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續教育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
時間:2022-02-05 03:17:50
導語:繼續教育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既是中國教育現代化建設的需要,也是服務全民終身學習、建設學習型社會的需要。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社會服務工作中存在社會服務供給不足、服務質量不高的問題。對繼續教育的定位存在偏差、管理機制缺乏活力、社會服務的方法途徑有限是制約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要提升繼續教育社會服務能力,高職院校需要通過科學合理的定位,明確社會服務的方向;通過完善機制建設,保障社會服務的功效;通過優化課程教學,拓展社會服務途徑。
關鍵詞: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社會服務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演進,全球人力和智力資源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和大調整時期,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勢不可當。社會現代化呼喚教育現代化。中共中央、國務院2019年2月出臺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總體實現教育現代化,邁入教育強國行列,推動我國成為學國、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強國”的目標,把建成服務全民的終身學習體系作為面向教育現代化的十大戰略任務之一,明確提出要強化職業學校和高等學校的繼續教育社會培訓服務功能,開展多類型多形式的職工繼續教育。2019年12月,國務院印發的《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提出:“沒有職業教育現代化就沒有教育現代化,強調落實職業院校實施學歷教育與培訓并舉的法定職責,按照育訓結合、長短結合、內外結合的要求,面向在校學生和全體社會成員開展職業培訓?!?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職業技能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1)》(國辦發〔2019〕24號)提出的目標任務是“2019—2021年持續開展職業能力提升行動,提高培訓針對性實效性,全面提升勞動者職業技能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強調對職工等重點群體開展有針對性的職業技能培訓,同時支持職業院校開展補貼性培訓,擴大面向職工、就業重點群體和貧困勞動力的培訓規模。相關政策文件都高度重視高職院校的繼續教育社會服務工作,不僅從教育現代化的高度將高職院校的繼續教育納入服務全民的終身學習體系,還為高職院校的繼續教育指出了服務社會的實施路徑。因此,研究分析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社會服務工作的現狀,探尋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路徑,對實現職業教育的現代化乃至教育的現代化都很有意義。
1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社會服務工作存在的問題
繼續教育是面向學校教育之后所有社會成員的教育活動,特別是成人教育活動,是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繼續教育的興起和發展不僅符合終身學習理念和構建學習型社會的需求,也是適應當前社會經濟轉型升級的需要。當前,數字化、智能化、網絡化等技術的快速發展對就業產生重大影響,我國三大產業就業人口比重發生明顯變化,第一、二產業的就業人口比重逐漸下降,而第三產業的就業人口比重逐漸上升。根據麥肯錫的預測,中國到2030年預計約有1億人需重新就業,需要通過繼續教育掌握新的就業技能。[1]目前,繼續教育已成為高職院校實現社會服務功能的重要途徑。高職院校通過繼續教育的形式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促進了社會的發展,但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社會服務工作起步晚、發展慢,也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2]1)社會服務供給不足。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目前主要包括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兩大類,學歷教育相對于本科院校缺乏競爭優勢,但在非學歷教育方面可以大有作為,如技能培訓、考證培訓、大學生創業培訓、政府培訓、企業員工培訓、失業人員培訓、大學生再就業培訓和師資培訓等?,F實中,多數高職院校并沒有對繼續教育工作給予足夠的重視,這主要體現在繼續教育學院的建制和人員資金安排上。從事繼續教育的專職教師很少,專職管理人員一般也只有幾個。管理人員多是學院的教師,而培訓項目的設計開發需要了解社會需求,符合市場運行規律,這對長期在校園里工作的教師而言是個不小的挑戰。與全日制學校教育不同,繼續教育具有學員身份社會化、學習時間業余化、學員來源分散化的特點。在管理頭緒繁多的項目時,管理人員需要協調校內外不同的資源以滿足不同領域學員的不同需求,常常也會有些力不從心。從事繼續教育的培訓老師多從學校二級學院和社會聘請,一般都需要在完成自身本職工作的前提下才能參與培訓工作,很難全身心投入繼續教育工作。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高職院校繼續教育能提供的社會服務還比較有限。2)社會服務質量不高。隨著技術、工藝的不斷推陳出新,企業對員工的知識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傳統的師帶徒形式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企業發展的需要,對員工進行繼續教育和技能培訓成為企業發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為避免被社會淘汰,企業員工也需要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技能。目前,雖然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持續開展,校企合作深入推進,但不能否認的是高職院校對企業的新技術、新設備的了解相對滯后,對企業、社會的培訓需求把握不當等情況仍然存在。在項目實施過程中,質量標準不明確、質量控制不嚴格、質量評估不規范等現象也不同程度地存在。這些因素導致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社會服務質量不高,降低了社會、企業對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社會服務能力的認可度。
2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社會服務能力提升的制約因素
隨著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層次愈來愈高,傳統的學歷教育很難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個人素養全面提升的需求。[3]盡管目前非學歷教育培訓辦學的主體日趨多元化,但高職院校在教育資源和辦學經驗方面有著天然優勢,因此,高職院校必須克服一些制約因素的影響,為社會提供更多符合大眾需求的高質量的繼續教育培訓服務,助力學習型社會建設。1)對繼續教育的定位存在偏差。高職院校對繼續教育的定位存在偏差,主要有兩種表現:一是一些高職院校將繼續教育視作學歷教育的補充,主要為校內部分學生及社會相關人員提供學歷教育服務。這種偏重學歷的繼續教育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管理,多沿用全日制教育的模式,沒有將繼續教育的社會服務功能充分彰顯。二是一些高職院校因教學資金不足,將繼續教育當成創收的途徑。在創收思維的影響下,繼續教育的生源數量被過度關注,質量管理或多或少被忽視。受社會“唯學歷”觀的影響,相當一部分學習者參加繼續教育是出于對學歷的追求而非對技能的追求,繼續教育因而一定程度上演變為花錢買文憑,這對高職繼續教育的持續開展產生了負面效應,制約了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社會服務功能的發揮。[4]2)管理機制缺乏活力。目前,大多高職院校通過繼續教育學院來開展繼續教育社會服務,但繼續教育學院主要負責培訓項目的開發和管理工作,不是獨立教學單位,需要依靠二級學院的師資來完成教學培訓任務,而二級學院教師都承擔著學校規定的必須完成的工作量,能投入繼續教育工作的時間和精力有限。這種管理機制使得繼續教育學院服務工作的開展往往會受制于師資力量的供給。此外,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的管理體制相對保守,對內缺乏有效的績效考核機制和管理評價機制,不能有效調動工作人員的積極性和質量意識,對外不能根據市場規律和社會要求及時調整服務項目,許多服務項目與市場脫節,不能滿足區域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這些因素都影響了高職院校繼續教育服務社會的效能。3)社會服務的方法途徑有限。多數高職院校的繼續教育仍采用學歷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以線下課堂授課為主,雖增加了網絡教學等服務途徑,但與時時可以學、處處能夠學、人人皆可學的終身學習要求仍有較大距離。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開發、適合大多數人的繼續教育教學平臺的開發應用還很不足,教學服務與社會大眾喜歡使用的微信、QQ、淘寶、抖音等網絡社交、工作、學習、娛樂平臺的融合不夠,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繼續教育社會服務職能的發揮。此外,高職院校繼續教育教學團隊主要由各二級院(系)的教師組成,雖然高職院校一直致力于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但相當一部分教師沒有足夠的時間參與企業技術攻關和技術培訓,能給企業提供的技術服務有限。
3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社會服務能力的提升策略
國家教育現代化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全面提高國民終身學習的能力,大幅提升國民綜合素質和技能,全面建成學習型社會,確保中國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因此,提升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社會服務能力的關鍵就是以終身學習為目標,以育人和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為主線,開放、靈活、多元辦學,建立正規、非正規、無定式學習相融合的教育服務體系。為實現這一目標,高職院校需要找準定位,做好頂層設計,優化服務的內容方式,拓寬服務的范圍,拓展服務的途徑。1)科學合理定位,明確社會服務方向。高職院校的繼續教育應找準辦學定位,以服務受教育者、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服務社會為目標,在搞好學歷教育的同時,發揮自身的技術應用特長,搞好非學歷教育培訓。一方面,依托自身的辦學資源和學科專業特色,以職業需求為導向、專業素質提升為重點,將學歷教育與職業資格證書培訓相結合,大力培養技能應用型人才。[5]另一方面,按照市場需求,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培訓教育,在服務區域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同時,進一步拓展對外交流合作的渠道,擴大社會服務的范圍。2)完善機制建設,保障社會服務功效。管理機制的建設和完善是繼續教育能力提升的保障。首先學校層面要對繼續教育給予足夠的重視。不僅要給繼續教育學院配備充足的資金和人手,還要在學校整體制度架構下,在不違反相關規定的前提下,在管理上給予繼續教育學院一定程度的自主空間,以充分發揮繼續教育學院的潛能。[6]其次,繼續教育學院不僅要制定符合繼續教育特點和社會要求的高質量管理體系,還要建立與責權相匹配的獎懲制度,努力為社會、企業、學員提供質量上乘的教育服務,同時又讓學校和工作人員都能滿意,從而保障社會服務的功效,促進繼續教育的良性發展。3)優化課程教學,拓展服務途徑。①優化課程內容。課程內容設計針對性強不強是影響社會服務能力能否提升的關鍵要素。優化課程設計的關鍵是化整為零,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將課程內容分解為若干個項目或模塊,每個項目和模塊的教學時間要短,盡量控制在5分鐘以內,以滿足當代繼續教育碎片化學習的需要。②優化教學手段。當前,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使人們的工作、生活、學習模式都發生了深刻變化,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也日益彰顯。2020年肺炎疫情使得現場教學的方法和手段無法正常開展,在“停學不停培”的理念下,創新教學手段和方法顯得尤為迫切。繼續教育的對象多是在職人員,往往要在完成工作的前提之下才能投入學習,有限的時間、精力會使他們難免顧此失彼。結合線上和線下教學模式優勢的混合式教學更能滿足在職人員的繼續教育需求。因此,高職院校應將互聯網技術與繼續教育教學深度融合,加快建設網絡教育平臺、開發網絡教學資源,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培訓服務體系。③開展校企合作。如今,一些企業為了自身的可持續發展,會在內部開設培訓部門,為本企業員工提供繼續教育服務。在這種情形下,高職院??梢愿淖兩鐣盏睦砟詈头绞剑扇⌒F蠛献鞯男问?,根據企業的需求,提供個性化的課程設計、師資配套等服務。在教育培訓合作之外,可以進一步開發技術合作的項目。④開展國際化服務。“一帶一路”倡議發出以來,我國高職院校已與許多沿線國家和地區的辦學機構、行業企業開展了合作,取得了一些成效。相關合作給高職院校繼續教育服務走出國門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高職院校要抓住有利時機,克服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提升自身的服務水平,延伸服務的半徑。
4結語
提升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的社會服務能力是主動適應國家教育現代化建設目標的需要,是增強高職院校繼續教育服務社會職能的必然選擇。以市場為導向,與時俱進,不斷完善體制機制、內容、方法等,不斷改革創新,努力滿足個人終身學習的需求,高職院校繼續教育才能辦出特色,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李文瓊.新形勢下高職院校非學歷繼續教育的定位與發展[J].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學報,2020(3):115-118.
[2]郭萬春.信息時代提升高職高專院校繼續教育服務社會能力的路徑選擇[J].福建茶葉,2020(4):262-263.
[3]王晶.“一帶一路”視域下高職院校繼續教育國際化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9(7):81-83.
[4]黃寧生.高等學校繼續教育服務社會功能論析[J].繼續教育研究,2011(4):6-7.
[5]彭金海,上官小娉.供給側改革背景下的高職繼續教育創新發展模式研究[J].產業創新研究,2020,45(16):173-174.
[6]廖遠兵.高職繼續教育發展若干問題分析[J].廣州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9(3):43-48.
作者:熊曉霞 單位:江蘇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繼續教育工作問題及對策
- 下一篇:民族文化內涵“藝術”處理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