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原創:校園文化建設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06 08:57:00
導語:獨家原創:校園文化建設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校園文化是學校生存和發展的靈魂,也是學校可持續發展的精神動力,是課堂教育的有效補充,更是全面培養學生能力的工具。校園文化的終極目標就在于創設一種氛圍,以其陶冶學生情操,構建學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本文主要是對校園文化涵義,功能及實施的探究,來充分的認識校園文化。
【關鍵詞】校園文化涵義功能實施
校園文化作為一種環境教育力量,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校園文化是學校優良傳統的結晶,錘煉和塑造優良的社會主義校園文化已成為學校現代化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辦學成功與否的重要標志,所以對校園文化的基本了解是必然的,也是構建校園文化的重要前提。
1、校園文化的涵義
校園文化是指依附于學校這個載體,通過學校這一載體反映和傳播的文化現象。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全體成員共同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道德規范、心理趨向以及創造形成的規章制度等觀念形態和文化形式的總和。它也是各種社會現象滲人學校,經過訓練有素的學校領導、教師“過濾”、“優選”的結晶,它使學校的辦學方向、校長的角色形象、師生的思想情操、學校的優良傳統達到和諧統一。
從廣義上理解,校園文化是指校園中所有成員共同創造形成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及其創造過程,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從狹義上理解,校園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是指除了教育、教學、管理以外的一種群體文化,其主要內容是教育方針、培養目標、校風學風建設、文化藝術活動。
2、校園文化的內容
校園文化是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以校園為主要空間,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它主要包括:以青年學生為代表的文化觀念以及由引所規范的學生特有的思維特征、行為特征和方式;學生課余生活中一切以群體形式出現的文化活動,如詩社、棋牌俱樂部、書社、文學社等社團活動,其中最能體現校園文化本質內容的是校園風氣或校園精神。
校園文化是學校所具有特定的精神環境和文化氣氛,它包括校園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綠化美化這種物化形態的內容,也包括學校的傳統、校風、學風、人際關系、集體輿論。心理氛圍以及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和學校成員在共同活動交往中形成的非明文規范的行為準則。健康的校園文化,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校園文化是學校本身形成和發展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由于學校是教育人、培養人的社區,因而校園文化一般取其精神文化之含義。即學校共同成員在學校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包括學校最高目標、價值觀、校風、傳統習慣、行為規范和規章制度在內的精神總和。校園文化對于提高師生員工的凝聚力,培養良好的校風,培育“四有”新人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學校沒有了千萬個朝氣蓬勃的學生,無論多么英明的領導團體多么扎實的硬件設施多么雄厚的師資隊伍都不可能使得一個學校的校園擁有強大的生命力。而特定到校園文化特別是大學校園文化,同樣的思路,大學生特有的思想觀念、心理素質、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等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其本質是一種人文環境和文化氛圍。在這種由大學生自己為主體營造的人文環境和文化氛圍中,有校園特色的人際關系、生活方式以及由大學生參與的報刊、講座、社團及其他科學文化體育活動和各類文化設施會作為校園文化的主要特征充盈著大學校園的各方面建設,從而使得大學校園更富有生機和活力。
校園文化活動是自發的,也是自覺的,是受社會生活影響也受自我心靈主宰的,是無處不在的,是充滿現代意識的,也是反映大學生復雜心態的;是心靈的自然流露,也是充滿創造力的;是受著時代文化潮流影響的,也是苦樂兼備的。人生與社會、理想與追求、情與愛,都會在校園文化中表現出來。擾人心懷,催人思索,引人前行或誘人墮落。
校園文化在當今高等教育中應該發揮重要的作用,校園文化是常新的,但是是能夠保持永恒魅力的,是能夠喚起青年一代心靈的,是能夠激發青年學生激情,是能夠喚起青年一代高尚的、獨立的人格追求和高尚的道德追求。比如校園的時代性活動等。
3、校園文化的功能
所謂功能,就是事物或方法所發揮的有利的作用。校園文化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形態,其意義和作用的展現至少有以下幾種主要功能:
(1)導向功能:導向功能是指校園文化通過各種文化活動能把師生員工的個人目標引導到學校文化目標所確定的方向上來,使之在確定的目標下從事各種活動。而優良的校園文化是社會文化滲透學校經過積淀、優選、升華而成,是社會文化的精華,具有先進性、鮮明性、可以引導學校全體成員奮發向上.開拓進取,從而保證學校正確的發展方向。經驗證明,學校文化一旦形成就會影響和制約校內每個人的價值取向,起著定向作用。比如,在“讀書熱”中,學生會形成一種追求知識,追求真理的價值取向,并由此認識到“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富”。這種價值觀引導學生為四化建設而刻苦學習。相反,在“厭學熱”中,學生就會不知不覺地接受“知識無用”的價值觀,出現渙散、消極狀態。
(2)教育功能:人類所創造的豐富燦爛的文化不是靠遺傳留給后代,而是通過教育傳給后人。校園文化具有仁慈、保存人類文化的教育功能,而這一教育功能是富有個性的功能。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給師生以強烈的感染和情感的熏陶。凝成新思想、新文化、新道德,培養高尚的情操和純真、善良、理智的心靈。因為校園既是集中知識技能、培養塑造思想品德的陣地,又是發展時代文化的前沿,它不僅站在時代的高度,在文化的傳承中去揚棄,借鑒中去選擇,而且用科學的眼光去創造新的文化財富。
(3)約束功能:文化力量的約束功能與傳統的管理論單純強調制度的硬約束不同,它雖然也有成文的硬制度約束,但更強調的是不成文的軟約束。學校文化的力量對每個成員的思想和行為具有約束和規范的作用。學校文化功能使信念在職工的心理深層形成一種定勢,構造出一種響應機制,只要外部誘發信號發出,即可得到積極的響應。這種約束機制可以減弱硬約束對教工心理的沖撞,緩解自治心理與被治現實形成的沖突,削弱由此引起的心理抵抗力,從而產生更大、更深刻、更持久的約束力。
(4)聚合激勵功能:激勵功能,主要是指文化的力量能使學校成員從內心產生一種情緒高昂、奮發進取的效應。作為全體師生在實踐中集體認同的價值取向和情感追求,在學校的人際關系中產生很強的凝聚力和號召力,使不同的人們思想聚集在一起,激發他們為共同的目標奮發進取的情感。倡導校園文化的過程就是幫助師生員工尋求工作、學習意義、建立行為的社會動機的過程。人是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統一體。作為自然人,每個人都有力量、有基本的思維能力;作為社會人,每個人又都有精神需要,蘊含著巨大的精神力量。人在沒有獲得激勵后所發揮出來的才能是巨大的精神力量。在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中,每個成員做出了貢獻都會及時得到領導和同事的贊賞與鼓勵,獲得極大的心理和精神滿足,并因而自覺樹立對學校的強烈的主人翁責任感。有了這種責任感職工就會為學校發展而勇于奉獻,勇于拼搏;有了這種責任感就能迸發出無窮的創造力,為學校發展獻計獻策,不斷創新。
(5)延續繼承功能:校園文化一旦形成,能夠持續的發揮作用,后來者將自覺不自覺地感受其“慣性”有意無意在思想觀念、心理素質、行為方式、價值取向、行為習慣等方面與既定文化認同。
(6)社會輻射功能:校園文化作為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必然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學校師生的言論、在學校養成的行為習慣、思想品行、性格意志、審美觀念、畢業生畢業后踏入社會在工作上、生活中都會表現出來.起積極作用的推動社會進步,起消極干預作用的影響社會文明建設。
(7)全面發展功能:全面貫徹教育方針,保證德、智、體、美、勞全面和諧發展的校園文化氛圍,為師生提供了展露才華,磨練意志的廣闊天地,能使學生健康的自我意識得到培養,個性特長得到充分發展。
4、校園文化的特征
校園文化的特征是多方面。概括起來,主要具有層次性、包容性、延展性、繼承性、創新性等幾大特征。
(1)層次性:校園文化有不同層次的表現,既有外顯的和內隱的內容,又有物質層次的和精神層次的表現。物質層的文化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前提和條件,是精神層和制度層文化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和載體。而內隱文化和介層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深層結構和核心內容,它們最能體現學校之間的獨特之處。外顯的文化就是物質層文化,即可見之于形的那部分,如校園布局、建筑風格、文化場所、生活設施、校旗、校徽等;內隱的文化又稱精神層文化,即潛在于學校內部的屬于意識形態的那部分,如學生的理想追求、精神境界、價值目標、人際關系和校風教風學風等。此外,還有介于外顯和內隱之間的所謂校園介層文化,又稱制度層文化,既有外顯特點,又有內隱真義,主要通過文字形態表現,如學校里的校訓、校歌、規章制度、行為規范等。
(2)包容性:在當今教育走向國際化、大眾化的趨勢中,各個學校的大門已經向越來越多的人敞開,在學校人群的構成具有很強的包容性。而且,學校承襲著“學術自由和學術自治”的優良傳統,是各種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興趣信仰的交匯地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場所。如果從學校的活動和發揮的功能來看,絕大多數大學仍然是一個小而全的獨立實體,教學、科研、后勤服務等樣樣俱全,社會上存在的許多文化在學校內部都存在。
(3)延展性:社會文化的種種特征在不同學校的內部都有所反映,影響著校園文化的發展,而且校園中的知識群體對社會文化有很強的吸收力,他們不斷從社會文化中吸收精華,創造新的精神產品。現代學校與舊時代的不同,它是充滿活力的開放系統,與外界社會的聯系越來越頻繁和緊密,學校與社會之間互相牽制,互為作用,形成錯綜復雜的關系網絡。學校在向社會輸送人才同時,也將自己的文化延伸并擴展到社會之中,向社會輻射其先進文化,并對社會文化的更新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
(4)繼承性:校園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學校需要不斷吸納社會文化,將之進行歸整,使之成為自身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作為一個相對穩定的構成分子予以保留,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經過數代人的不斷調整、升華,成為現在校園文化的精髓。例如北京大學在百年的發展和斗爭歷程中形成的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光榮傳統,顯示的不斷鉆研、求實、創新、向上的優良學風,如今已成為北京大學獨特的文化底蘊。
(5)創新性:學校不僅吸收不同的文化,也進行理智的批判和選擇。這本身就是一種進步和創新。它不僅擁有具有文化創造精神與能力的人,而且存在著多種文化之間的接觸與滲透,這為校園文化的創新提供了要素上的保證。
5、校園文化的實施
(1)校園文化建設要形成自己的特色
目前校園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就是缺乏個性。個性是校園文化建設的特性之一,校園文化有沒有特色,反映了這個學校是否真正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是否真下功夫建設校園文化。如對學校精神的表述,經常是團結、進取、拼搏、求實、開拓、創新、嚴謹、勤奮、奮進幾個記中的排列組合,這種沒有個性的學校精神,對職工學生也缺乏吸引力和凝聚力,不能給職工學生以親切感和認同感。因為這些話放在哪里都是適用的。這不是具體的辦學理念,不是從自己的土壤里生長出來的。學校是個文化的場所,它不是生產一個螺絲釘,不是生產半導體零件。學校是和人打交道的,是思想和思想的交流,是情感和情感的溝通,是生命和生命的對話,對學校特點不理解,沒有自己的追求,就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文化。特別是在學校精神層的表述上,一定要突出重點是、突出個性、簡潔明了,切不可面面俱到。面面俱到其實是對重點的埋沒和面面難到。突出重點不等于只顧重點。因為學校各個方面都是互相聯系的,抓住重點就可以帶動全面,從而收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一個學校一且形成自己的特點,家長就會努力把孩子送到這個學校。所以校園文化唯有形成特色,才能充分地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2)校園文化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
人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具有雙重身份:他既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又是校園建設的客體。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從這兩個方面入手,確立人的中心地位,發揮人的中心功能。人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就是說,校園文化建設要依靠人,不僅依靠學校領導,更要依靠廣大教職工生。學校領導應使校園文化建設成為師生員工的自覺行動,不僅身體力行,認真貫徹,而且積極參與、獻計獻策。這樣就能夠集中學校全體員工的能量和智慧,把校園文化建設好。“人是校園文化建設的客體”,就是說校園文化建設要為了人,塑造人。建設校園文化的目的是為了學校的生存和發展,而學校生存和發展的目的又是為了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要,從而,校園文化建設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人。對內為職工、為學生,對外為家長、為人民群眾。第二,要著眼于塑造人,培養人。校園文化是一種氛圍。它的精神層和物質層無時無刻不在感染,引導著教職工生;學校要通過充實的校園文化的精神層和物質層在潛移默化中幫助教職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對學校的責任感,引導師生加強品德修養,提高思想覺悟,共同創造學校的良好形象。創造學校形象實際上就是創造學校的品牌。
(3)校園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
校園文化建設是長期任務,是系統工程,它包括文化思想的導向。文化觀念的更新,文化環境的構造,文化設施的建設,文化活動的開展,文化制度的建立等等。要完成這項任務既要有理念指導,也要在實踐中積累經驗;既要有深刻的認識,也要有一定的物質條件;既要有積極的態度,也要有切實可行的措施。因此。在起步過程中,要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校園文化建設規劃和措施,并逐步實施。不斷探索總結和提高。
(4)校園文化建設要突出校長的表率作用和先進人物的楷模作用
因為學校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是應由校長首先提出和倡導的。所以在建設校園文化的具體工作中,校長能否率先實踐,以自己的行動為全校師生做出榜樣,對校園文化建設影響極大。作為校園精神代表的校長,是能否使校園文化真正成為學校之魂的關鍵。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要貫穿一種“榜樣教育”的精神。因為校園文化的塑造過程也是學校倡導的價值觀、道德規范、行為準則被廣大師生員工所接受、認同的群體化過程,而先進模范人物是學校價值觀、道德觀、行為觀的化身和組織力量的縮影,對師生員工的思想、行為起著調節、影響和同化的作用。所以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先進人物作為師生員工評判自己行為的一面鏡子,直著特殊的引導作用。
總之,倡導和建設校園文化既是一個理論上亟需探討的重大課題,更是一項需要在實踐中創造的活動,其意義和作用已遠遠超出高校的具體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在全面深化教育改革過程中,培育良好的校園文化將成為努力辦好教育,促進學校的三個文明建設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孫全玉.加快校園文化建設,提升學校育人功[N].江淮時報,2007/08/17
[2]安選練,梁海波.校園文化建設淺談[N].教師報,2007/08/01
[3]曹俊發,賀延宏.校園文化建設略談[N].教師報,2007/07/22
[4]曹聚彥.新課程理念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影響[N].現代教育報.精品博覽,2007/06/29
[5]姚靜.校園文化建設要抓四個關鍵點[N].安徽日報.農村版,2007/05/18
[6]曹雪良.校園文化建設的現實意義和實施策略[N].教育信息報,2007/02/27
[7]歐建忠.關于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N].教育導報,2007/01/27
[8]張利,金錦華.關于加強高校新區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上半月),2008,(02).
- 上一篇:建筑單位成本控制措施論文
- 下一篇:建筑施工成本目標規劃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