研究為主的學者和以實踐推廣為主的實踐者應是應用型研究的兩翼,缺少任何一翼都將無法勝任應用型研究的重任。學者和實踐者的溝通和交流,可以減少理論研究和實踐發展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現象,并實現實踐導向的繼續教育研究的良性發展。雙方的溝通有助于學者挖掘有意義的現實課題,有助于實踐者提高實踐質量。雙方的交流有助于學者優化研究過程,有助于學者提出針對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進程中,繼續教育研究擔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人民群眾的學習需求和繼續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間的矛盾,是繼續教育學者研究的基本課題來源。繼續教育頂層設計、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新型農民和農民工培訓、企業員工培訓、社區教育和老年教育、學習共同體、國際交流等問題,在社會轉型和教育變革的新常態下都面臨著一些重大而亟待解決的問題。這些新問題為繼續教育學者提供了豐富的、鮮活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材料。研究者應解析、梳理成人群體結構之縱橫,了解、熟稔不同的成人群體及其特質,并關注他們的演進與變化。[4]研究成果應及時轉化為“生產力”。創新的研究成果經過結題后并不能束之高閣,而應加大宣傳推廣力度,第一時間應用于繼續教育實踐,進行試驗、推廣、驗證,及時轉化為促進繼續教育發展的生產力、創造力和競爭力。研究者應利用會議、期刊、報紙、網絡等形式主動推介自己的研究成果,提高社會大眾對研究成果的認知度。研究者應和實踐者一道建立各類試驗區、試驗點、推廣基地,在實踐中檢驗、修繕和完善研究成果。4研究方法應堅持系統思維模式,避免片段思維模式。當前繼續教育研究應堅持系統、全面和辨證的思維方式,兼顧人文精神和自然精神,兼顧學科立場和跨學科意識,并統籌利用綜合的研究方法。系統、全面和辨證的思維方式有助于克服孤立、片面、極端的研究現象。對于同一個問題,不同哲學立場、不同學科背景、不同利益角度的學者的所見、所聞、所想、所思,是不一樣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因此,本著求真求理的態度,研究者應跳出孤立的思維陷阱,站在系統科學的立場分析和研究問題;應跳出片面的思維陷阱,站在學科綜合的背景分析和研究問題;應跳出極端的思維陷阱,站在公正的利益角度分析和研究問題。心中無私心、無雜念、無偏見,學問才能做真做實。系統、全面和辨證的思維方式可以使學者以整體的觀點看待和認識繼續教育現象,以聯系的觀點分析和探究繼續教育問題,以綜合的觀點構建和策劃繼續教育實踐提升策略。繼續教育研究過程應兼顧繼續教育學科研究立場和跨學科研究意識。對繼續教育的研究不僅應研究成人學員的學習需求、動機和學習機制,而且應研究社會政治、經濟和企業發展對學習的影響機理,將繼續教育和學習的普遍性規律提煉出來。因此,一方面應站在繼續教育學的立場上用繼續教育的理論體系和框架來解釋和歸納繼續教育現象和問題,不能機械地套用普通教育學的理論和方法,另一方面應站在跨學科的研究視野對繼續教育現象和問題進行管理學、社會學和生理學的綜合分析,以提出具有現實可操作性的行動建議。孤立地應用繼續教育理論和方法難以化解繼續教育面臨的各種外部困難和障礙,機械地套用其他學科的理論和方法難以弄清繼續教育現象和問題的本來面目。繼續教育研究過程應統籌利用綜合的研究方法。具體的研究方法多元、多樣、多層次,經驗的方法、邏輯的方法、實證的方法,定性的方法、定量的方法、定性定量方法,歷史的方法、敘事的方法、案例的方法、實驗的方法、統計的方法,都各有長處和優勢,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因此,統籌利用綜合的研究方法是當前研究方法走向的基本態勢。學者應提高研究方法論修養,學會使用各種研究方法,在繼續教育研究中恰當運用適當、適切的研究方法。5學者應堅持固化研究主題,致力于長期的系統化研究。一個學者的研究主題應在若干年內,甚至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保持固定或相對固定。這樣,學者才能有精力、比較系統、比較深入地研究某一主題,也才有可能在該主題研究上取得較系統、較完整、較深刻的研究結論和研究成果。一些學者之所以能夠在科研道路上取得一定的研究成就,與其固守某一研究主題息息相關。如,葉忠海教授長期致力于成人教育、社區教育、學習型城市等問題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影響政府決策的研究成果。高志敏教授長期致力于成人教育基本概念、學科發展和學習型社會的研究,取得了《成人教育學科體系論》等一些有重大理論創新價值的研究成果。樂傳永教授長年致力于成人高等教育改革、特別是“學歷+技能”人才培養體系的研究,取得了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大實踐突破成果。何愛霞教授常年致力于成人教育學科建設、成人高等教育機構轉型等問題的研究,對成人教育學科體系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曾青云教授常年致力于成人高等教育改革、成人教育文化建設等問題的研究,對于弘揚中國傳統成人教育文化具有一定的社會影響力。桑寧霞教授常年致力于成人教育價值、成人教育學等問題的研究,對消除公眾對繼續教育的種種誤解具有一定的宣傳作用。學問貴在堅持。一些學者見風使舵,研究領域經常變化和改變而難以固定于特定的研究領域,這樣的研究方式很難在特定領域取得系統化、連續化的研究成果。做學問要耐得住寂寞,“板凳要坐十年冷”,而毫無怨言。既然選擇了繼續教育研究事業,學者就應不羨慕熱門學科研究的繁華景象。“云開霧散終有時,守得清心待月明”。長期的堅守,長期的探索,自然會守得“寶劍鋒、梅花香”。
【參考文獻】
[1][英]丹尼斯•麥奎爾.受眾分析[M].劉燕南,李穎,楊振榮,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62—163.
[2]許治,楊芳芳,陳月娉.重大科研項目合作困境:基于有組織無序視角的解釋[J].科學學研究,2016(10):1516—1529.
[3][美]彼得•圣吉.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M].郭進隆,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4:25—30.
[4]高志敏,賈凡.成人教育研究新理念與新方法探索[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1):73—78.
作者:謝清理 單位:玉林師范學院
- 上一篇:護理繼續教育項目實踐與效果
- 下一篇:環境藝術室內設計教學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