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綜述

時間:2022-06-15 11:56:37

導語: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綜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綜述

〔摘要〕基于文獻計量學的方法,對近20年高師院校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教學進行研究,總結了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研究的概況、研究方法、研究內容,對課程教學及研究的未來發展的方向進行了預測。

〔關鍵詞〕學前兒童科學教育;教學改革;文獻計量學

我國2012年頒布的《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對幼兒園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師院校學前教育專業培養幼兒園準教師,課程體系中亦開設《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該課程的實施效果如何,是否能培養合格的幼兒園科學教育師資。筆者搜索了1999-2019年以來近20年間中國知網、萬方、維普網上關于國內高師院校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教學的文獻資料,采用文獻計量的視角分析了課程教學的現狀,以期對以后的課程實施有所幫助。[1]

一、研究設計

(一)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獻搜索并輔之人工查找方法,在國內公開發表的論文中搜尋1999-2019年近20年關于高師院校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論文,對文獻的基本情況進行統計,再從刊物概況、研究方法、研究內容、研究對象等情況進行文獻計量學的分析。[2](二)研究過程。文獻搜索以“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幼兒科學教育”為篇名或者關鍵詞,中間用“或”連接。再加上限定詞“教學”“改革”,中間用“或”連接。兩組詞語之間用“且”連接。對搜索的結果進行整理,剔除關于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的文獻,增補人工查找的與高師院校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教育相關的文獻,最終搜索結果為43篇,其中期刊論文42篇,碩士論文1篇。

二、統計結果與分析

(一)論文概況。1.時間從圖1看,國內高師院校關于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教學的研究大體分為兩個時間階段:1999-2007年、2008-2019年。第一個階段除了2000年和2006年各有一篇研究論文,高師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教學研究幾乎是空白。第二階段2008-2019年論文數量比較多,整體曾逐年上升趨勢,2018年9篇為最多,其次是2016年7篇。2.機構將論文署名的高校按照級別分為一本及以上、一般本科、高職高專三類。其中高職高專最多,占總數的55.81%,此類學校學前教育專科類學校發文量較綜合類專科學校多。一般本科發文量占總數41.68%,此類學校以地方省屬師范院校為主。一本以上高校包括幾所重點師范大學,僅西南大學1篇,且論文作者是外聘教師,并非高校全職教師。3.地域表2為國內高師院校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教學研究地域分布,表中10個省份發文量為2篇以上,四川最多5篇。另外安徽、甘肅、廣東、河北、湖北、吉林、江西、山西、上海、新疆、浙江11個省份數量1篇。4.論文研究類型將國內高師院校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教學研究論文按照研究模式分為理論研究和實踐研究。其中理論型31篇,主要從學理上闡釋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目標、教學策略,或是基于經驗總結當前課程教學的不足并提出建議。實踐型論文12篇,主要是課堂教學改革的實踐探討和課堂教學的實驗研究。5.論文內容所搜集的43篇文獻中,37篇論文專門論述或者附帶提到一個共性的問題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科學素養低,6篇論文提到整合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學科內容以及整合科學教育資源。圖3對提出學前兒童科學教育內容進行學科整合的論文進行了統計,涉及的學科有化學、物理、地理、信息。6.發文作者表4是對發文量在2篇及以上的作者的統計,李槐青最多3篇,所在機構是湖南一所高職高專類院校。(二)論文刊物情況。1.刊物名稱43篇論文分散刊發在36種刊物上,整體較為分散。表5對刊發論文數量2篇及以上的刊物進行了統計,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刊發數量最多為4篇,新課程研究其次3篇,除開這4種刊物,余下的32種刊物刊發量為各1篇。2.論文質量將近20年關于高校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教學的論文按照級別分類,結果如表6。權威CSSCI刊物2篇,學前教育研究和教學研究與實驗各1篇。中文核心兩篇,分別是中國成人教育和中國教育信息化。39篇在省級及其他一般性刊物上,其中18篇論文刊發在地方高師和高職高專的學報上。整體而言,論文刊發的質量整體水平不高。另外,近年來高師院校對課程教學改革有所重視,將教學改革納入工作績效考核,相應也有了各級各類專門的教學研究項目,在43篇論文中,13篇論文是各級各類教學改革項目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其中5篇是省級及以上教研項目,8篇是校級教研項目。(三)論文研究方法。將20年來國內高師院校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教學論文按照研究方法分類,分類結果如表7。34篇論文是基于經驗論證的方法,闡釋當前學前兒童科學課程教學的現狀,提出改進教學質量的策略,此類文章占論文總數的79%。4篇基于問卷調查方法的論文主要是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科學素養進行研究。以某一所院校為個案,進行整體課程設計的個案研究論文3篇。另有2篇采用實驗研究,對課程教學改革的效果進行量化分析。(四)研究對象。在研究中發現,高師院校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涉及不同類型的高校,具體這些研究論文內容與不同學校的學制、起點、培養計劃、課程體系緊密相關。文獻涉及不同的研究對象,包括本科、三年制專科、五年一貫制專科、三年中專,且提出應該根據不同類型進行不同的課程設計。由于大多數研究論文沒有指出所研究對象具體屬于哪一類,本研究未能進行詳細分類統計。

三、思考及建議

(一)對已有研究的思考。1.科學教育課程教學研究的趨勢較好。對科學教育課程教學的重視逐漸提升。近20年雖然只有43篇文章,但以近10年的文章為主,且數量上呈加速度增長。另外部分文章是校級和省級教學改革項目的階段性成果。課堂教學實踐方式的策略建構已較為完善。對不同層次學校的科學教育課程有針對性的研究,科學教育課程體系逐漸形成。2.研究需要加強的地方。(1)研究方法單一,發文質量不高。已有研究大多是教師對已有教學經驗的描述和總結,用個案研究、實驗研究、調查研究方法的文章數量偏少,教學改革的結果缺乏可信度和推廣性,整體發文質量也不高,核心刊物發文量極少。(2)研究機構的不均衡性。研究者主要來自高職、高專和地方性師范本科院校,一本及重點師范院校所做相關研究較少。(3)發文刊物中學前教育專業性刊物較少,且沒有專門的學前課程刊物。(二)對課程改革的思考。1.建構合理的科學教育課程體系。具體包括厘清不同層次學校的課程目標,整合課程內容,完善教學方法,打造師資隊伍。目前這些工作正在做,但尚不完善。[3]比如整合課程內容,有些高職高專將理科課程和科學教育整合,并進行方向分流,因此有了專門的科學教育方向,但在任麗萍的研究中發現在科學素養及能力上本科科學方向的學生與本科其他方向的學生相比較,并沒有明顯差異。[4]大多數研究者都贊同整合自然科學和科學教育的課程內容,但如何整合和實施需要進一步研究完善。2.編著適宜的整合性科學教育教材。目前的高師科學教育課程教材以理論講授為主,有兩點不足:一是缺少以幼兒生活經驗為線索編著的自然科學綜合知識,傳統的自然科學以分科為主,且重視理論分析和公式演繹,缺乏生活性和生動性;二是已有教材缺少教大學生將深奧的理科知識轉化為直觀符號和經驗的部分。可能正是這個原因,目前部分高職高專雖然已著手整合性教學,但效果還不明顯。因此迫切需要能夠補上以上兩個短板,又兼顧教學活動設計部分的教材,減少學生學習的盲目和無助感,方能保證課程教學的實效。[5]3.實訓平臺建設還需加強。研究中提到最多的是對課堂教學過程實踐性環節的討論,關于科學實訓平臺建設及使用只有一篇文章,少數幾篇文章提及,實則是大多數院校尚沒有建設完備的科學實訓實驗平臺。多數研究者提到實踐環節中模擬教學和小實驗環節,相應的材料都是學生自發準備,其效果難以保證。科學教育需要進行演示和驗證實驗,開展幼兒園科學教育模擬教學也需要操作探究材料,這些材料具有專門性和精確性,需要配套提供。在實訓室建設中,配備一些教師演示實驗所需和幼兒操作所需的基本探究材料十分必要,比如不同形狀的磁鐵、刻度量杯、水溫計、放大鏡等。4.采取多重研究方法對課程教學改革進行研究論證。研究者除了經驗描述法之外,還需要使用多種研究方法,從多個角度對學前兒童科學教育課程教學進行研究,如實驗法、調查法、個案法,使研究更有針對性,提升課程教學的效果。

[參考文獻]

[1]中國知網.學術文獻總庫[EB/OL].2019-05-10.

[2]高明磊,劉秋華.湖北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J].2012,(6):151.

[3]王萍.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科學素養的現狀及發展對策.學前教育研究[J].2008,(3):25.

[4]任麗平.高師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科學素養的現狀調查研究———以S學院為例[J].陜西學前師范學院學報,2018,(9):48.

[5]朱圣紅.幼師高專理科教學的改革與實踐[J].昭烏達蒙古族師專學報,2000,(1):74.

作者:李艷蘋 單位:湖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