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思索

時間:2022-04-07 10:44:46

導語: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思索

摘要:“人本主義”是素質教育改革持續推進的重要教學理念,對于當前高校開展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工作具有積極意義。本文細致分析了“人本主義”對于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的意義,重點闡述了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存在著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科學有效的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策略,為全面有效提升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水平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人本主義”;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

“人本主義”理念為高校公共體育改革提供科學的指導方向,便于積極構建融洽的師生關系,以學生為課堂教學的中心,設計生動形象的教學環節,不斷優化課程教學內容,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能,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

1“人本主義”對于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的意義

1.1“人本主義”的基本情況。“人本主義”主張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追求自我實現,認為內在意識經驗判斷是決定個體行為的動機,并且強調個體的學習潛能是與生俱來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將能夠真正實現教學目標。將“人本主義”理念作為教學指導思想,契合了當前素質教育的發展要求,其認為課程核心是滿足學生個體成長和個性整合所需要的自由解放過程,主要是向學生創建一種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情境,從而良好促進學生個體的自我實現。1.2教學意義。高校大學生的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創新意識和思維獨立性也得到了顯著提高,充分關注到學生個體的主體作用,是推進公共體育教學改革順利實施并取得良好成效的重要基礎?!叭吮局髁x”理念對于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改革工作具有積極教學意義:一是順應了當前教學大綱和社會發展的各項要求。素質教育中更為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人本主義”是未來體育發展的重要方向?,F代社會對于綜合型人才的要求將較高,人才不僅需要擁有著較高的專業科學素養,同時還要能夠以強健的體魄適應高強度工作。二是通過“人本主義”教學,可幫助學生塑造健全人格,實現教學目標。這種教學理念較為注重激發學生內在潛能,和當前高校公共體育教學主旨保持一致,采用合理性的方式和手段,改革體育教學課程,充分激發學生的運動激情和潛能,引導學生充分感受到體育運動的樂趣,促進學生實現自我。三是以“人本主義”理念為指導,改革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切實培養學生正確的行為習慣和意志品質,引導學生形成正面的思想道德,使其良好滲透在各項體育運動環節之中。

2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存在著的不足

2.1教學目標方面。當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中,主要是強化學生身體素質,促進學生體育運動意識的培養不夠重視,沒有注重培養學生的個人修養。多數高校設置體育課程,過于關注學生的個人成績,沒有充分重視學生正確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等多方面教學內容。傳統教學觀念的實施,導致學生無法獲得更為全面的成長,學生在專業素質和人文修養方面存在著失調。總而言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目標設置不夠科學合理,沒有充分結合“人本主義”理念。2.2教學模式方面。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模式缺乏著“人本主義”理念,主要是表現在:一是教學模式過于僵化,模式化的教學方式,制約了教學改革和創新的發展,不利于切實有效傳授學生更為豐富和專業的知識。同時思維定勢的存在,導致過于夸大了教師在教學環節的作用,無法充分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作用。二是課程教學內容多是一味按照固定模式進行,由慢跑、做操開始,然后開展固定練習和學生自由活動,長期下來,學生很難擁有著較高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積極性。三是學生在長期應試教育思想下,本身對于體育課程的重視程度不夠高,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無法切實扭轉這種現象,影響到了實際教學效果。2.3教學評價方面。高校公共體育課程開展教學改革工作,逐漸意識到學生全面發展在實際教學中的重要性,并為之不斷努力,但是不容忽視的是,現階段公共體育教學評價方面還存在著一定不足,教學理論和實踐存在脫節,教學考評體系不夠健全,考核方式較為單一,無法作為調整教學策略、實現教學目標的支撐。

3“人本主義”視角下的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

3.1轉變教學觀念,設立合理教學目標。處在“人本主義”的視角下,推進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工作深入實施,需要注重結合具體教學實際,不斷更新和轉變教學觀念,設立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一是從階段性教育觀念轉向終身體育觀念。高校體育教學是有學制限制的,特別是多數高校都只在一年級、二年級較為重視公共體育教學,而大學后期,很多學生長期不進行體育鍛煉。對此,高校需要注重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運動的意識,促進大學生能夠真正參與到體育運動環節中,將體育運動作為休閑娛樂、緩解壓力和疲勞的方式,使得學生始終堅持體育鍛煉,擁有著健康的身心素質。二是要從被動體育教學觀念轉變為積極體育觀念。學生一直都處在了被動學習狀態之中,跟隨著體育教師的課程節奏,參與體育訓練項目,無法憑借主觀能動性,自主練習各項體育運動項目,體會不到鍛煉和運動的樂趣?,F代高校需要充分注重到學生的整體發展情況,讓學生能夠擁有更多的主動權,讓學生憑借著自身的興趣和愛好,參與到體育運動項目之中。三是堅持“人本主義”教學理念,給學生營造出更為和諧寬松的體育運動環境。高校開展公共體育教學活動,需要注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發揮“人本主義”教學優勢,轉變以往較為落后的教學局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需要充分關注到學生本身的發展情況,結合學生的身體素質、體育運動基礎以及興趣愛好,設計教學環節,給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知識和內容。四是明確高校公共體育教學的課程目標,除卻強化學生身體素質之外,還需要培養學生健康身心素質,培養學生終身體育運動的意識,引導學生在持續體育運動過程中,形成堅強意志,能夠始終以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面對生活中的各項艱難險阻。3.2充分整合多項資源,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完善的體育運動設施,在實施體育教學活動中發揮著良好的基礎性作用。高校改革公共體育教學課程,堅持“人本主義”的理念,需要針對各項教學資源加以充分整合,給學生提供更為全面良好的鍛煉機會。開發和利用學校體育資源,加大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力度,是創建和諧穩定教學環境,切實保障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高校受到辦學理念和定位等多方面的不同,在改革體育課程中也表現出較大差異,最為關鍵的是,學校需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給學生提供良好的運動環境。某高校作為教育部直屬院校,積極推進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工作切實開展,首先,將體育運動場地、運動器材和設備等多方面硬性指標內容進行充分控制,持續加大體育基礎設施投資力度,及時更新和修復各項基礎設施,保障學生運動安全。其次,該院校還著重注重保障大學生在體育運動環節的安全,合理劃分運動場地,強化設施安全檢查工作,制定出科學可行的管理制度,規范學生的日常運動行為和習慣,使得學生在安全融洽的環境下運動訓練。3.3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靈活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傳統教學模式的單一,制約著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的實施,需要充分發揮學生教學主體作用,以豐富、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學環節之中。一是構建新型和諧的師生關系。將學生作為課堂主體,教師發揮引導、組織和協調的作用,在平等友善的溝通下,共同完成教學任務,實現運動目標。二是教師需要注重合理使用多種教學手段。教師結合具體教學情況,設計教學環節,圍繞著身體健康、心理健康、運動技能等多方面進行教學,傳遞出較多專業知識。如某高校教師采用體驗式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模擬各種競賽實戰情況,促進學生在感受各項運動的過程中,掌握運動原理。又如教師采用情境教學法,組織學生觀看一些大型體育賽事,促進學生充分感受運動氛圍,形成良好的運動競賽意識。3.4科學設計教學評價,良好鼓勵學生運動。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過程中,采用科學合理的教學評價,充分鼓勵和肯定學生的日常行為。突破傳統評價方式,優化和改善具體的教學評價手段,突出學生的個人能力,促進學生全方位的發展。構建起多元化的評價體系,結合學生的出勤、學習態度、體育運動意識以及訓練程度等多項內容加以評價,實現教學評價日?;瑢⒁酝^于關注學生個人成績轉為關注學生的運動參與意識和身心健康發展。

4結束語

公共體育教學改革實際開展過程中,堅持“人本主義”理念,充分關注到每個學生個體的成長和發展,采用科學合理的方式和手段強化教學效果,不僅需要轉變教學觀念,設立合理教學目標,還要充分整合多項資源,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同時發揮學生主體作用,靈活使用多種教學方法,并科學設計教學評價,良好鼓勵學生運動,這樣將能夠給學生創建出更為和諧融洽的體育運動環境,實現教學改革目標。

參考文獻:

[1]孔艷君,劉喜林.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人本主義價值取向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2(11):181-182.

[2]趙波,涂春雷.人本主義視角下的體育教育觀[J].文體用品與科技,2017(4):148-149.

[3]唐大鵬.人本主義視角下高校體育教學設計及應用[J].體育科技,2016,37(6):137-138.

[4]呂新建.科學健身視角下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研究[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8):28-29.

[5]周兵.科學人本主義對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啟示———評《美與和諧的體育教學》[J].中國教育學刊,2016(7):00125-00126.

[6]吳安君,柏林.素質教育視角下高校公共體育教學實踐研究[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6,34(5):194-195.

[7]周家金,唐遠金,張強.文化形態學視野下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探析[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16,37(5):115-118.

[8]張惠.以人為本視角下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體系的革新建議及必要性研究[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32(3):200-202.

作者:沈文熹 單位:蘇州大學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