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圖像時期與高校生的閱讀心理
時間:2022-03-27 11:23:00
導語:剖析圖像時期與高校生的閱讀心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讀圖時代”是對圖像成為主要的敘事語言、閱讀圖像成為大眾閱讀方式的一種時間性描述。大學生作為閱讀群體的主要組成部分,尤為熱衷于對圖像的閱讀。為了正確引導大學生的“讀圖”心理,圖書館應該接受、理解這種閱讀方式的變化,分析研究其背后的心理因素及形成機制,訓練培養大學生的閱讀技能和視覺素養。
關鍵詞:圖像;閱讀;心理;高校;學生
對于重要的信息,我們為什么通過閱讀來獲得呢?文本經常因為過于深奧而令人感到枯燥。為什么文字不可以圖像化呢?
互聯網興起之初,人們一度有一種錯覺,以為大眾觀看電視圖像的習慣會被上網瀏覽文字的習慣取代。隨著技術條件變化,這個結論需要進一步厘清。事實上,統計數據并沒有錯。但大眾轉到網絡上,是出于需要交互性,而不是排斥圖像。個性化交互的Web2.0到來時,恰逢網上視頻的帶寬瓶頸解決。這要求我們改變窄帶時期的文本思維,跟上圖像思維的潮流。
讀圖時代是中國式說法,由中國人發明于1998年。今天的閱讀已非傳統意義上的讀書。還包括“讀圖”、“讀屏”。所謂“讀圖”,是讀者對以圖畫為主體內容的讀物的一種閱讀。“讀圖”是當今青少年閱讀文化的一種時尚。高校的學生當然更不例外。
1.讀圖時代的閱讀
“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宣布:‘世界圖像時代’已經到來。”這大概就是“讀圖時代”概念的濫觴。鐘潔玲在1998年提出“讀圖時代”的名詞只是為了《紅風車經典漫畫叢書》的銷售,后來卻發展成為一種適應閱讀風尚和出版潮流的口號。
“讀圖時代”概念的首創者可能不會想到,這一概念已在全國風靡一時,并對青少年尤其是大學生的閱讀產生了深刻影響。微閱讀、輕閱讀、淺閱讀、屏閱讀等概念的出現即與“讀圖時代”閱讀方式的改變有關。“據調查,80%的讀者是通過標題和圖片的瀏覽獲得信息的,標題和圖片成為期刊重要的導讀手段,圖片的地位越來越重要。”上海市和甘肅嘉裕關市的學生喜歡影視呈現和圖畫呈現的比率高達73.6%和66.3%。“讀圖時代”的閱讀,其核心是眼睛與視覺對象的關系。當代的閱讀行為經歷了閱讀工具的“語言轉向”之后,又轉向了對閱讀對象的思考。尤其在不同的技術和文化環境中,閱讀均不是一個簡單的自然行為,直接關乎閱讀主體的視覺感受。視覺和其他人類活動一樣,隱含著追求快感的欲望。圖像會使讀者忽略閱讀對象原本的意義,只是被動的接受畫面給予的平面影響,滿足于圖像帶來的新鮮的視覺化沖擊。有論者認為,由“讀圖”所獲得的體驗比之讀文字要更直接、更刺激,特別是高科技在影像制造中的運用,能夠使受眾產生身臨其境的震驚效果。當然也有論者以為,“視覺化”大大弱化了大眾的創造力,導致精神世界的平面化、虛空化、官能化。看上去,雙方關于文字遭遇“視覺化”的褒貶不一的認識都頗有道理。
2.讀圖時代大學生的閱讀心理
作為一種社會行為,閱讀行為與方式背后反映的是閱讀者的需求、動機和目標等心理因素。大學生是“讀圖”的主要群體。其閱讀心理、閱讀方式有著區別于其他閱讀人群的鮮明特征。
2.1崇尚多元閱讀
后現代社會背景下長大的青年學生相信,書本上的知識只是知識海洋中的一部分,知識分布在各種媒體中。閱讀僅是一種手段,目的是獲得知識。所有能獲取知識的活動,例如電影、電視、上網等都具有閱讀的功能。隨著電子文獻和互聯網的出現,文獻載體呈現多樣化的特點決定了閱讀形式的多樣化。新的載體圖文并茂,并且是連續、動態的,滿足了人們“先睹為快”的強烈欲望,彌補了文字的視覺遺漏與欠缺。
2.2追求實用和休閑
“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個自己的閱讀價值體系,并根據自己的價值標準進行選擇性閱讀。”現代社會知識膨脹,知識在呈幾何級數增加。閱讀和娛樂結合在一起的休閑閱讀成了大學生重要的閱讀行為。在多種媒體并存并且互動、多種載體共存并且互補的社會,閱讀和娛樂已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他們在閱讀中享受著娛樂帶來的樂趣,在娛樂中獲得知識和信息。所以現在人們把“閱讀”當作“悅讀”。
2.3簡單化的接受
喜歡享受視覺沖擊的大學生也習慣了用簡單的心態去審視身邊發生的事情。他們形成了從圖像事實中接受大量信息的習慣。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大學生面臨著學業、就業、愛情、成長等壓力,閑暇相對減少,因此他們更愿意消費“快餐”文化,而圖像正是文化“快餐”的最好材料,所以圖像所占比例顯著增加。
2.4迎合大眾文化
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網絡構筑的大眾媒介為大眾文化的流行和傳播提供了平臺。大學生并不能完全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很多時候只是追隨大眾文化的潮流而行。他們比別人更早瀏覽流行影視的同期書,報刊、網絡推介的最新熱門讀物是他們樂于談論的話題。但是,追逐潮流的標新立異不一定是獨立思考的結果,恰恰折射出一種從眾心理。
2.5情緒化的焦慮與逆反
許多青年學生“讀圖”并不像“讀文”那樣有比較明確的目的和心理預期,僅憑個人喜好放任自己縱情于圖像的瀏覽。在他們心目中,瀏覽本身就是一種滿足。
此外,還有一個明顯的表現就是焦慮———他們從開始面對讀物的那一刻起,就在不斷地翻頁或點擊,常常只看一眼標題或圖像的大概,對于閱讀少有耐性。而碎片式的、泛化的、混亂的、缺乏中心的信息,又進一步加重了他們的焦慮。張揚的個性使他們不必看別人的臉色,不必遵從長輩的意志。他們經常故意顯示自己的特立獨行。
3.圖書館對策
3.1接受并理解
大學生喜愛“讀圖”是圖書館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正如前文所述,作為一種社會行為,無論哪種閱讀方式,無論何種閱讀對象,都反映了閱讀者的某種社會心理需求。而在更深層次上,大學生的“讀圖”映射的是他們對社會發展和人生的判斷和認知。所以,圖書館對大學生的“讀圖”只能接受并努力去理解。試圖改變他們是錯誤的,也是無效的。接受并理解不僅僅是一種態度,高校圖書館還需要有相應的作為。
首先,了解學生的閱讀現狀,利用社會調查學方法對學生的閱讀對象和內容進行調查統計,以獲悉在總體閱讀中所占比例。
其次,調查所謂“圖文出版物”的出版發行情況,吸收出版發行界的研究成果,掌握文獻出版發行規律,尤其是圖像在出版物中的作用趨勢。
再次,客觀地對待學生的“讀圖”行為并為此提供可能的閱讀條件。如:在既定的館藏建設規劃內盡量調整圖像的數量與質量,增加“圖文書”的比例;添加方便“讀圖”的設備;提供圖像復制與傳輸的條件;幫助讀者制作加工圖像等。
第四,創新閱讀服務方式,提供多維閱讀服務途徑。以同濟大學圖書館為例。該館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傳統閱讀服務領域的拓展與延伸。2009年在經驗積累與系統總結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立體閱讀”的概念。主要做法是:定期針對某一主題或學生關注的某個話題,集中各種載體的文獻信息,通過舉辦圖文或實物展覽、邀請專家講座、組織與主題相關的影視展播、媒體推薦與主題相關的館藏著作、書評或閱讀心得等形式,達到激活館藏、提高閱讀率等目的。這些做法被概括為“觀展覽、聽講座、看電影、讀名著、寫心得”。由這五個方面組成的“立體閱讀”中,“讀圖”占有相當比例。
3.2分析與研究
第一,結合心理學方法和社會心理學研究,側重分析大學生的“讀圖”心理,辨別出不良的“讀圖”心理需求,引導并放大有利于他們學習與成長的“讀圖”動機。
第二,研究大學生的閱讀傾向、閱讀方式、閱讀內容,形成定期的研究報告向文獻資源建設部門反饋,并以此作為開展導讀工作的基本依據。
第三,建立大學生閱讀研究機構。李強的建議是:由圖書館牽頭建立大學生閱讀研究中心。研究人員由教育心理學高職稱人員、長期從事學生工作的高職稱人員及圖書館資深館員組成,專門從事閱讀研究、教學、咨詢等工作。其任務是調查大學生不同階段的閱讀狀況,研究其閱讀心理,并提供分析研究報告。
3.3訓練與培養
對大學生喜愛“讀圖”的接受和理解并不等于承認他們的閱讀對象、閱讀內容和閱讀需求完全正確。在現實的“讀圖”活動中,大學生的不良閱讀心理有待于及時矯治,閱讀技巧有待于進一步訓練,閱讀能力有待于不斷提高。對此,圖書館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其一,利用網絡環境,發揮學生社團的作用,創新導讀工作的方式和手段。如:利用學生熱衷于“讀圖”的心理,在圖書館網站設立“圖文”專欄,組織網絡書評,集成Blog、OPAC、RSS、Wiki及流行圖像工具,進行正向的“讀圖”引導;通過學生社團組織“讀圖”活動,出版圖文并茂的校內出版物;聘請校內外專家就“讀圖”開展專題講座。
其二,“建立閱讀學教育系統的理論支撐體系。”通過閱讀研究機構,在研究大學生閱讀機制的基礎上,配合專業教師和課程要求,開展閱讀學教育和咨詢,建立具有校園特色的“閱讀文化”,訓練學生的閱讀技能,提高鑒賞水平。
其三,培養大學生的視覺素養。“視覺素養是準確解釋視覺信息的能力和創造這樣信息的學習能力。”人的視覺對圖形、色彩和事物的運動狀態比靜止的文字更敏感。但是,圖像中所包含的信息在大多數時候是模糊、復雜的。人對圖像信息的理解必須經過再現、象征和抽象的過程。大學生較貧乏的生活閱歷和尚未完善的知識架構及其理解能力不足以承擔對圖像信息的理解、表達與批判,遑論對圖像的科學創造。因此,在大學階段,通過圖像賞析、圖像制作、美學教育等途徑來培養學生的視覺素養,是引導他們正確“讀圖”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項國雄等“.讀圖時代”的大眾傳播[J].社會科學戰線,2004,(6):102~106.
2.孔凡娟.讀圖時代的到來:在比較研究視野中的新解[J].文教資料,2009,(24):94~95.
3.林蓓蓓“.讀圖時代”重提海德格爾的真理論[J].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2004,(4):81~83.
4.馮雁.繁榮,抑或泡沫:“讀圖時代”的冷思考[J].大學出版,2003,(3):14~16.
5.曹建召,要彥梅.讀圖能力:閱讀能力的現代闡釋[J].江西教育科研,2009,(9):68~70.
6.畢素清“.讀圖時代”大學生的閱讀傾向和心理[J].河南圖書館學刊,2007,(6):30~32.
7.李強.試論高校圖書館對大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J].安康學院學報,2009,(5):124~125.
8.李文蕾.高校圖書館與大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J].圖書館雜志,2007,(8):92~94.
9.王帆,張舒予.讀圖時代的大眾素養:媒介素養或視覺素養[J].中國電化教育,2008,(2):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