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農村初中教育的現實狀況

時間:2022-05-09 05:21:00

導語:透析農村初中教育的現實狀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透析農村初中教育的現實狀況

摘要:本文從擦除應試教育痕跡,阻止學生輟學,解決教師老齡化問題,以及如何接好中小學教學斷層四方面,論述了農村初中教育的現狀及應對措施。

關鍵詞:農村初中;素質教育;輟學;老齡化;教學斷層

“三農問題”一直是黨中央、國務院工作的焦點問題,而農村教育問題更是重中之重。在黨的政策傾斜下,農村教育有了長足發展,面貌日新月異,變化天翻地覆,教師和學生能力都有大幅度提高。然而,在蒸蒸日上的大好教育形勢下,農村教育仍存在著許多問題。

教師怎樣在教學過程中更好地滲透素質教育,更好地貫徹黨的教育教學方針,讓學生,尤其是條件相對落后的農村學生得到長足的全面發展?筆者認為,我們還應做到以下幾點:

一、迅速擦除應試教育痕跡

1.傳統教育的弊端

知識本身更新不夠及時,結構未能及時調整,也不夠精簡;教師傳授不得法,“填鴨式”,“一言堂”,學生被動接受,呆讀死記,機械重復,農村教育條件相對落后,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簡單模式延續了幾十年,再加上“升學率”的影響,學生身心疲憊,苦不堪言,導致學生能力低下,即使高分,也是低能。

2.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對傳統教育的不足無限放大

有人認為,“要研究素質教育的特點,就要先研究它的對立面——應試教育,而應試教育的核心就是知識教育”,這樣來界定應試教育,就是將素質教育與知識教育對立起來。還有人認為“要把知識教育變為素質教育。知識是很重要,但比起情感、態度、價值觀來說,只能是第二位的”。這些表達從詞句到思想都直截了當地表達了輕視知識的思想。

素質教育、課程改革不是對傳統教育的全盤否定,而是在傳統教育基礎上的不斷完善;不是重起爐灶,而是繼承和發展。實施素質教育不是不要知識,而是更重視知識。

3.對素質教育的認識不明了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有著明顯的區別:第一,素質教育的目標是提高國民素質;而“應試教育”的目標是“為應試而教,為應試而學”,在此目標導向下,即使客觀上能使部分學生的某些素質獲得淺層次發展,也只能是片面的,以犧牲其他方面發展為代價的。第二,素質教育以提高國民素質為目標,必然要面向全體學生,面向每一位未來的國民;而“應試教育”則把目光盯在少數升學有望的學生身上,棄多數學生于不顧,甚至不惜將正常兒童扣上“弱智”帽子,使其不列入分數統計。第三,素質教育為了提高國民素質,強調教育者發揮創造精神,從學校實際出發設計并組織科學的教育教學活動,促進受教育者在自主活動中將外部教育影響主動內化為自己穩定的身心素質;而“應試教育”則使教育者跟著考試指揮棒亦步亦趨,在教學方法上以灌輸、說教、被動接受為基本特征。

一份對某鄉鎮幾處學校調查材料顯示,35%的校長和70%的教師把素質教育等同于“搞活動”,“減負”,“組織興趣小組”,86%的校長教師認為實施素質教育就是加強德育、音體美及勞動教育等“非考學科”,“減少文化課,增加音體美藝術課”。

這些實際行為偏差與輕視知識的認識有關,以為素質教育不是對傳統知識教育的完善,而是對傳統知識教育的否定。

傳統教育模式在人們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完全消除它對人們帶來的不良影響,的確需要一個過程。教師要及時轉變思想,補充新知識,學習新的教育教學理念,提高自身素質,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身心全面發展、健康成長的一代新人。

二、采取有力措施阻止學生輟學

1.輟學現象分析

2004年,筆者接手初一年級,共有5個班,本班98人,其余四個班分別是98、96、97、97,全年級共有486人,到2007年6月畢業時,本班人數是58人,其余各班人數分別是50、52、55、52,全年級共有267人。2007年所接手的新年級,本班42人,其余四個班分別是40、42、41、43,共208人,2010年6月畢業時,本班人數為39,其余各班人數為30、31、33、35,共168人。

以上數據顯示,農村學生輟學雖然較以前有所下降,但仍為數不少,應引起我們重視。

2.制止學生輟學的對策分析

學生輟學受家庭、學校、社會以及個人各方面的影響,學校應先從自身做起,關心、愛護、尊重每一位學生,不歧視學生,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建立一種相互尊重、和諧、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一個和諧平等、相互尊重、具有很高的信譽和值得學生敬愛與向往的集體里,學生因為自己是這個和諧集體的一員而感到十分自豪?,F代教育社會學的研究表明,在教育教學中,健康向上的教育教學氣氛與和諧默契的人際關系能啟迪智慧、鼓勵創造,從而使師生在愉快的氣氛中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健康和諧的教學文化的組成部分,它的客觀存在對愉快教學將產生不可代替的重要影響。它能推動學生積極參與活動,更重要的是能使他們的潛在能力得到最大化的挖掘。

熱愛學生是師生關系和諧的靈魂。愛是學生基本的心理需要,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沒有愛,學生的個性不僅不能得到健康發展,反而會受到挫傷。教師的愛是打開學生心靈的“鑰匙”,是學生個性健康發展的“養料”,是學生健康成長的精神力量。

理解學生是實現師生心理兼容的基礎。教師要理解學生,就必須研究學生,從學生的角度體驗和思考。即使學生的行為是明顯失當的,也要看到其行為后面的可能的合理因素。諸如學生沒有完成作業,可能是因為身體欠佳或難度太大;學生破壞紀律,可能是希望以此引起別人的注意;學生與教師發生沖突,可能是由于教師本身的某些弱點,如急躁、挖苦學生、過于嚴厲等引起的。

尊重學生是形成和諧師生關系的支柱。尊重是學生最基本的心理需要,也是一切正常學習所必需的前提條件。強調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就要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相互尊重、信賴、平等的氛圍,尊重學生人格,消除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交往焦慮,真正和學生一起平等相處,互諒合作,使學生的情緒與認知活動平衡。

除了教師之外,我們學校也應加大監管力度,堅決杜絕打架斗毆事件,深入調查已發現的每一個“欺辱人”事件,一查到底,重拳出擊,直至最后根除;嚴格班級考勤制度,發現未來學生,班主任及時與家長聯系,杜絕“逃學事件”發生。我們還應經常與家長溝通,呼吁,提醒家長不要溺愛孩子,要健康引導,管理及時到位,向學生灌輸科學向上的思想,堅決摒棄“讀書無用論”,增強學生的獨立性,培養他們吃苦耐勞、孝敬父母、尊敬師長、團結同學的良好人格。我們還呼吁上級主管部門規范文化市場,最起碼清除學校周圍的非法網吧,讓某些有想法的學生無機可乘,安心讀書。

三、逐步解決農村教師老齡化問題

1.農村教師老齡化現狀

現在農村基本上是“爺爺奶奶教小學,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本地區四處小學有84名教師,45歲以上的有63人,基本上是老將當家,沒有中青力量。一是他們知識陳舊,得不到及時更新,學生得不到新穎的知識;二是他們大多是“民辦”轉正而來,村委會照顧,他們家中都種有莊稼,秋收、麥收時,根本無精力顧及學校,除了精力外,他們體力更是不濟。由于缺乏生機和活力,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束縛了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

2.農村教師老齡化原因

一是農村教師的工資雖說由縣財政撥款,但實質上仍由鄉鎮財政負擔,一些經濟貧困鄉鎮無力再承擔新分配教師的工資,自然不會接納年輕教師;二是農村教師普遍存在超編現象,受歷史客觀因素,以及配套改革管理措施跟不上等因素的影響,一般鄉鎮的教師都超編,產生老的離不了、新的進不來的狀況;三是前幾年農村教育投入不足,教師工資待遇普遍偏低,青年教師紛紛外流。

3.采取有效措施,盡快解決農村教師老齡化問題

農村教師老齡化問題應當引起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一是要進一步加大農村教師隊伍改制力度。對農村身體衰弱、知識老化、教學質量差的老教師,要按照額定編制數量,通過競聘上崗、競爭選優、末位淘汰等方式,精干教師隊伍,既可推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又可騰出位置吸納年輕教師。二是要加大農村教育事業的投入。尤其是經濟薄弱鄉鎮,重點在基礎設施、教育經費、教學設備、教師輪訓、幼兒園建設等方面的投入,配強師資力量。三是要創新用人體制。對新上崗的教師實行聘用制,期滿可重新聘用,以便選優淘劣,提高教學質量。四是建立健全考核獎懲制度。不斷加大教師隊伍的管理力度,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和業務知識的培訓,全面提升農村教師的綜合素質。五是控制教師、學生外流,確保農村教育教學秩序的穩定,促進農村文化教育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四、接好小學初中教學之間的斷層,為學生健康全面發展鋪平道路

1.小學生進入初中后有許多地方不適應,形成了一個“斷層”。初中由原先的5科變成了7科,各科的深度和廣度也增大了,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更加復雜。科目增加,內容復雜使學生變得心理壓力變大,在小學階段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在初中階段學生以抽象思維為主,本身小學生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適應能力弱,所有這些都使小學、初中教學形成了一個“斷層”。農村教育條件落后,這種“斷層性”更為明顯。

2.如何消除斷層,為學生鋪平道路

第一,以人為本,做好學生思想工作,提高他們的心理素質,培養他們克服困難的堅強意志。

第二,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他們學習動機。

第三,揭示學習規律,交給學生學習方法。

第四,未雨綢繆,讓學生在小六畢業暑假中熟悉初中教材,做到心中有數。

以上幾點是筆者對現在農村初中教育的幾點淺見,為了農村教育的美好明天,愿與同仁們攜手并肩,無悔向前!

參考文獻:

[1]陳家麟.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與操作[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