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課程實施能力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0 10:08:00

導語:校長課程實施能力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校長課程實施能力研究論文

[摘要]課程實施是將書面課程付諸教學行動的實踐歷程,是課程發展的重要環節。課程實施過程中,校長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北京市高中新課程推進過程中,校長的課程實施能力主要體現在構建課程體系、開發校本課程、改進校本教研、組織師生培訓等方面。要邁向成功的課程實施,校長還需做到:提供課程開發的哲學方向,針對不同的課程領域關注不同的問題,引導教師展開行動研究以及創設學校內合作的團體。

[關鍵詞]高中;課程改革;校長;課程實施

自2007年秋季北京市開始高中新課程改革以來,在高中新課程實驗如何推進的語境中,“校長的課程領導”“校長是第一責任人”就成為常見的關鍵詞。“加強校長的課程角色意識和課程領導力”被列為“推進北京市高中課程改革的幾項重要工作之一”。“課程領導”這一概念最早出現在哥倫比亞大學A.HarryPassow教授于1952年完成的“GroupCenteredCurriculumLeadership”博士論文中。關于“課程領導”。國內外學者分別從內涵、功能、角色等不同角度進行了界定。在這里,我們不作概念上的討論,而僅從課程領導的功能這一角度進行思考。“課程領導所發揮的功能在使學校的體系及其學校能達成增進學生學習品質的目標。”也就是說,課程領導的功能是目標導向的,其最終目的是要提供高品質的學習內容給學生,增進學生的學習成效。課程領導是一個過程,它包含著對他人的影響,它能夠促成群體成員之間的合作,能夠落實課程發展的行為。

校長的課程領導體現在課程的設計、實施與評鑒等諸多方面。課程實施是課程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本文中,我們僅基于北京市高中課程改革推進過程中課程實施的探索,對校長的課程實施能力進行初步分析并提出建議。

一、課程實施的內涵與校長在課程實施中的作用

一個新的課程方案往往始于學者、專家的教育理想或官方的正式書面計劃,但只有當教師在教室情境中,通過真實的教育行動,實踐了該課程的教育理想之后,該課程才能轉化為學校的課程;否則,學生無法“經驗”此“課程”,一切都是紙上談兵。由書面課程轉化為學校課程即為課程實施。

正如富蘭所言,課程實施是“把變革成為實踐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核心目的是縮小現實與理想的差異,即現存的實踐與創新所建議的實踐之間的差異。課程實施具有以下三個特征:第一,它是一個過程,涉及課程變革或創新;第二,它是新的實踐(或課程/課程綱要)的實際使用情況;第三,它是“課程設計和教學”周期的重要階段。第一個特征明顯具有價值取向,即課程實施是以理想創新的意念和設計為目標,為的是讓實然的實踐情況邁向理想境界。只有經過課程實施,教育理想才有可能變為現實。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擔當著重要的角色。但是,僅靠教師的投入感和凝聚力不足以保證新課程的成功實施。在一項“校長與教師的互動研究”中人們發現,校長的遠見、推動力、一致的決策、優先性的安排,都是使教師成功地實施創新的重要因素。在影響課程實施的三大類別九個因素中,校長是其中的一個因素。具體而言,三大類別是:創新或變革計劃的特征、學校特征/角色、外在因素。第一類包括需要、清晰度、復雜性、質素/實用性;第二類包括地區、社區、校長和教師;第三類包括政府及其他媒介。因此,要取得課程改革的成功,就要充分發揮校長的課程實施能力。

二、北京市高中新課程實驗推進過程中校長課程實施能力的體現

2007-2008年度是北京市普通高中新課程實驗的平穩過渡之年。在項目工作推進過程中,各普通高中是新課程實驗工作的基地,校長是學校實施新課程的第一責任人。為保證課程的有效實施,各學校成立了課程領導小組,校長擔任組長,領導學校的教職員工根據本校實際情況,初步探索了課程實施的有效路徑。在高中新課程實驗過程中,校長的課程領導能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構建符合學生需求的課程體系

在北京市高中新課程實驗的推進過程中,各個學校立足校本,充分而合理地使用課程自主權,在國家課程方案的總體框架下,力求構建符合學生成長需求的課程體系。

北京二中校長組小樺在“2007-2008年度北京市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實驗工作交流會”上的發言就表達出了校長們的價值追求——使學校的課程架構更加符合學生的需求和社會發展的需求,讓具有鮮明特色的課程成為學校辦學的特色和亮點。他認為,符合學生成長需求的課程體系應該具有選擇性。學校課程結構的選擇性應該針對規定的必選課程與學生的差異而定,要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在其領導下,北京二中逐步建設起“階梯式模塊”結構與“生成性”課程體系。所謂“階梯式模塊”結構是依據學生的基礎和課程難度,按“階梯式”設置:一是全員參與的普及型校本選修課程,供學生自主選擇;二是需要進行選拔、具有一定專業特色的社團活動課程。所謂“生成性”課程體系是指學生“自制餐”實驗。學校將物理、化學、生物自主實驗作為選修系列,學生完成六個自主實驗后,即可獲得相應的校本選修的1學分。

順義區牛欄山一中根據本校是寄宿制學校的特點,整合學校的各種資源,形成了四類課程體系:以學科課程為核心,以學科教材為載體;選修課、活動課;校園生活課程;綜合實踐課程。四類課程側重點各異,但互相滲透、互為補充,是一個有機整體。對第一、二類課程,結合必修及選修1課程進行國家課程校本化,進一步豐富學校自主開發的選修2課程;對第三、四類課程,結合國家要求的綜合實踐課程進行有機整合和規范。

(二)開發多元的校本課程

近年來,我國在課程管理體制上明確了國家、地方和學校三級管理模式,學校被賦予課程自主權,各校要因地制宜地開發校本課程。校長作為第一負責人,要結合本校師生的特點和學校所在區域的特點,舉全校之力開發校本課程。

北京市第十四中學地處宣武區,校長就領導本校教師圍繞“宣南文化”開設選修課,課程涉及以下十個方面:以大柵欄地區老字號店鋪為代表的傳統商業文化;以天橋為代表的老北京民俗文化;以琉璃廠為代表的京城士子文化;以各地會館和名人故居為代表的會館宅邸文化;以牛街為代表的回族文化;以民間諸神為內容的壇廟文化;以魯菜和回民小吃為代表的飲食文化;以京劇為代表的戲曲文化;以大觀園為代表的紅樓文化;老區新顏——宣武區當代城市文化。

陳經綸中學努力建設開放、多元的校本課程體系。具體包括:菜單式學科拓展課程體系;學科競賽課程體系;小語種課程體系;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科技活動課程體系;藝術類課程體系;生活技能類課程體系;人生遠足課程體系;“初高中一體”課程體系;校園文化課程體系。

(三)規范校本研修體系,改進校本教研管理模式

北京二中通州分校為了給校本研修提供組織保障,由校長主管,在行政組織、專業組織、學術專家與信息保障四個方面加強建設,逐漸規范校本研修體系。第一,在行政組織管理方面,由校長主管,主任負責,對教科研處、教務處與年級組的整個校本研修活動實施管理,給予人力、財力和時間保證。第二,在專業組織建設方面,校長會同教科研處對校本研修活動進行整體規劃,教研組、備課組具體實施規劃內容。第三,建立校內學術專家組織和信息保障組織。

房山區房山中學以課題為依托,改進校本教研管理模式。學校以市級規范課題“提高校本教研管理實效,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實踐研究”為依托,組織了教研組長和協作組長研討會,作了“教研組建設與教師專業發展”“有效教研:教研活動組織與策劃”兩個專題培訓,并進一步完善了教科研管理制度。教研組和協作組實行目標管理,開展主題課例研究,引入課堂觀察法作為聽評課的主要技術手段,使評課不再流于表面化的評價。學校還專門建設了課堂教學研究室,實現了四路畫面自錄課功能。(四)組織學校層面的教師培訓和學生培訓

新課程的實施最終是發生在課堂上,發生在師生互動過程中,因此,新課程實施的質量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能力,取決于學生對新課程的理解。雖然北京市組織了全市規模的教師新課程培訓,但針對各校教師具體情況的培訓還需學校自己安排。北京二中通州分校以校本培訓為依托,開展了多層次的學習培訓,以提高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在全體高一教師參加通識培訓的基礎上,又聘請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到校進行人教版實驗教材解讀,使教師對教材理念和體例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此外,還請他們對高一新教師進行新課程基本功培訓、如何進行研究性學習的培訓以及新課程下如何提高教學設計時效性的專題培訓。

在高中新課程推進過程中,在學生這一層面,“北京高中新課程傳播與理解項目組”編輯出版了《高中新課程學生特刊》,內容涉及高中課程改革的背景、內容、變化、適應等話題,以幫助學生理解高中新課程。有學校針對本校學生的特點,又開展了以校為本的學生專題培訓。昌平區南口學校就是其中之一。開學伊始,學校專門對學生進行了高中課程改革培訓,使學生明確課程改革的主要內容和任務,明確學校的課程設置和學分認定、選課指導等辦法,還向學生介紹了高中各學科的特點和學習方法,并安排班會讓學生交流對新課程的認識,使學生以主動的態度成為課程改革的主人。

三、校長課程實施能力提高之建議

要邁向成功的課程實施,校長要做到:規劃課程體系,做好國家課程體系的校本開發和校本課程的開發,加強師生對課程實施的認同感,提高教師的課程教學能力。但僅有這些還不夠,作為一校之長,還需在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一)提供課程開發的哲學方向

課程實施的前提之一是課程開發。從普適的課程開發過程而言,校長要提供教育哲學思想的引領,保持課程開發的持續性,關注課程開發的成效。

一所學校要實現本校的教育目標,前提之一是要有全員認同的教育哲學思想。如果沒有指向同一價值追求的課程目的與方向,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與所要達到的目標很可能就會南轅北轍。校長作為學校的領導核心,必須為學校的課程開發提供正確的哲學方向,而且這樣的哲學方向必須深入到每個班級、每節課,并且能夠影響學校課程決策的過程。

為此,在教育價值的理解方面,校長要幫助學校成員澄清其教育目的和目標。也就是說,校長要幫助學校教師以及其他相關成員進一步理解教育的價值,使他們清楚自己將會走向何處以及如何評價自己所完成的一切。只有澄清了教育目的和目標,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才能獲得發展的方向。

(二)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針對不同的課程領域,關注不同的問題

從學校層級的課程實施而言,在不同的課程領域,校長關注的焦點應有所不同。學校層級不同的課程領域包括如下兩類:學校層級中的所有課程領域與學校層級中的具體課程領域。

對于學校層級的所有課程領域,校長作為課程領導,需要完成如下任務:制訂課程計劃并進行監控;評價學校層級的課程并利用評價資料來確認學校層級的課程問題;確認跨學科的重要技能,適當地教導并增強這些學科;監控需要密切協調的內容領域間的課程協調;針對課程的需要制訂校本課程預算,反映學校的優先次序。

對于學校層級的具體課程領域,校長要關注如下焦點:監督教師在課程實施方面的所作所為;幫助教師根據課程指引制訂適切的教學計劃;針對課程改革的需要,實施校本的教師專業發展;選擇恰當的教材;幫助教師適當運用學生評價的結果,作出必要的課程修正。

總之,在學校課程實施過程中,校長要進行課程統籌,以使學校課程符合學生發展的需要,達成教育理想。

(三)引導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展開行動研究

在課程改革的推進過程中,教師是主要的課程實施人員。要保證課程實施的效果,需要提高教師課程實施能力,這種提高主要通過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起源于美國,它是一種特定的問題解決方法。有學者認為,行動研究是課程規劃與課程實施的主要途徑之一。教師作為行動研究者,對學校層次的課程實施行動研究,研究內容可以包括課程內容的創新、教學方法的選擇、師生互動等,其指向都是探索如何提高學生學習成效。作為校長,要鼓勵教師系統分析教育問題,進一步規劃課程,將課程付諸行動,然后評鑒課程實施的過程、內容與結果,并在必要時重復這一教育行動循環。

一般而言,教師進行行動研究需要獲得校外課程專家的協助與專業指導。這種專業支持要在校長的統籌安排下才有可能實現。而且,為使教師有信心與能力進行行動研究,校長要創造條件讓教師學習,以使教師具備行動研究所需要的能力。此外,還需要校長鼓勵教師不斷嘗試,進行長期的課程行動研究,以保證課程的有效實施。

在課程實施行動研究的螺旋式循環中,校長首先要指導教師明晰其關注的問題,并考慮可能的解決途徑。例如,是否要實施某項新的課程方案,具體行動步驟是什么,如何將該方案通過行動付諸實施。就行動研究的程序而言,要確定所要研究的問題領域與焦點,要規劃解決問題的行動方案,尋求合作,采取行動實施監控與搜集資料證據,并進行評鑒與反饋。在這一行動過程中,校長要創造條件,督促教師持續地監控自己的思考過程與實際行動,使教師不斷進行自我觀察、反省、討論、學習與再規劃,最后,使教師以正式方式評鑒自己的行動研究,并把行動研究結果作為進一步重復行動研究循環時修改課程計劃與課程行動的依據。

(四)創設校內合作團體,形成制度化的持續發展

在學校課程改革過程中,需要持續進行團體的自我分析與反省批判,以改進學校課程實施過程中的種種努力。有研究指出,如果教師從學校組織發展過程中獲得越多的支持協助,其課程實施就越容易成功。㈣可見,團體組織的發展是協助課程實施的一種方式。在一所學校能否形成合作的團體,團體是否注重對課程實施進行反省批判與自我分析,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校長的領導與管理。

校長應該促進團體組織的形成,并使教師在團體發展的過程中,獲得同事的支持合作,獲得專業成長機會,以成功地進行課程實施。

校長要采取各種措施鼓勵教師參與團體活動,建立合作指導原則,培養信任可靠的學校組織氣氛。在這種氣氛下,校長要鼓勵教師對學校課程資料進行分析,討論其對學校課程改革的積極意義;校長要引導教師根據自我分析的結果,找出學校課程實施過程中的困難與問題所在,并一起謀劃問題解決之道;再進行評價、反饋,并建立新的組織發展方向;最后,使這一團體組織能夠發展教師主動革新的能力,并形成制度化的持續發展。這樣,學校的課程實施才能保證課程改革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