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科學學習能力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6 02:14:00

導語:學生科學學習能力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學生科學學習能力分析論文

一、引導學生用“意義建構”來認真閱讀教科書

教科書是學習新知識的依據,我們必須引導學生認真閱讀教科書,重點內容要精讀,通過學習教科書,培養和提高自學能力。

1.用“意義建構”來把握要領,挖掘內涵

科學概念必須細致的逐字逐句的閱讀其定義,深刻理解其內涵和外延,這是掌握科學概念的主要環節。所謂概念的內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特有屬性;外延是指概念的適用范圍。例如:七年級學生要形成“機械運動”這個概念,就要把有關機械運動這類現象,如人走路、烏龜在地面上爬、汽車在公路上行駛、鳥在空中飛等進行分析比較,找出其共性,直到思考總結出科學中“一個物體相對于另一個物體位置的改變稱為機械運動”這一結論。這樣就可以說已經理解了機械運動的內涵,而機械運動的外延,包括自由落體運動、地面物體的運動等在內。

2.用“意義建構”來聯系實際,拓寬視野

只有真正讀懂教科書,才能深刻理解,應用時揮灑自如。例如:七年級(浙教版)教科書《物態變化中的吸熱過程》一節中講到:“液體的溫度越高、液體表面積越大、液體表面空氣流動越快、液體蒸發就越快”。閱讀這一段后,我們可以將它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聯系起來,如:曬衣服時,將衣服放在太陽下、通風處,并將衣服攤開,是為了加快水分的蒸發;把酒精盛在密閉的瓶子里,并置于陰涼處,是為了減小酒精蒸發。這樣就可以使教科書更加翔實、具體,既拓寬了知識視野,又強化了理解和應用。

3.用“意義建構”來承上啟下,融會貫通

科學知識相互聯系緊密,新知識總是在舊知識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新知識必須靠舊知識來理解。例如:九年級科學教科書(滬科版)第十三章《了解電路》、第十四章《探究電路》、第十五章《從測算家庭電費說起》,內容一步緊扣一步,前后照應。只有前后聯系,逐步深化,才能復習舊知、建立新知,達到融會貫通。

二、用“意義建構”來巧妙記憶

記憶是智力活動的基礎,是掌握知識、發展智力的前提,科學的知識點多,采用合適的方法可提高記憶的效率。

1.用“意義建構”來重復記憶

茅以升教授曾經說過:“重復記憶是訣竅”,預習——聽課——回顧——作業——復習——測試,這種知識的重復記憶就是記憶的訣竅。

2.用“意義建構”來口訣記憶

“口訣、順口溜”簡單易懂,饒有趣味,如托盤天平的使用步驟及注意事項,可編成口訣:“一放平、二調零、三調橫梁成水平”;“指針偏哪哪邊重,螺母反向高處動”;以及“稱物體,先估計,左物右碼須記憶,鑷夾砝碼須心細,加減對應盤高低”;又如:電流計的使用規則其順口溜是:“二要、二不、兩看清”。“二要”指的是要串聯使用,電流要“十”入“一”出;“二不”指的是被測電流不能超過最大量程,不能把電流表直接和電源兩極相連接。“兩看清”指的是看清電流所用量程,看清每小格表示的電流值。

例如畫電路圖的要求:元件分布要均勻;位置安排要適當。導線豎直橫要平;矩

形棱角要分明。

又如:學習月相、月食、日食時,可用“上西天、下東海”來理解記憶。學習月相時上指上半月,上半夜,西天指月面凸向西面,下東海,下指下半月,下半夜,東海指月面凸向東面。

學習日食、月食時“上西天、下東海”,上指高或遠的太陽,西天指西邊先食掉;下指低或近的月亮,東海指東邊先食掉。

3.用“意義建構”來對比記憶

科學知識點多,易混淆的知識點也多,許多概念中的知識既有區別又有聯系,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形式進行對比、比較其異同,認識其本質,這也是增強記憶的一種有效手段,通過對比,容易剝去偽裝,認清其實質,加深知識之間的聯系,有助于差生掌握新知識。如在學習串聯電路、并聯電路時,利用表格將它們的異同點進行對比,達到增強記憶的效果。

4.用“意義建構”來系統歸納記憶

對已經學過的知識按一定的體系進行分類排行,使之系統化、規律化。在基礎學習階段,有意識地做好每一章節的歸納小結。在總復習階段,還應對已學知識進行正向、逆向、橫向的聯系、歸納,使知識條理網絡化、系統化、立體化。例如,在學完第十五章《從測算家庭電費說起》后,可歸納如下框架結構:

三、巧妙用“意義建構”來促進思考

古人云“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現代認知理論認為:人們掌握和理解知識就是將所接受的信息經過人腦的加工編碼,使之與舊知識聯系起來,達到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魯班上山伐木被絲茅草劃破皮肉,回去冷靜沉思,受到啟發而發明了鋸子。達芬奇受到蝙蝠飛行啟發而發明了撲翼機。科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定律和其他事物一樣,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普遍聯系的,要掌握它,必須勤于思考,認真研究。研究近幾年全國各地中考科學試題,不難發現,考查學生思維能力的要求越來越高。

四、善于用“意義建構”來深化練習

1.學習科學,做適當的練習是必要的。課后練習和作業,目的就在于鞏固和消化所學的知識,使知識轉化為技能,提高學習能力,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也有利于及時檢查學習中存在的問題。但是,不能搞“題海戰術”,特別是在總復習階段,許多教師熱衷于搞“題海”,進行“大運動量”訓練,解題匆匆,就題論題,食而不化,筋疲力盡,結果事倍功半。究其原因,主要是重視解題數量,忽視解題后的再思考和再反思,忽視解題質量的提高。特別是一些做錯的題目,教師應引導學生認真地想一想。

2.幫助學生建構科學的“習題情境”。許多學生不愿意好好地研讀題目,做題目存在一種心態,希望一看到題目,甚至只看到題目開頭的幾個字,就能不假思索地說出答案。一道科學習題總有他的科學情境,例如一輛火車在以10米/秒的速度勻速運動。這句話中蘊含了研究對象是“一輛火車”,科學量是“速度10米/秒”,運動狀況是“勻速運動”。情境簡單,學生能輕松解決,但隨著科學習題難度的增加,會有學生讀不懂題目,無法準確地進入題目所呈現的科學情境,從而亂解題。因此,教師必須幫助學生養成一定的建構科學情境的能力,這也是正確解題的第一步。筆者認為可從以下途徑幫助學生提高解題能力:

(1)通過對學生讀題習慣的培養,幫助學生提升建構“情境”能力

讀題是為了搞清題意,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能把題目中非科學學科的語言翻譯成科學學科的語言,即學科通用的術語。

能找出題目中涉及的科學概念、科學量、科學條件、科學過程、科學關系,到底是哪一個物體的質量,哪一個物體的體積,哪一個物體的速度,并能把整個問題用科學的語言簡潔地、準確地復述。解題能力強的學生,這一點就做得很好,解題能力差的學生,往往很難做到這一點。因此,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訓練,特別對那些學生感到稍有困難的題目的求解訓練是非常重要的。

培養學生的讀題能力,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讀題,當讀到題目中的科學量或過程概念時,要求學生馬上翻譯成科學語言,并在題目上做好標記。

(2)培養學生作圖標記的習慣,幫助學生提升建構“情境”能力

為了進一步理清問題所給的科學狀態、科學過程、科學情景,需要作圖并標記。把所研讀的問題的科學含義用草圖和簡單的符號表示出來。國外把這個草圖叫做腦圖,就是把了解的、有用的信息用圖和符號的形式簡單明了地表示出來,以便于分析、整理,揭示其中蘊含的關系,這是人們常用的有利于分析思考的方法,這樣容易激發出創造的靈感:這種方法的訓練應該從學生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就開始實施,但是我們的應試教育,已經讓學生把這些基本功丟掉了。每個學生可以有自己的圖示方式,只要自己看懂就行,但是每個學生都要養成利用圖示分析問題的習慣,一個圖,一個表,都是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發現求解線索。課程標準關于科學探究及科學實驗能力要求的列表中,“用多種方式收集數據”,“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嘗式根據實驗現象和數據得出結論”,“對實驗結果進行解釋和描述”,這些條目都與圖標手段的應用有關。畫圖標記這點一定要做好,如果學生養成了這樣良好的學習習慣,許多所謂的科學難題,都能在畫圖標記的過程中突然頓悟、打通思路。

上述用“意義建構”教學的四種方法經過五年來的實踐和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用建構理念培養學生的科學能力,對其他學科也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在生動活潑、寬松的環境中完成知識的學習、能力的培養、個性的發展,從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這是我們教學應該追求的遠大目標,也是社會對教學的迫切要求。

參考文獻:

[1]李世利.樹立終身教育理念,培養學生終生學習能力[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11).

摘要:學習科學,不但要具備良好的學習態度、明確的學習目的,而且要有行之有效的學習方法。用建構理念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學習能力。本文論述了用“意義建構”來開展科學教學的四種方法。

關鍵詞:意義建構;科學學習;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