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性學報傳播現狀論文

時間:2022-05-29 03:15:00

導語:綜合性學報傳播現狀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綜合性學報傳播現狀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高校綜合性學報傳播困境;傳者本位:高校綜合性學報傳播困境之根源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絕大多數高校學報按學科內容分成綜合性很強的自然科學版、社會科學版、發行量很小,刊物價值難以實現、學報訂閱量少,傳播面窄,嚴重影響其社會影響力、學術質量差,學術影響力小、在科技期刊陣營中,高校學報的影響因子是極小的、社會評價低,社會地位不高、“方陣”的最高層次是“雙高期刊”、高校綜合性學報的主辦者是高等院校、一個完整的信息傳播過程必須包括傳播者、接受美學雖然主要是一種文學理論,但其基本原理同樣適用于各種大眾傳播活動、受眾接觸媒介和信息的過程,是一個充滿自主性選擇的過程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發行量很小,刊物價值難以實現;學術質量差,學術影響力??;社會評價低,社會地位不高,是高校綜合性學報的現實狀況,也是其陷入傳播困境的明證。為本校教學科研服務的功能定位,學術拼盤式的內容定位以及一校一刊甚至一校多刊的辦刊模式,則是高校綜合性學報傳者本位的具體表現,是其信息傳播之最大障礙,也是其陷入上述困境的傳播學根源。

關鍵詞:高校綜合性學報;傳者本位;傳播困境;期刊研究

2006年5月在蘇州召開的中國高校學報誕生100周年慶祝大會上,中共中央宣傳部出版局副局長劉建生透露:截至當時中國高校共計1553家,這些高校無分大小,幾乎都辦有自己的學報,其中絕大多數高校學報按學科內容分成綜合性很強的自然科學版、社會科學版,少數高校學報甚至辦成文理科合版;只有為數極少的專業院校的學報辦成專業性學術期刊。所以,綜合性學報是高校學報的主體,通常所說的高校學報一般指綜合性學報。大致而言,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學兩大類高校綜合性學報分別達1000家之數,各約占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期刊的四分之一。就數量而言,高校學報應是我國期刊界一支舉足輕重的方面軍。可是,2003年我國編制的《中國出版藍皮書》、《國際出版藍皮書》雖有期刊專題,對高校學報卻只字未提,視為“另類”。同年l0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期刊中國》一書,對我國出版的或在中國發行的期刊進行了一次掃描,也根本沒有提及高校學報。這決非偶然,而是非常真實地反映了高校學報在我國期刊界的尷尬處境。

一、高校綜合性學報的傳播困境

關于高校綜合性學報,學者們詬病頗多。筆者亦曾專文探討了高校綜合性學報的在定位、功能等方面所存在的諸多問題及其生存窘境J,再綜合其他學者的觀點,當下高校綜合性學報在文化傳播中不盡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現在:

一是發行量很小,刊物價值難以實現。有學者作過調查,1997年,高校學報平均期發行量僅478份,其中期發行量超過1000份的寥寥無幾,最少的僅有幾十份。-3這種情況直至近年依然未有改觀,甚至每況愈下:有關統計數據顯示,近年來“90%以上的高校學報發行量都在1000份以下”發行量1000份以上的為數不多,在2000份以上的可謂鳳毛麟角,大多數是幾百份幾十份,有的至完全依賴于內部交換?!背贁抵攸c院校外,多數學報的平均期印數在2000冊以內。一般來說,各家學報自留300—400冊,約400—500冊用于刊物之間的交換,圖書館、資料室、科研機構購閱200—300冊,其他訂戶則寥寥無幾。讀者缺失、發行量低在高校學報界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p>

由于“一般院校的綜合性學報主要通過交流進行傳播,訂閱很少。學報訂閱量少,傳播面窄,嚴重影響其社會影響力,影響其發行、廣告和其他業務收人”,基本上全靠主辦學校撥款維持,因此,其經濟效益長期為負數,正如有學者指出:“現在,不少學報的發行量在幾百份,多數學報不能盈利甚至虧本,難以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最佳結合?!庇腥松踔琳J為:“單純從市場化角度來衡量,大部分高校學報實際上已經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和價值?!?/p>

刊物是辦給讀者看的,“發行量低就意味著讀者的缺乏,而沒有讀者就沒有市場,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就無從談起?!?/p>

二是學術質量差,學術影響力小?!案鶕萍疾咳f方數據中心的《中國科技期刊引證報告》的統計,中國有40%左右的科技期刊影響因子小于0.1”,而影響因子小于0.1的高校學報競達93%??梢?,在科技期刊陣營中,高校學報的影響因子是極小的,“這不僅說明學報的影響力差,更說明了學術水平不高?!蹦暇┐髮W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2004年6月的《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計量指標——論文、引文與期刊引用統計(2001年)》顯示,按影響因子排序進入中國社會科學期刊前150名的高校綜合性社科期刊,只有《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等寥寥數家,而且均排在120名之后。‘國際著名檢索系統SCI、E及ISTP收錄的我國論文大多數是高校教師的,而中國科技期刊按引文頻次和影響因子排序的前100名又幾乎都是各種專業期刊?!薄?000年,進入SCI的中國期刊有l4家,高校學報沒有一家;進入SCI—E的中國期刊有63家,高校學報只有3家;進入EiPageone(工程引文索引)的中國期刊有185家,高校學報只有46家。這些統計數字均表明,高校學報被國際著名檢索系統收錄的比例極低。另根據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的統計,2000—2002年,“學報類的綜合性雜志進入SCI、EI收錄源的概率是零?!?/p>

三是社會評價低,社會地位不高。這一點在“中國期刊方陣”中體現得最突出。國家新聞出版總署2001年首次推出“中國期刊方陣”,有1518種期刊從當時全國的8725種期刊中脫穎而出,人選“方陣”?!胺疥嚒钡淖罡邔哟问恰半p高期刊”,其下依次是“雙獎期刊”、“雙百期刊”、“雙效期刊”當時全國人文社科期刊共計4000余種,其中高校文科學報近千種,約占四分之一,可是高校文科學報人選人文社科期刊“方陣”各個層次尤其是較高層次的,數量極少、比例奇低;同樣,高校學報自然科學版人選科技期刊“方陣”各個層次尤其是較高層次的,也是數量極少、比例奇低。就是高校自身對高校學報也“另眼相看”,許多高校尤其是重點院校在學位授予和職稱評定方面非??粗貙I性學術期刊,而把高校綜合性學報置于無足輕重的地位。如復旦大學現行的《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國內期刊指導目錄》共列出社會科學學術期刊569種,按學術地位高低分為A、B兩類,其中高校綜合性學報只有20種人選且均屬于B類,約占人選期刊總數的3.5%;該《目錄》共列出自然科學學術期刊572種,也按學術地位之高低分為A、B兩類更只有4家高校綜合性學報人選且均屬于B類僅約占人選期刊總數的0.67%。再如,四川大學2002年重新確認“四川I大學學位與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權威核心期刊)”,共計404種(其中人文社科期刊107種,自然科學期刊292種,圖書情報期刊5種),高校綜合性學報無一人選。

二、傳者本位:高校綜合性學報傳播困境之根源

高校綜合性學報的主辦者是高等院校,高等院校是國家創新體系特別是知識創新體系的核心之一,其龐大的教學科研隊伍是我國學術研究的主力軍,我國每年被SCI和EI等國際著名檢索系統收錄的論文70%以上出自大學教師之手??墒?,背靠高等院校的高校綜合性學報為何陷入了上述傳播困境呢?學者們從不同的側面探究其原因,也確實從不同的角度指出了高校綜合性學報的“癥候”。不過,高校綜合性學報作為一種大眾傳播媒介,學術界對其在學術交流活動中的信息傳播困境,似乎還缺少傳播學角度的學理性分析。

在此,筆者不揣淺陋略陳孔見,以作引玉之磚。從傳播學的角度看,筆者認為,傳者本位是高校綜合性學報信息傳播之最大障礙,是其走向困境的總根源。

根據傳播學原理,一個完整的信息傳播過程必須包括傳播者(簡稱傳者)、接受者(簡稱受者,對于大眾傳播而言就是受眾)、信息、傳播渠道(媒介)等要素。任何傳播活動,沒有傳者,就沒有傳播主體;沒有信息和傳播媒介,就沒有傳播內容和載體;而沒有受者,傳播活動更失去了目的和意義。在某種意義上而言,受者在整個傳播活動中至為關鍵,因為它是傳播活動的目的和歸宿,其接受與否、接受的效果如何決定著整個傳播活動的得失成敗。20世紀60年代崛起于聯邦德國的接受美學,更是充分肯定讀者對于文學作品的意義和審美價值得以最終實現所起到的決定性作用,從而第一次賦予了讀者以主體性地位,把讀者推到了與作者同等重要的位置。其重要代表人物漢斯·羅伯特·堯斯指出:“文學作品并非對于每個時代的每個觀察者都以同一種面貌出現的自在客體,而像一部樂譜,要由演奏者將它變成音樂。只有閱讀活動才能將作品從死的語言材料中拯救出來并賦予它現實的生命?!彼€說,“文學的本質是它的人際交流性質,這種性質決定了它不能脫離其觀察者而獨立存在?!蔽膶W作品不經閱讀,只不過是“可能的存在”,只有在接受活動中,它才能產生影響和作用,成為“現實的存在”。因此,“在作家、作品和讀者的三角關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動的因素,不是單純地作出反應的環節,他本身便是一種創造歷史的力量?!薄Э梢姡x者是能動的因素,是文學作品唯一的、最后的對象,是文學作品能否流行傳世的決定性力量。一個完整的文學活動必須包括作家(創作)一作品(面世)一讀者(接受)三個環節,缺一不可。而就文學意義得以最終實現的角度來看,文學活動三個環節中最重要的是讀者,因為作者創作活動完成后,作品就脫離作者而獨立了;但獨立并不是文學作品的真實存在,唯有通過讀者的閱讀活動,并在閱讀的時間流程中,文學作品方能獲得現實的生命。接受美學上述觀點,暗合于馬克思關于生產和消費的關系的論述。馬克思認為,生產與消費相統一才是整個生產活動的全過程,沒有消費,生產就沒有目的;沒有對象,產品亦不成其為產品,因為“只有在消費中產品才成為現實的產品,例如,一件衣服出于穿的行為才現實地成為衣服;一間房屋如無人居住,事實上就不成其為現實的房屋;因此,產品不同于單純的自然對象,它在消費中才證實自己是產品,才成為產品?!?/p>

接受美學雖然主要是一種文學理論,但其基本原理同樣適用于各種大眾傳播活動,包括學報等學術期刊在內的“生產”和“消費”,因為“盡管長期以來美學與大眾傳播學曾經作為不同的學科而呈現一種‘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格局,但接受美學對傳統理論的尖銳挑戰并不因為這種人為的學科區分而與大眾傳播學無涉。這不僅是因為審美性、泛審美性的內容構成了大眾傳播的主要內容,更因為接受美學的哲學基礎并不是狹義的‘文學’,而是作為人類理解學的哲學闡釋學。所以接受美學的原理不僅對應于狹義的文學藝術,更對應于所有的‘文本’——作為信息載體的符號編碼。’

綜上所述,讀者在高校學報的整個傳播一接受過程中,理應處于與傳者同樣重要的主體性地位,而不是無足輕重、可有可無的“他者”。可事實上,長期以來高校綜合性學報的傳播活動幾乎都是圍繞著生產者(含主辦者、編輯和作者)展開,為生產者服務,表現出一種鮮明的傳者導向,讀者服務意識十分淡漠,讀者及其接受基本被排斥在傳播過程之外。具體表現在——

其一,為本校教學科研服務的功能定位,導致高校學報眼中只有傳者、沒有讀者。

教育部辦公廳1998年4月1日頒布的《高等學校學報管理辦法》明確指出:高校學報是“由各高校主辦的、以反映本??蒲谐晒徒虒W水平為主、為本校師生提供學術論壇的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笨梢?,高校主辦學報的目的,就是給本校師生提供一個發表科研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平臺,進而“展示”本校的教學科研成果。在這里,讀者沒有一席之地,根本沒有被納入辦刊環節來考慮。在主辦者看來,好像只要把學報辦起來,讓本校師生的學術文章有個發表的園地,就算有了學術交流的平臺;而一期又一期地讓本校師生的學術文章在這個園地上發表出來,就算是達到了進行學術交流、“展示”本校的教學科研成果和促進學科發展、繁榮學術研究之目的,不怎么考慮刊物發行和讀者接受的問題。與此相關,高校學報一般都不怎么重視發行工作。筆者身在學報圈內多年,所了解到的情況是,來稿加工是許多學報編輯部日常工作的中心乃至于全部,重組稿、編輯、校對,而忽視甚至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發行工作。許多學報編輯部的所謂發行工作,就是給為數寥寥的訂閱者(主要是圖書館、資料室等圖情機構)、作者和交換單位郵寄刊物,剩下的就是面向本校師生贈閱。

這樣一來,刊物基本上沒有或極少有真正的讀者,因為用于交換的學報一般都被堆放在編輯部的資料室里蒙塵;而給作者送樣刊和面向本校師生贈閱,則基本上是作者與讀者重合。由于真正的讀者尤其是校外讀者寥寥無幾,高校學報對外“展示”本校教學科研成果的“窗口”功能必然被大打折扣,其與外界進行學術交流、促進學術繁榮的作用也極其有限。剩下的,似乎只有為本校師生提供發表應急文章的園地,以便其評職稱、拿學位或完成額定科研工作量的“福利”性功能了。廣西新聞出版局期刊處蔣新平同志曾指出:“除少數重點院校外,很多高校辦學報的目的就是為本校教師提供方便,說白了就是為本校教師評職稱服務,大專類高校學報更是如此……”刮這與其說是高校辦學報辦刊之日的,無寧說是高校學報功能發揮之現狀

其二,學術拼盤式的內容定位,說明高校綜合性學報根本沒有考慮讀者的閱讀需要。

前面提到,在上千家高校學報中,除為數極少的專業院校的學報辦成專業性學術期刊外,其余絕大多數高校學報都辦成綜合性學術期刊,一般是按學科內容分成綜合性很強的自然科學版、社會科學版,其自然科學版往往數理化、醫農工俱全,其哲社版則文史哲、政經法皆備,分別設有十多個甚至更多的學科欄目,儼然大而全的“學術超市”。一些規模較小、實力較弱的高校,其學報甚至文理科合版,其綜合性更是無以復加。其實,綜合性高校盡管學科門類都比較齊全,但除極少數一流大學之外,其余高校并不是在所有學科上都實力很強,能在某一兩個學科上比較突出或具有特色就已經不錯。大家一窩蜂地主辦綜合性學報,其實是完全脫離了自身的優勢和特點。其結果,是多數學報未能辦出應有的水平和特色,而是“千刊一面”,低水平地互相重復。更重要的是,辦成綜合性學報的初衷,應該是為了盡可能地覆蓋本校的所有學科領域,好讓各個專業的專業技術人員都有發表學術文章的園地,從而全面地“展示”本校教學科研成果,根本沒有考慮到讀者的需要,而是與讀者的閱讀需要背道而馳。

作為學術刊物,學報的讀者應該是從事教學科研的專業技術人員。盡管相關學科之間有一定的交叉滲透,但不同學科之間總體上仍是“隔行如隔山”;加之當今生活節奏越來越快,知識更新的周期越來越短,撲面而來的海量信息令人應接不暇,因此,學者們一般都喜歡閱讀專業性學術刊物,力圖方便快捷地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專業文章。

而綜合性學報的內容設置,同學者們的專業化閱讀需求形成了明顯的錯位,自然不會受到專業技術人員的青睞。根據傳播學的使用與滿足理論,人們接觸和使用媒介信息,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需要。因此,受眾接觸媒介和信息的過程,是一個充滿自主性選擇的過程。受眾究竟選擇何種媒介和信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媒介和信息對于受眾的“報償保證”,其公式為:報償保證÷費力的程度=選擇或然率。這里,費力指在時間、精力、金錢等方面的付出。由于高校綜合性學報是“學術拼盤”,各個學科欄目只有寥寥數篇專業文章,讀者往往在一本學報里找不到一兩篇對其有用的專業文章,一名讀者如想通過綜合性學報來查找所需的專業文章,一般需要訂閱許多家刊物才有可能得到滿足,費時費力費錢,極不劃算。也即是說,高校綜合性學報的“學術拼盤”模式,決定其對于專業讀者群的報償保證小、費力程度大,從而也決定了讀者對其的選擇或然率很低。所以,學者們在選擇學術刊物時,“首先考慮的是本專業的刊物。而對于像學報這樣綜合類的刊物一般都無暇顧及。”他們平時涉獵的期刊也許不少,但真正訂閱和深入研讀的學術期刊一般只局限在本專業領域內的專業性學術刊物。

其三,一校一刊甚至一校多刊的辦刊模式,說明高校學報根本沒有考慮讀者市場。

既然刊物是辦給讀者看的,讀者是刊物唯一的、最后的對象,那么,創辦什么刊物、創辦多少刊物以及刊物的地區分布等,理應尊重和適應讀者市場,根據讀者市場之需要而決定。可是,我國高校學報的辦刊模式至今仍在襲用計劃經濟時代的老一套,將學報刊號當作一種按計劃體制進行平均分配的資源,無論學校大小、實力強弱,都可以申請到一個刊號、創辦一份學報。創辦學報似乎成了每一所高等院校理應享有的權利,而擁有學報也似乎成了高校之所以成為高校的必備要素之一。

這種情況下,高校創辦學報,更多的是平均分配刊號資源的結果,既未考慮到自身的實力和優勢,更沒有顧及讀者的需要和讀者市場的大小。

而且在刊物定位上千篇一律,在區域分布上“跟著高校走”——高校扎堆的地方學報也扎堆,沒有高校的地方也沒有學報,與讀者市場的需要不相適應甚至完全脫節。相應地,高校學報的市場意識和讀者服務意識一般都比較淡薄,一般都只設有編輯部而沒有發行部和廣告部,市場推廣和廣告業務在這里至今仍然很“陌生”,即便有所謂廣告,也多是本校的學人介紹、院校(系)介紹等,且多屬免費登載。

總之,上述三種情況正是高校綜合性學報傳者本位的具體表現,也是其陷入傳播困境而難以自拔的總根源。只有徹底拋棄其傳者本位,重新作出合理定位,并進行相應的變革,高校綜合性學報才有可能走出上述傳播困境。至于具體改革對策,筆者另文探討,此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