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生物課堂中資料的巧妙運用
時間:2022-03-07 10:06:00
導語:淺論生物課堂中資料的巧妙運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只要我們平時善于積累一些與教學有關的、有趣的、新穎的小資料,教學時使用起來就會得心應手,并能達到突破難點,鞏固重點,啟迪學生思維,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一、新課導入
課堂教學中,新課的導入至關重要。恰當地利用資料導入新課,可創造良好的問題情境,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例如,講授“遺傳規律”時,可這樣引入:“英國近代有一大文豪,名叫肖伯納。有一位女演員讀了他的作品,便生愛慕之情,向肖翁寫信求愛。信中寫到:‘你是如此的聰明,我是這般的美貌,倘若我與你結婚,生下的孩子既有你的聰慧,同時又具我的美貌,豈不是很好嗎?’肖翁幽默地回信說:‘也可能生下的孩子,具有你的智慧和我的容貌,那豈不糟了嗎!’”學生們對于這種針鋒相對的說法,到底孰是孰非,開始爭論不休。我就利用學生們的“知新”欲望引導思考,開始新知識的探索。又如,講“性別決定”之前,引用一則消息:“英國北部有個女兒村,該村婦女所生的孩子全為女孩,這是什么原因呢?”學生們聽罷,懷著極大的興趣想知道生男生女的奧秘。這樣由喜歡聽,就導致了多想,而多想就會加深印象,從而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記得更加牢固。
二、教導質疑
課堂中精巧的設疑,恰似“引車入軌”。運用有趣的小資料給學生提出疑問,不僅可以啟發學生自覺思維,而且還有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如講授“昆蟲外激素”時,引用:“楚漢相爭,垓下一戰,項羽兵敗,逃至烏江邊,正欲乘一只船渡江時,突然看見江岸沙灘上有黑壓壓的螞蟻群集成‘楚霸王死’四個大字,他仰天長嘆:‘此乃天意,非戰之過’。說完,拔劍自刎”。之后便設問:韓信設計謀害項羽,其計謀的理論依據是什么?學生們開始互問互答,主動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對此,教師不忙于肯定或否定,而是有意識地留給學生時間稍作反思。這樣,不僅激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也會收到如同章回小說、電視連續劇中“懸念”的效果,從而使老師的總結更具準確性和權威性。
三、理論形象化
有些生物學理論知識很抽象,需要借助有關教具輔助教學,增強教學的直觀性;有時利用一些小資料也能使之形象化。如講“禁止近親結婚的原因”時,給學生補充1989年10月5日《法制日報》中“達爾文的遺憾”一則短文:“達爾文一生中最大的遺憾,就是和表姐瑪麗結婚。近親結婚,禍及子孫。聰明的達爾文和美麗動人的瑪麗生下了十個孩子,個個體弱多病。有三個很小就夭折了,其余的七個子女都不同程度地患有精神病。三個女兒一輩子也不能出嫁,有三個兒子無生育能力,終生未娶。四兒子一生娶了四個老婆也沒有抱上娃娃。”聽罷,同學們興趣大增,而且對近親結婚的嚴重后果有了深刻的印象,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更加透徹,進而也增強了學生對我國婚姻法中禁止近親結婚意義的認識。
四、疑難點晴
教學中的疑難點也可用小資料起到釋疑解難的作用。如講“生態平衡被破壞的原因”時,向學生提供有關的數字資料:“全世界每年有超過500多萬公傾的土地因沙漠化、鹽漬化和遭污染而不能用于再生產;近年來全世界每年森林減少的面積逾2000萬公頃。”據此,請學生分析討論,造成耕地面積和森林面積銳減的原因有哪些?生態失衡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們圍繞這些問題展開討論,使發散思維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同時也使學生從中認識到,人類任何生產活動必須在遵循生態平衡規律的前提下,積極主動地改造自然,以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從而使教學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教育啟迪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為了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在講“環境保護”時,可介紹:“全世界每年約1500萬至2000萬人死于饑餓及營養不良引起的疾病,約15億人飲用被污染的水,約1000萬人死于水污染,每天約有800人因呼吸污染的空氣而早亡……”“目前物種的滅絕速度是自然滅絕速度的1000倍。因毀林,每年至少有一種鳥和哺乳動物或植物滅絕,按IUCN植物中心的保守估計,到2050年,6萬種植物將滅絕或瀕臨滅絕。而一個植物種的滅絕,將伴隨著10種~30種動物的滅絕”。從事例中,學生們深刻地認識到破壞自然環境所帶來的嚴重后果,由此喚醒并增強學生保護自然、保護環境的緊迫感和社會責任感。
六、傳導信息
20世紀是生命科學迅猛發展的時代。而課本不能及時地、全面地反映新成就,這就需要我們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及時滲透生命科學的新成就。這樣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又能激發學生對生命科學知識的向往,樹立學好生物學的新觀念。
如講“基因對性狀的控制”時,介紹基因工程的新成就:“1996年,我國王小軍等人采用微粒轟擊幼胚將除草劑抗性基因異入小麥,轉基因小麥具溴苯腈抗性,并自交可育。”又如,講“高等動物個體的發育”時,介紹細
胞工程的新成就:“1997年2月,英國科學家威爾穆特等人在《自然》雜志上報道利用體細胞克隆綿羊”。
總之,筆者在幾年來的教學實踐中,利用小資料輔助教學,既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啟迪了學生的思維,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 上一篇:部門創先爭優點評工作報告
- 下一篇:小學學雷鋒活動總結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