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微生物學教學模式改革研究
時間:2022-03-05 08:54:16
導語:臨床微生物學教學模式改革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實驗診斷學”中的“感染性疾病的實驗室診斷及常見病原體的醫院感染控制”課程,是大多數醫學生了解臨床微生物的起點,也是醫學生們進行相關基礎知識學習的平臺。既往,該課程由教師在教室中通過電子課件進行灌輸式講授,學生因缺乏現實、直觀的認識,學習積極性不高。為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最大程度激發學習興趣,教學組對授課形式進行新的嘗試與探索。通過增加小組互動討論,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團隊協作、語言表達的能力,使得學習成果多元化;以及進行實物教學,呈現樂寓于學、身臨其境的學習新面貌。
近年來,隨著臨床微生物抗菌藥物耐藥率增長、多重耐藥菌發生率升高、新發病原體不斷出現及醫院內感染暴發等問題日趨嚴重,臨床微生物實驗診斷的重要性日趨上升[1-2]。“實驗診斷學”課程中的“感染性疾病的實驗室診斷及常見病原體的醫院感染控制”課程,是大多數醫學生了解臨床微生物的起點,也是醫學生們進行相關基礎知識學習的平臺。2015年以前,該課程的授課主要由具有豐富實驗室經驗的老師,在教室中通過PPT進行講授。但這種方法缺乏師生之間的互動,不能充分發掘學生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另外,學生對真實的實驗室工作缺乏現實、直觀的認識。為此,教學組通過對授課形式進行新的嘗試與探索,提高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主要的改革方向包括增加小組互動討論,以及進行實物教學。
1教學材料準備
1.1教師多科協作。微生物感染防控需要臨床多科室協作,特別是感染內科、院感辦,需要臨床微生物室工作人員與其聯手進行院內感染病原體鑒定、藥物敏感性檢測、分子生物學分型、傳播途徑確認及相關人員感染防護控制。醫院已有成熟的院內感染備案、上報體系及特殊病原體(如高致病性病原體)上報系統。因此,為加強學生對于感染性疾病的整體認識,需要多學科協作介紹具體情況,課前老師及學生代表針對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控制課程進行交流,搜集各方建議,最終本著貼近臨床及調動學生的興趣點及積極性的原則決定并開展針對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控制的小組互動討論模式,便于學生有一個完整的認識,為今后臨床學習及醫療工作打下基礎。1.2典型/特殊病原體準備。為使學生對病原體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需要課前準備典型的病原體,包括球菌、腸桿菌科細菌、非發酵菌、分枝桿菌、厭氧菌和真菌等菌株(圖1),以及革蘭、弱抗酸、六胺銀、墨汁等染液以制備各種染色涂片用于顯微鏡下觀察;并且,需要專業技術人員講解儀器原理以及進行操作演示。
2教學模式應用
2.1針對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控制的小組互動討論模式。病原體,尤其是多重耐藥病原菌的醫院感染控制,是目前所有國內醫院所共同面臨的重大問題與挑戰[3]。同時,該問題需要臨床醫生、院內感染防控部門與臨床實驗室的共同參與。圍繞這一話題展開較為深入的討論,以期增進醫學生臨床病例分析、感染防控、抗菌藥物合理使用等方面的認識,同時使學生對臨床實驗室的工作有更為全面的了解。為此,教學組對原有授課內容進行如下改進:1)學生通過自由組合分為3~5個興趣小組。2)為每個小組選派1位導師,指導學生選定1個院內感染相關的話題。擬可選題目包括:某種醫院常見多重耐藥細菌(如:多重耐藥鮑曼不動桿菌、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最新研究進展,手衛生與院內感控的聯系,抗菌藥物合理使用與多重耐藥菌控制等。3)學生利用1個月時間開展調研工作,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形式包括:文獻回顧、醫院現狀調查、問卷調查等。4)調研完成后,用1課時時間,各小組對研究成果進行匯報總結。主要采用PPT發言的形式。2.2針對臨床微生物基礎知識的實物教學模式。臨床微生物的實驗室診斷重經驗、重操作、重解讀。以往課堂授課的形式,往往過于簡單化、書本化、模式化,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為增強醫學生的實際認識,課程根據授課內容、學生數量等調配課時與分組,增設實物和現場教學。
3教學效果與成果
小組互動討論模式中,每組推選1名學生代表進行計時8min演講,具體介紹各組選題調研結果,由感染內科、院感辦和臨床微生物實驗室導師小組共同評價學生匯報成果。匯報課堂上,全場爆發10次掌聲,學生們從病原體、傳染源及傳播途徑、院內感染防控等視角完整闡述了醫院內感染的全過程。匯報結束后由各科室老師分別點評,并補充校正一些不夠準確的概念,如社區獲得性感染和醫院獲得性感染如何區分等。此外,微生物研究人員還補充了耐藥相關機制,便于學生理解耐藥性產生的原因,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小組互動討論模式使每名學生參與其中,掌握領域內的某個方面的內容,再通過聽另外3個小組介紹的其他方面內容(表1),以及匯報后導師的補充,把知識體系拼湊起來。告別了以往灌輸式學習的機械、刻板、低效,用人人參與的方式融會貫通,使得知識的記憶更加深刻。課上學生擺脫了手機、筆記本電腦,全身心投入課堂,認真聽課率達100%。課后,全班合力將內容撰寫成文,發表中文核心期刊綜述一篇,題為“多藥耐藥鮑氏不動桿菌醫院感染最新研究進展”[4]。實物教學模式中,學生在導師的帶領下,模擬臨床標本進入實驗室后操作全過程進行演示。從最開始的標本接收、接種,隨后孵育培養,以及后續的鑒定、體外藥物敏感性檢測。首先最有價值的收獲是學生形成了生物安全防護的意識。進入實驗室穿防護服、戴口罩、手套,這些最基本的防護體現在樣本處理全程。學生在現實實驗室的氛圍中,感受到生物防護是一切研究開始的前提。此外,通過實際觀看固體培養基上菌落(圖2)以及顯微鏡下微生物的微觀形態,學生對微生物的體外培養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并且,在了解新技術原理并實際應用后,學生對微生物檢驗與臨床的相輔相成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相較于既往傳統課堂模式,改良教學模式的教學效果顯著(表2)。學生的學習方式優化,從被動、獨立的學習方式轉換為自主探索、合作的學習,知識點記憶更為深刻、持久。此外,增加的自主成果匯報的考核方式,綜合考評了學生的團隊協作、自主學習、語言表達的能力,學習成果多元化。
4結語
通過教學方式改革,變更了既往灌輸式學習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小組互動討論模式和實物教學模式,呈現了樂寓于學、身臨其境的學習新面貌。當然,現有的新教學模式尚有可提升的空間,如小組互動討論模式中,在學生自主成果匯報之后,若能增加1個課時進行主題拓展(如通過小組間辯論的形式),可增強各個環節間知識的連貫性。此外,實物教學模式對教師現場實踐能力和豐富的實物素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現實條件無法滿足,實驗室人員可致力于開發“醫學檢驗虛擬仿真實訓系統”,為更多的醫學生提供學習平臺。
作者:黃晶晶 孫宏莉 范洪偉 謝秀麗 張占杰 徐英春
- 上一篇:初中學生管理基礎分析
- 下一篇:中職數控專業課堂教學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