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的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30 05:32:00
導語:教育政策的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教育政策是黨和政府在一定歷史時期為教育工作制定的基本要求和行動準則。公正的教育政策要保障受教育者的發展權利與發展機會、發展條件和發展水平與資格的認定的公正。為了保證教育政策的公正,教育政策參與主體必須具有公正意識,教育政策內容必須遵循平等原則和補償原則。
教育政策是黨和政府在一定歷史時期為教育工作制定的基本要求和行動準則。隨著政策科學的興起,教育政策研究成為20世紀60年代以來發展最快的學科領域之一。[1]教育政策問題日益受到公眾的關注,人們除了從政策學角度分析教育政策外,廣大的學者還運用經濟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等學科知識來分析教育政策,倫理學視角是近幾年來人們分析教育政策問題采用的視角之一。
一、教育政策公正的內涵
公正是倫理學的重大問題之—,這個概念涉及的范圍很廣,它既是法學概念、政治學概念又是倫理學概念。在倫理學中,公正是指人們根據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辦事公平正直、堅持真理、合乎情理、不存私心。它反映人與人之間的道德關系,體現人們的一種崇高的道德境界。[2]所謂教育政策公正,就是指教育政策要保證在現實社會條件下實現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可能的教育平等,保證受教育者教育起點的公平、教育過程的公平和教育結果的公平。也就是說,教育政策要在以下三個方面保證公正:受教育者的發展權利與發展機會的分配、受教育者的發展條件的分配和受教育者的發展水平和資格的認定。
(一)受教育者的發展權利與發展機會
教育是促進人發展的一項社會活動,并且國家規定適齡兒童都享有受教育的權利。教育政策作為國家為教育事業制定的行為規則,應該保障受教育者的入學權利。受教育者的發展權利和發展機會的公正也就是教育起點公平問題。具體來講,教育政策要保證受教育者具有同等的入學機會和發展權利。
(二)受教育者的發展條件
教育是促進社會公平的一種手段,是保證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受教育者作為平等的發展個體,理應享有相同的發展條件。受教育者的發展條件的公正也就是教育過程公平問題。具體來講,教育政策要保證教育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公正性,讓每個受教育者在受教過程中都享有公正的發展條件。
(三)受教育者的發展水平和資格的認定
教育是一種培養人的活動,其最終的培養質量要通過一定的方式加以評定。在評定中,每個個體都應該接受相同的評定標準。受教育者的發展水平和資格認定的公正也就是教育結果的公平。具體來講,教育政策要保證受教育者獲得相應的發展水平,在同一標準下獲得資格的認定。
教育政策的公正涉及教育起點、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三個方面。公正的教育政策要保證受教育者在以上三個方面的利益,讓受教育者獲得同等的發展機會、發展條件和發展水平,滿足受教育者對教育的需要和實現受教育者的最大限度的發展。
二、教育政策公正的實現途徑
教育政策是在一定時期內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而制定的關于教育事務的行為準則。為了實現教育政策的公正,我們首先要保證政策制定參與者的參與公正,其次要保證政策內容的公正。
(一)參與主體的參與公正
政策的制定是一項繁復的工作,目前,中國的政策制定比較關注民主性,強調多元主體參與政策的制定。教育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公益事業,其發展狀況將直接決定國家的未來。教育政策的制定需要政策利益相關人員的參與,只有所有的利益相關者都參加政策制定過程,政策的出臺才能得到人們的廣泛認同。
人都是會從自己的立場出發來考慮問題,為了保證教育政策的公正,教育政策制定的參與者必須保持一顆公正之心,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從多方面考慮問題,爭取為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合理的參照意見。
(二)政策內容的公正
教育政策是人們進行教育活動的行動指南,公正的教育政策有利于教育活動的公正。為了保證教育政策內容的公正,政策制定者必須遵循平等原則和補償原則。
1、平等原則
平等一直以來是人們追求的一種理想的社會狀態。在文藝復興時期,人們追求同質的平等,認為人人生而平等。這種同質的平等觀是與封建社會的等級觀念相對的。隨著人們認識的深入,平等的觀念也日益有了更為廣泛的內涵。現在,差異的平等觀進入了人們的視野。差異的平等觀承認人與人之間是存在差異的,只要個體能獲得適合自己的發展就是真正的平等。這種差異的平等觀讓人們對平等的認識向前邁了一大步。
教育政策的制定要遵循平等原則,以便實現政策目標,發揮政策作用。在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政策的制定要按照同質平等觀的要求,保證受教育者獲得同樣的教育機會;在非義務教育階段,教育政策的制定要按照差異平等觀的要求,保證受教育者獲得適合自己發展需要的條件和結果。
2、補償原則
教育是一項公益事業,它具有公共產品的屬性。教育政策為了實現公正,必須考慮弱勢群體的利益。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助推器,是社會和諧的安全閥。教育政策應該以公平作為自己的目標,保證教育在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和階層之間的相對公平。[3]
我國是一個地域廣闊、發展不平衡的發展中國家。教育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我國的教育事業也存在發展不平衡的現象。教育政策應該考慮這些不平衡的現實,遵循補償原則。補償政策是政府對處境不利人群(弱勢群體)實施的特殊政策,其目的是使其在原則上享受與別人同樣的教育權。[4]
(1)城鄉之間
城市教育事業的發展明顯快于鄉村的教育事業,有的城市正向教育現代化大力邁進,而一些鄉村地區連基本的入學率都不能保證,更不用說教育的大力發展了。我國的教育政策長期以來以城市作為政策制定的依據,沒有考慮廣大農村的現狀,讓農村教育事業的發展雪上加霜。
為了保證教育政策的公正,教育政策在內容上必須體現對農村的關注,補償農村弱勢群體的切身利益,讓農村的孩子們獲得同樣的教育發展機會。補償原則的遵循可以用政策來彌補自然存在的差異,這也是政策的作用之一。
(2)區域之間
我國的經濟發展東部沿海地區快于西部內陸地區,這種經濟發展的不平衡也就相應地造成了教育發展的不平衡。東部地區的教育事業經費充足,可以吸引優質的師資力量,其教育質量明顯優于西部地區。教育政策在制定中總是“一刀切”,有些政策對東部地區有利,對西部地區就是揠苗助長。
為了保證教育政策的公正,教育政策在內容上必須考慮區域發展的不平衡,體現政策的靈活性和適應性,適當地補償西部地區、欠發達地區和老少邊窮地區。這種補償是為了教育的公平發展和社會的和諧,是國家宏觀調控的一種方式,應當得到全社會的認可。
(3)階層之間
階層是社會人群的一種人為劃分的結構,它反映社會人群的社會地位、資本狀況等。城市居民、農村居民內部因為收入、財富、權力差異等原因而導致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均等,這種不均等會加大教育的不公平階層之間的教育。有些人竟然利用權或者錢在教育領域進行交易,謀求教育資源的最大化。
為了教育的公平,教育政策在內容上必須考慮階層之間的差異,補償社會弱勢群體。高校中關于貧困生的一些政策可以說是補償原則的表現,這些政策讓貧困生獲得了更多的發展機會,保障了他們的學習權利。
公正是教育政策的倫理訴求,只有公正的教育政策才可以真正地發揮政策應該具有的作用,才可以促進教育的公平和社會的和諧發展。為了實現教育政策的公正,教育政策的參與主體應該保持公正的意識,力求制定公正的教育政策。
參考文獻:
[1]袁振國.教育政策分析與當前教育政策熱點問題[J].復旦教育論壇,2003,1(1):29-32.
[2]施修華.學校教育倫理學[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1:99.
[3]劉曉.構建以公平為目標的教育政策[J].教育與職業,2005,(13):4-7.
[4]孫彩平.教育的倫理精神[M].太遠:山西教育林出版社,2004:286
- 上一篇:學困生現狀分析論文
- 下一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評價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