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琴教學方式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2 07:06:00
導語:鋼琴教學方式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打造高尚的人格力量
鋼琴教育對于陶冶情操,完善修養,提升個人生活品位無疑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具體到每一個學琴者,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就必須針對每一個人不同的情況加以不同的施教方法。
1.1年齡的差異在接觸鋼琴的最初階段,對于不同年齡的學習者,也應該注意到因人而異的方法問題。首先是語言表達問題,對于4、5歲的兒童和10多歲的孩子,不可能只是同樣的語言表達方式和同樣的表達內容。少兒與成人之間對于語言的理僻能力和他們樂于接受的表達方式,也是教師應該充分備課的內容之一。前蘇聯鋼琴大師阿什肯納奇在回憶自己的啟蒙教師時贊美道:“那是怎樣一種語調啊,象夜曲一樣滋潤著我的心田。”可見教師在授琴過程中語言使用的重要性。其次是教材的選擇上和練琴的時間上針對不同年齡的對象要有所區別。最后要注意的是,針對年幼的學習者,始終要以鼓勵為重要手段,為孩子營造出一個老師很看重自己的學習氛圍,如果一個孩子在學琴過程中認為自己太笨,那就一定是教師的方法出現了嚴重的錯誤。總之,針對不同年齡的學琴者,教師為他們創造的都應該是一個高尚儒雅的學琴環境。
1.2性格的差異人是一種有感情的高級動物,具體表現為無論人類從事哪種行為,都帶有一定的情感色彩。情感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肢體的行為方式,在情感具體表現上的差異我們稱之為性格的不同。性格的劃分在心理學和醫學上有許多種類。但大體上可分為內向型和外向型兩種,這兩種性格在具體表現形式上存在著極大的差別。外向型性格的人,性格開朗大方,情感易于外露。在彈琴的表現上,動作偏大,容易用力,有時會出現坐不住的現象。內向型性格的人,性格溫和穩重,情感比較內斂。在彈琴的表現上,動作偏小,力度不夠,有時還會出現容易懶散的現象。這兩種人由于思維方式的不同,在鋼琴學習中也存在著一些差別:偏于理性的人,邏輯思維較強。肢體的控制能力較強,但感受能力較弱。偏于感性的人,情感較豐富,做事易情緒化,邏輯思維和肢體的控制能力較差。偏于理性的人由于肢體的控制能力較強,所以初學鋼琴時認譜較快;而偏于感性的人由于肢體的控制能力較差,所以初學鋼琴時認譜較慢,但到一定時期涉及到音樂感受時就比較容易。針對這些不同性格的習琴者,教師就應該注意到在施教方法上的有所區別。對于理性較強的學生,教學中應側重強調形象思維的開發,引導學生在情感中體會作品的感染力。而于感性較強的學生,教師則應側重其邏輯思維的訓練,諸如在音樂理論上多加輔導,會起到較好的效果。
2正確的演奏技術
以上所談到的是現代鋼琴教育中對品格熏陶的作用以及對此應該注意的幾個問題,但是學習鋼琴說到底是用人的雙手去演奏的,這就涉及到了對人的肢體動作的訓練,現代鋼琴教育中,對于肢體動作的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在實際教學中往往給學生帶來了許多的困惑。而教師們則經常在下列的問題上產生不同的爭論:
2.1關于手型的問題學琴的第一步就是要把手放在琴上,這就涉及到手要以什么形狀放在琴上。所以幾乎所有的老師在教學的第一步都會提到手型的問題。大多要求手型為指尖直對琴鍵,手指的各個關節在彈奏時要“立住”,手掌在彈奏中要起支撐的作用等等。問題是要形成這樣的手型,肌肉總需要一定的緊張度的,太放松手就沒有形狀,太緊張就會影響彈琴,所以要‘不松不緊’恰到好處。怎么才能夠做到恰到好處呢?在實際當中所見的學生幾乎就沒有做到恰到好處的,而且大多數是手型僵硬,彈出的聲音非常難聽。還有手指第一關節“立住”的問題,一般認為手指站不住會使力量不能傳遞至指尖,造成聲音不夠結實。所以當學生出現手指關節立不住時,老師就一再地要求學生必須讓手指關節立住。問題是學生的手指第一關節為什么立不住?任何人都可以看到,當手在放松狀態時,手指的第一關節是自然立柱。造成手指立不住的原因有兩點:一個可能是手臂的重量壓迫造成的,另一個可能是由于手指用力彈琴造成的,那么如果讓學生強行把手指立住,就必須另外在手指第一關節加力,是不是會造成在手上更用力?使手更緊張?一方面強調手指立住,一方面又不停地強調手要放松。于是一些學生出現了放松了站不住,站住了不放松的現象。
2.2關于手臂協調性的問題學習到一定程度時,就涉及到手臂的協調動作。手臂的協調動作主要原則是根據樂句的進行手臂也進行重心的移動,根據樂句的內容和音樂的要求,手臂和手腕要相應地做出的各種協調動作,如“落滾”等等。比如樂句是“弱收”的,就要求在彈奏中以手臂帶動手腕,向上提起,來形成“弱收”的效果。這些動作多種多樣,而且動作比較復雜,是很難用語言來準確形容的,所以在實際教學中都需要老師一個個的、手把手的去傳授。問題就是,一方面這種動作很復雜,學生掌握起來比較困難,經常是練了許久老師也不滿意,而且由于沒有明確的標準,老師之間對動作的要求也不一樣。另一方面由于學生們素質、性格等等的差別。造成學生多種多樣的彈法。實際上,老師對動作是否合格是以聲音為標準的,可是對聲音標準并不明確,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能夠使學生不僅聲音概念明確又能夠把動作做準確呢?如果不去做這些動作,能不能通過更簡單的辦法來彈奏出相同的效果呢?而且復雜的動作,學生做起來容易不協調,在動作都別扭的情況下,音樂又如何表現?
2.3關于力度與放松的問題教學中教師大多認為在連奏時,彈奏用力后要快速地使肌肉放松下來,只依靠手的重量壓住琴健。而在斷奏時,手的動作只靠重量下落而不加力量。表面看這種彈奏方法很合理,可實際上,在演奏較大型的作品時需要彈奏成千上萬的音符,也就是說,手指要進行成千上萬次的動作。無論放松得有多快,肌肉也要經歷成千上萬次的從緊張到放松的收縮動作,如果彈奏的速度較慢,放松的時間比緊張的時間長,手指和手臂是可以應付過來的,但是稍難一些的作品,速度都可以達到每秒鐘至少6個音以上,也就是說肌肉每秒至少有6個以上的收縮動作。手在這種情況下是很難保持長久的放松,于是手就出現緊張的現象。因為肌肉的緊張會使手的反應速度和敏感程度下降,手的緊張必然會直接影響彈奏的速度和音樂的色彩,同時由于手的反應能力減弱,會造成音樂表現不能得心應手。如果解決這種問題,不僅要尋求合理的使用力量,而且還要進行大量的放松練習,這樣的學習不僅進步很緩慢,而且在整個學琴的過程中。會經常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使學琴變得很艱難。力度必須依靠肌肉的緊張來實現,在教學中強調彈奏力度和放松的本身就是矛盾的。而且,這種松緊的調整只是理論上可行,由于人的注意力和心理問題,恰到好處的松緊狀態是較難達到的。
以上是筆者對鋼琴訓練內容的基本分析,重點就是品格熏陶與肢體訓練,前者是目的,后者是手段。
參考文獻:
[1]司徒壁春,陳朗秋.鋼琴教學法[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潘一飛.朱工一談鋼琴教學[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5年01期.42-48.
摘要:目的與手段是現目前鋼琴教學中的一個最基本的問題,以這個問題為切入點,展開對鋼琴教學的方式與方法討論。肢體的技術訓練和品格上的不斷熏陶間的結合,以及精神上與技術手段的融合,組成了鋼琴教學的基礎構架。它們之間看似無關,卻又天然聯系,即教學中的因人施教。
關鍵詞:鋼琴教學人格力量肢體技術品格熏陶方式
- 上一篇:音樂教育思想分析論文
- 下一篇:籃球組合技術的教學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