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動機培養論文

時間:2022-05-25 02:51:00

導語:學習動機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習動機培養論文

思想政治課的新教材,在編寫上一改過去平鋪直敘的形式,大量增加了圖片、漫畫等可讀性材料。然而,它終究是一門社會科學,說理性較強。因此,大部份學生對本學科持“老師要我學,考試要考我”的心態,被迫著學。在這種情況下的教學效果當然不佳。只有發掘學生內在潛能,發揮出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把“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化被動為主動,才能扭轉局面。為此,在平常的政治教學中,如何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把學習視為自身發展的需要,從而產生恒久的內驅力,提高教學的效果呢?我是這樣做的:

一、確學習的目的和意義,激發學生形成學習的動機。

在政治課教學中,我不僅在理論上闡明學習政治的目的和意義,而且更注意結合教學內容,聯系學生身邊的實際事例,利用社會上新穎的題材進行教學;同時,適時組織學生參加一些社會活動或進行社會調查,就社會熱門的話題引導學生分析討論。這樣,力求從大量可感性強的事實和活動中幫助學生形成體驗,加深認識政治課的社會意義。

如在初中一年級政治課的“情緒有積極與消極之分”的講授時,適逢學校下一周舉行田徑運動會,我就鼓勵同學們涌躍參加,并要求將自己積極與消極情緒的感受寫成一篇短文,體會情緒對正常水平發揮所產生的影響。

配合學校德育工作,我們組織學生到我市附近的勞教所進行調查。大量的資料數據表明,許多人走上犯罪道路都是由于法盲或者法制觀念淡薄所致。這些活生生的事例充分論證了學習政治課(尤其法律常識)的目的和意義,同學們的內心也被震撼了。

鼓勵和組織學生參加“澳門回歸知多少?”的知識競賽。讓學生進一步從活動中明確“一國兩制”,解決香港、澳門問題的現實意義;“一國兩制”符合當今國際“和平與發展”的主題,符合人民的共同利益,因此可用這一方針繼續解決臺灣問題。并及時指出李登輝近日拋出“兩國論”的政治企圖是人所共知的,他陰謀分裂祖國,破壞一個中國的原則,于法于理不合。

又如,在講授初三教材“封建社會統治特點”時,我引導學生說說評評我國當前封建殘余思想的表現及危害性;以及抵制封建余毒的現實意義。在老師循循善誘的啟發下,同學們都能積極參與課堂討論,氣氛熱烈。從而達到了融傳授知識,培養能力,提高覺悟于一體的政治課教學的目的。

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一方面能及時給說理教育的政治課注入新鮮血液,使其充滿時代氣息。另一方面又能在恰當時候解決了學生對生活對社會的思想困惑。從而使學生真正領悟出學習政治的社會意義和個人意義時,才把學習該學科視為自身發展和社會發展的一種需要。這樣,學生就會自然地迸發出學習的極大興趣和熱情,表現出堅毅的精神,從而促使自己勤學苦練,自覺學好政治這一學科。

二、用激勵機制,培養學生的成就動機。

初中學生年齡心理特點是自尊、好勝、求知欲強。我在教學時,就巧妙地利用這一心理特點,使其朝良性方向發展。首先,我在心目中暗自把學生分為優、中、差三類。其次便根據學生不同層次,制定不同的目標,這樣,一方面利于分層教學,另一方面銳意激勵:對好的學生,響鼓還需重錘敲;中、差生則給他們創設上進的機遇和希望,以達到共同進步的目的。具體做法有三種:

目標激勵法。由于各種原因,一班學生成績各有差異。因此,每次單元測驗時,在客觀情況大致相同的情況下,要求學生均比自己前一次進步五分至十分。由于分數跳躍不大,只要同學們努力一跳,就能摘到成功之果。所以他們都勇于應戰,積極投入,力爭上游。

提問激勵法。課堂提問是啟發式教學的重要手段。因此,問題設計要注意科學性,難易適度。同時,還要考慮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不同的問題。如思維難度大的就讓優生作答;問題簡單的,就讓中、差生回答。這樣,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嘗到成功的樂趣。

作業激勵法。首先,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有識記,理解和運用三部分。我就布置了不同量度、難度的作業,然后指定差生要完成相應有基礎達標訓練(主要是識記部分);中等學生就在此基礎上適當增加一些材料分析(理解部分);而優等生則除完成差、中學生要完成的作業外,還增加不定項選擇、辨析題、論述題等(增加運用部分)。這樣,使優生吃飽,中生吃好,差生吃得了。其次,重視作業的改評,對有進步的學生,除了通過作業的分數上直接體現出成績外,我還經常加上鼓勵性的評語:如學習態度認真,字體整潔;問題有創意;學習成績有進步,望今后繼續努力等。這種充滿老師希冀的評語,能促使學生及時的提高自己的抱負水準,充滿信心地走向未來。

以上三種激勵方法,都凝注了教師的認可、贊許及期望,在學生的體內能引起巨大的驅動力。因為當一個人只要體驗一次成功的快樂和勝利的欣慰時,就會激起追求無數次成功的意志和力量。這種激發和培養成就動機的過程,使人的主體性得到充分發揮,教學效果當然也大大提高。

三、發掘學生自身優勢,促成動機的遷移。

大部分受非智力因素影響而成績差的學生,他們有相當部分在其他方面(如體育、文娛、藝術等)有很濃的興趣和優勢。因此,我細心發掘,找出其閃光點,并把它作為教育的突破口,利用動機遷移法,使之與學習聯系起來,化為學習的興趣和動機。

如在我所任的教學班中有位姓何的男生,原來是班中典型的雙差生(紀律差、學習成績差),并曾出現偷竊現象。在一次校運會中,我發現他特別喜愛跑步,并且為參賽而每天自覺訓練。事后我在全班公開表揚了他的體育精神,并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績。從他的表情和眼神中看出,其內心異常激動興奮,因為以往他所聽的大部分都是批評和挖苦的話。而現在老師卻表揚他,同學們又報以熱烈的掌聲贊美他,怎能不令他自豪?于是,我抓住這一契機,及時引導他把體育精神也用在學習上,改進自己的形象,做一個全面發展的好學生。從此,我一方面糾正他對學習的心理偏差;另一方面鼓勵他主動找老師查缺補漏;同時,對他加強了學法指導,。在相當一段時間內,我注意及時運用反饋機制,不斷為其提供信息,幫助他調節自己的行為。這樣,他以頑強的意志,克服了前進道路上的困難,成為班上一位典型的奮進生。如此一來,促成動機遷移的教育過程,實質上也是政治素質教育的過程。

四、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學習動機。

“教育有法,教無定法”。在平時的政治課教學中,結合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把傳統的,現代的教學手段進行優化組合,可以使學生獲得精神上的某些滿足,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舉例法,情感調動法,愉快教學法,讀、議、講、練法,社會調查法等,再配合聲、光、色等動態教學法。這樣,能激起學生學習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消除單調、枯燥和疲勞感,因而產生主動發展和動力,保持學習的熱情,這也是培養學習動機的主要途徑。

總之,上好政治課的辦法很多,也各有千秋。而激發和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則給政治教學這個有機體打上一支強心針,效果確實非同小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