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域職業教育辦學模式變革
時間:2022-03-25 05:36:00
導語:區域職業教育辦學模式變革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辦學理念:充分重視區域的機遇和影響
重視區域經濟和區域社會的機遇和影響是職業教育可持續發展的一個先決條件。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加速發展,經濟體制改革的逐步深入,以及梯度推進的經濟發展戰略思想的貫徹,我國的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很快,各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與模式,受其制約與影響,職業教育也正在形成與區域經濟和區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新格局。職業院校應該充分意識到這種新格局給職業教育所帶來的新的機遇和新的影響。我國的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和湖南省永州職業技術學院的辦學實踐已經為世人提供了這一方面的成功典范。
職業教育是現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與經濟建設、勞動就業和社會發展聯系得最直接、最緊密的教育。職業教育的最大特點是其區域性或地方性,培養的人才最主要的也是為地方經濟建設和社會服務。區域經濟學認為,這一類人才基本上是一種地區性的生產投入要素。因此發達的區域經濟離不開發達的區域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的地方性決定了職業教育走區域發展道路的必然性。另外,由于區域經濟發展的非均衡性普遍存在,與此相適應,職業教育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區域差異。在這種區域經濟與職業教育非均衡發展的大背景下,職業教育的發展戰略應側重于區域化,即以區域經濟為依托,融入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之中,利用區域優勢,抓住區域的機遇,謀求職業教育的區域化發展。因此,職業院校必須及時調整和變革自身的辦學模式,主動構建與區域經濟和社會相適應的職業教育辦學模式。
二、辦學目標:不斷調整職業院校的發展定位
職業教育要為我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增長方式服務。要實施國家技能型人才培養培訓工程,加快生產、服務一線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特別是現代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緊缺的高素質高技能專門人才的培養。因此,職業院校要明確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即培養適應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高技能專門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要根據區域需求重新定位自己的辦學目標。
辦學目標是辦學模式的根本,也是辦學模式其余要素運行的基石和指導。辦學目標不是固定不變的,而是隨著時間的發展而改變,隨著組織環境和組織資源的變化而應做出調整。當前,我國職業教育在辦學目標定位方面的確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不少職業院校在規模定位上,存在越大越好的傾向;在類型定位上,重普高升學輕職教就業;在人才定位上,重學術型輕應用型;在層次定位上層層攀高;在專業定位上,求多求全等等。產生這些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對組織環境和組織資源沒有做出正確的分析和恰當的調整。
目前,我國已基本形成了以大中城市為中心、城市帶動農村、城鄉互補協作發展的格局。市(地)一級大都具有相當的經濟規模,地域范圍大小適中,一、二、三產業并存,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對實用性人才的需求大、層次多。職業院校只有主動適應區域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認真研究學校的性質特點、服務面向和辦學優勢特色,找準在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及在終身教育體系中所處的位置,正確確定學校的辦學方向和發展定位,堅持以區域經濟建設和生產一線需求為根本,才能促進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緊密的結合,形成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良性互動的局面,才能實現職業教育的合理布局和資源的優化配置,辦出區域職業教育的特色。例如湖北省職業院校通過“大學——縣鄉合作計劃”“中專——鄉鎮合作計劃”“鄉鎮成校——村組合作計劃”的實施、努力做到在培養目標上同企業保持一致,在專業設置上同經濟發展(調整)同步,在辦學過程中同企業或市場掛鉤,帶動了“一鄉一業”“一村一品”區域經濟的形成,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推動了地方“特色農業的規模化發展”。三、辦學內容:緊緊抓住職業院校辦學的根本
專業設置是職業院校辦學的根本。它不僅是職業教育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的具體體現,也是職業教育適應經濟社會需求,保證人才培養適銷對路的關鍵環節。根據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和產業結構特點,深入社會、行業企業做好細致的調研工作,掌握第一手資料,對于合理調整專業設置,優化專業結構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為區域經濟和社會服務的辦學過程中,職業院校必須根據區域需要及時調整職業教育的辦學內容、手段,在促進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同時,加強區域職業院校和區域經濟、社會之間信息、知識和資源的雙向流動,使職業院校的專業設置處于不斷的調整與變革之中。
職業院校如果不深入研究當地經濟發展的需要,沒有立足當地實際,培養的人才就很難與當地經濟發展和地方的產業結構緊密結合起來,做到人才適銷對路。因此職業院校必須立足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順應市場需求,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為區域經濟建設輸送合格人才。
四、辦學方式:鼎力激活職業院校一產業界一政府之間的互動
職業教育的辦學方式是多種多樣的,有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有全日制和部分時間制;有職前和職后教育;有產教結合和校企合作;有“工學結合”和“半工半讀”等等。辦學方式不是固定的,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關鍵是職業院校如何融入區域、貼近社會、適應市場,激活職業院校一產業界一政府之間的互動,實行多樣、靈活、開放的辦學方式,辦好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
職業院校和產業界,兩個迄今相對獨立的領域,各有明確的體系范圍,目前都承擔過去屬于對方領域的任務。現在該是改變這種狀況的時候了。當前,一些職業教育發展較快的地方已逐步形成了多種形式的職業教育集團,并由此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如江蘇省推進集約化辦學,一是建設職教園區,實行一區多校、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學分互認、教師互聘、共同培養。二是組建專業性職教集團,以骨干職業學校為龍頭,與行業、企業合作,組建了農林、建筑、現代服務業等6個專業性職教集團,覆蓋300多家企業、105所學校和20多萬學生。三是擴大區域優質資源,打破部門、行業界限,撤銷、合并中等職業學校300多所,校均在校生規模擴大到1930人,其中100所重點建設的職教中心平均在校生規模達到3200人。同時,政府在職業院校和產業界這兩個領域中的作用正在向兩個截然相反的方向發生變化。一方面,政府不僅要求職業院校“進一步深化教育教學改革”,而且還要求職業院校“大力推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的培養模式”。另一方面,政府也在改變與產業界的關系,不僅要求“企業要強化職工培訓,提高職工素質”。而是還要求“企業有責任接受職業院校學生實習和教師實踐”。在職業教育的政策制定和實施上,政府正承擔起領導、指明方向、協調、支援和質量保障的任務。實踐證明,在各地區、各校職教辦學水平參差不齊的現階段,這些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激活了職業院校一產業界一政府之間的互動關系,不僅為職業教育資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一種新的途徑,推動了區域經濟和社會的和諧快速發展,而且也調動了職業院校的辦學積極性,提高了師資設備設施的利用率,加速了職業院校的改革和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編:《大力推進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肖化移:“區域職業教育發展的理論思考”,載《職教通訊》2003年第9期。
3.殷新紅:“構建適應新型工業化的職教人才培養模式”,載《職業技術教育》2004第28期。
4.羅海豐:“高職教育區域化:區域經濟、高職教育非均衡發展背景下的戰略思考”,載《職業教育研究》2004年第7期。
5.徐同文:《區域大學的使命》,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 上一篇:高等院校鋼琴教學改革
- 下一篇:街道物業中心管理工作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