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經驗淺析論文

時間:2022-09-21 03:25:00

導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經驗淺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經驗淺析論文

[摘要]改革開放30年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入了歷史發展的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堅持在改革中探索,在繼承中創新,在實踐中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主要體現在: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黨的領導是關鍵;堅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導向放在第一位;堅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貫徹疏導的方針;堅持為黨的中心工作服務;堅持把滿足大學生的精神文化需要擺在突出位置;堅持把增強文化軟實力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戰略任務;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重要動力;堅持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認真總結、凝練和汲取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經驗,是新世紀新階段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前提。

[關鍵詞]改革開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經驗

改革開放30年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入了歷史發展的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堅持在改革中探索,在繼承中創新,在實踐中發展,取得了顯著成效,不僅作出了重要的貢獻,而且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黨的領導是關鍵

黨的領導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加強和改進的根本前提。黨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主要體現在:通過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確保黨在高校的核心領導地位,確保正確的辦學方向,確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高等教育全局中的戰略地位和作用得到落實;加強干部隊伍建設,把德才兼備的優秀干部選拔充實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中來,為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的組織保證;加強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與指導,特別是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和指導,不斷開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改革開放30年來的歷史表明,什么時候堅持和加強了黨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會得到加強和改進;什么時候淡化和削弱了黨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會受到影響和削弱。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高校的領導體制受企業管理體制改革的影響,曾經一度試圖推進黨政分開,在領導體制上強調試行校長負責制。全國先后有100多所高校試行校長負責制。在試行校長負責制的過程中,黨在高校的領導地位受到了質疑和動搖,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受到了嚴重的削弱,出現了思想困惑、信心動搖、情緒消極、隊伍不穩、工作波動甚至出現重大挫折的局面。鄧小平同志總結這一歷史時期的經驗教訓時指出:“十年最大的失誤是教育,這里我主要是講思想政治教育,不單純是對學校、青年學生,是泛指對人民的教育。對于艱苦創業,對于中國是個什么樣的國家,將要變成一個什么樣的國家,這種教育都很少,這是我們很大的失誤。”[1](P306)這種狀況的出現,根本原因就在于削弱了黨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從1990年開始,中組部、和教育部連年召開全國高校黨建工作會議,研究高校黨建工作,明確強調高校實行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大力加強高校黨建工作,加強黨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以黨建帶動和推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黨的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得到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此走上了系統建設、全面創新和穩步發展的道路,出現了多年未見的可喜局面。事實證明,只有切實加強黨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強基固本,從根本上得到加強和改進。

二、堅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導向放在第一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的思想行為有著重要的導向作用,能否自覺引導、動員、推動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直接關系到黨的事業發展的全局,關系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什么時候引導人們堅持了正確方向,就能取得巨大的成效;什么時候偏離了正確方向,就會遭受巨大的挫折,給黨的事業帶來重大損失。曾經在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進程中一度存在的“左”和右的困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難以把握和堅持正確的方向,結果導致嚴重的政治風波,就是一個深刻的教訓。

堅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導向,既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引導大學生全面理解和貫徹黨的“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反對偏離黨的基本路線的“左”或右的錯誤傾向,引導大學生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偉大旗幟,堅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又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引導大學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之間的關系,克服用社會價值否定自我價值或用自我價值否定社會價值的價值偏向,把社會價值與自我價值有機統一起來,在實現社會價值的過程中實現自我價值。

堅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導向,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取向的統一。中央提出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本身就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取向的統一。改革開放30年來的歷史表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價值取向的統一,才能更好地發揮導向作用,引導、動員和團結當代大學生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應有的貢獻。

三、堅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貫徹疏導的方針

堅持疏導是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提出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針。思想政治教育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做人的精神世界的工作,做解決人民內部思想矛盾的工作。對人民內部的思想問題,只能說服,不能壓服,只能疏通引導,不能壓制阻塞,只能化解矛盾,不能積累矛盾,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決,不能用壓制的方法去對待。在新的歷史時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社會的利益格局和人們的利益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種種復雜的思想問題的產生往往事出有因,更需要自覺貫徹疏導的方針。過去,與“”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以階級斗爭為綱”相適應,在解決高校人民內部思想矛盾時,往往也采取斗爭和整人的方式,對師生中出現的不同的思想認識問題,不是按照疏導的方針和民主的方法去解決,而是采用壓制、批判的方式去解決,導致解決思想矛盾過程中的緊張、對抗和激烈沖突,后果十分嚴重,損害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聲譽和效果。改革開放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克服過去指導方針上的“左”的錯誤影響,堅持按照疏導的方針,運用民主的方法來解決高校師生的思想矛盾問題,把政治問題和學術問題分開,既在政治上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又在學術上充分發揚民主,通過自由的探索、研究、討論和爭鳴,來解決理論形態的深層次思想認識問題。同時,對于反映社會變化的各種日常思想認識和心理問題,也注重廣開言路,加強咨詢,疏通引導,澄清認識,理順情緒。通過按照疏導的方針和要求來解決師生的思想矛盾,充分調動了師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有力促進了學校的改革與發展。無論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必須始終堅持為黨的中心工作服務,只是黨的中心工作在不同時期有所不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服務黨的中心工作的任務和價值有所不同而已。革命戰爭年代,黨的中心工作是武裝斗爭,根本任務是建立革命政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致力于培養具有高度軍政素質的人才,提高革命軍政人才的思想覺悟和戰斗精神,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出戰斗力。和平建設時期,黨的中心工作是經濟建設,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體現在高等學校,就是以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為中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致力于培養德才兼備的優秀人才,發展現代科學技術,并把科學技術和人才培養同經濟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科技第一生產力和人才第一資源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出生產力。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與它在國家中心工作(經濟建設)和高校中心工作(人才培養與科學研究)中的作為與貢獻呈現出日益密切的關系。“有為才有位,有位需有為。”事實證明,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動面向和自覺服務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以及黨在高校的中心工作時,就可以大顯身手,大有作為,有效提升自己的地位;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忽視和脫離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以及黨在高校的中心工作時,就會一籌莫展,無所作為,嚴重削弱自身的地位,喪失自身的價值。因此,黨的中心工作和黨在高校的中心工作任何時候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決不能游離和離開黨的中心工作和黨在高校的中心工作另搞一套,只有始終緊緊圍繞和自覺服務于黨的中心工作和黨在高校的重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實現其應有的價值。

五、堅持把滿足大學生的精神文化需要擺在突出位置

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社會逐漸實現由溫飽階段向小康階段的過渡,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包括精神生活質量,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被提上了日益重要的議事日程。大學生是我國社會科學文化水平和精神文化需求較高的重要社會群體,大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也隨著全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而不斷產生和發展,這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階段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課題和更高的要求。適應這一新的形勢和發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十分重視繼續為維護大學生的物質利益服務,在為維護大學生的物質利益服務中實現自己的物質價值,而且日益重視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在為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服務中實現自己的精神價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滿足大學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具有服務性,還具有生產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發揮大學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和創造才能,生產和創造出大批富有中國高校特色、深受大學生喜愛的校園文化產品,來更好地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要“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這是繼建國初期以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提出掀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后,我們黨作出的又一重大戰略決策和重要部署,從而為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強大的動力。實踐證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服務國家和高校中心工作、推動物質生產力發展的同時,大力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發展精神生產力,創造和生產日益豐富的高質量的精神文化產品,滿足大學生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才能不斷實現和凸顯自身的獨特價值,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高大學生的精神生活質量作出自己的特殊貢獻。

六、堅持把增強文化軟實力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戰略任務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隨著改革的深化和開放的擴大,以及經濟全球化進程和社會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我國的經濟、科技、國防等硬實力不斷增強,但文化軟實力建設沒有得到應有重視,明顯滯后于硬實力的發展,這對我國綜合實力的提高和高校的發展構成了不利的影響。文化軟實力是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綜合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文化軟實力,既能增強民族凝聚力,擴大國際影響力,提升綜合國力,又能增強學校凝聚力,擴大學校影響力,提升高校綜合競爭力。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把增強文化軟實力同增強國家硬實力作為提升綜合國力的重大戰略任務一起提了出來。發展文化軟實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義不容辭,責無旁貸。在經濟全球化和社會信息化的開放的國際環境中,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賦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歷史使命和重大戰略任務,高校成為我國同世界各國文化交流的橋頭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升文化軟實力和國家競爭力的價值日益凸顯。同時,高校為了提升自身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和競爭力,也越來越重視大學文化建設,重視文化軟實力的建設。現在,按照黨的十七大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發展文化軟實力,增強大學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高校的綜合競爭力和我國的綜合國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戰略地位得到進一步提升,戰略價值也得到進一步實現,開辟了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

七、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重要動力

改革開放既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的重要動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適應新的形勢發展要求,不斷研究新情況,分析新特點,解決新問題,探索新思路,堅持在改革中創新,在開放中發展,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舉措,取得了一系列重大進展,開創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導方針上,堅持貫徹疏導方針,正確處理主導性與多樣性的關系,堅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多樣化的社會思潮和價值取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戰略定位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服務型轉變為生產型,在注重為高校中心工作服務的同時,直接參與人才培養的中心工作,承擔人才培養中思想道德素質提高的首要任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擴展上,注重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拓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領域,更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相結合的最新理論成果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內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覆蓋面上,既注重做好高校內的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擴大對外宣傳文化工作,努力增強文化軟實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既注重運用傳統教育方法,又注重運用電視、互聯網等現代方式,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有效性。事實證明,堅持以改革的精神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的歷史時期不斷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八、堅持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高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完成這一根本任務中負有重要的歷史使命。能否完成這一歷史使命,履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會責任,關鍵在于能否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分散了,就會降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增強了,就會大大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效應。過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封閉的環境中進行,缺乏系統的思想和開放的觀念,往往依靠高校專職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力量單打獨斗,顯得勢單力薄,效果有限,甚至往往自身的工作努力和成效被校內外其他方面的因素所抵消,局面十分被動。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現代系統科學的產生和運用,隨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環境日益開放和校內外的互動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越來越注重加強校內外的合作與整合,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改善內部環境,推進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相結合,形成高校內部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另一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致力于改善外部環境,在黨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推進家庭育人、學校育人和社會育人相結合,形成高校外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正是由于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力量和資源的內外整合,才有效增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大大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效應,推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斷向深度發展。實踐證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直接決定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效應,沒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的增強,就不可能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局面的根本改觀。

參考文獻:

[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