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設視聽課的探索與思索

時間:2022-05-22 03:44:00

導語:開設視聽課的探索與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開設視聽課的探索與思索

為了適應基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需要,拓寬學生的信息量,了解當今時代科技和社會發展的最新信息,加強對學生的時事政策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結合福安地處農村的實際情況,我校從2001年春開始利用校園電視網絡開設了校本課程——視聽課。實施兩年多來,經過不斷的探索與創新、完善,已發展成為影響較大,受到師生好評的特色課程。

一、開設視聽課的實踐探索

所謂視聽課就是組織學生收看并參與由學校電視臺精心編制的視聽節目,向學生及時傳輸國內外最新科技、經濟、文化和時事政治信息,傳播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課程。我校開設視聽課的主要做法是:

1、成立編輯隊伍,搜集有效信息。學校成立了由政教處牽頭的由政治、語文、外語、物理、化學等學科教師組成的編輯隊伍。負責搜集定錄每天在中央電視臺各套節目尤其是央視第一、二、四、十套節目上播出的新聞、焦點訪談、今日說法、科技博覽、子午書簡、電視詩歌散文、科普系列、第二起跑線等等節目內容,然后,精心篩選出最好的內容編輯播出。

2、設置課時欄目,保證按時播出。每天設置20分鐘的固定課時統一組織學生收看并參與,使全校學生都能及時上好視聽課。同時,設置了熱點新聞、科技在線、校園法治、文學欣賞、英語園地、校園生活等欄目。

3、學生自主管理,保證良好秩序。為了使開設視聽課既不增加老師尤其是班主任的工作負擔,又保證全體學生能有序參與,我們實行了學生自主管理制度,不僅保證了視聽課的順利進行,而且鍛煉了學生的管理能力。

4、及時反饋與評價,激發學生興趣。為了使視聽課取得良好的效果并持久開展下去,我們要求學生在看聽的同時動手做好筆記,并積極思考所播內容與學過的書本知識之間的聯系,養成積累知識的習慣。同時開展了與視聽課內容配套的每學期1—2次的綜合知識競賽和每天一次的有獎征答活動,由全體學生參與,設立班級集體獎和學生個人獎,獲獎的班級和個人給予獎勵。

二、對開設視聽課的理性思考

1、開設視聽課的原則

不論是何種類型的課程開發,都必須同時考慮到三個方面,即社會發展、學生的需要和學科的知識性,但不同的課程開發模式對這三方面有不同的側重。校本課程開發所表達的是一種“學生為本”的課程理念,因此更重視學生的學習需要,尤其是本區域學生的學習發展需要,同時兼顧社會的需要,還要兼顧學科的知識性。視聽課的開設就是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突出學生的學習需要尤其是區域差距造成的學生發展的需要,同時兼顧國家社會的需要,還要考慮高考的需要兼顧知識性。為此,我們堅持以下原則:

(1)綜合性原則。知識經濟的信息時代,要求勞動者有較高的綜合素質。現在的中學生就是未來的勞動者,因此,視聽課必須滿足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需要,內容要有綜合性,不僅有時事政治、經濟、文化等熱點問題,而且有科技發展的前沿信息。不僅要有社會科學方面的信息,也要有自然科學方面的信息。不單為某一個學科服務,而是要求學生用多學科知識去分析自然和社會現象及有關熱點問題,培養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綜合知識競賽的題目也是多學科綜合。

(2)系統性原則。任何局部要素都是整體系統的一部分,離開了整體系統,局部要素就會失其應有的意義。認識事物也是如此,任何熱點、方針、政策都必須放在一定的背景和整體中,才能正確認識其意義。因此,視聽課必須讓學生了解熱點、方針、政策等的來龍去脈、社會影響、發展趨勢,使內容具有系統性。為此,對國內外發生的新聞熱點、焦點事件,我們盡可能將中央電視臺各類新聞節目或專題節目中的相關深度報道評論,經過精心篩選后編輯在一起播出或安排系列播出,使學生對事件有個比較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時,在節目編輯中,對新聞熱點、焦點事件,注意其后續報道和追蹤報道,讓學生對事件的發展進程有系統的認識。

(3)針對性原則。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各種活動都是由一定的動機引起的,興趣是學習活動的動力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所以課程的設置必須適合學生的心理需要,易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才能產生學習的動力。視聽課內容的選擇不僅要發揮視聽媒體聲像并茂,具有直觀、形象、生動和較強的感染力等特點,還要具有針對性,必須合乎中學生的心理和健康成長的需要,必須針對學生的實際,能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因此,視聽課的內容不僅要有知識性、科學性,還要具有趣味性,做到寓教于樂,堅持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相統一的原則。

只有最新的信息學生才最感興趣,才最有好奇心,因此,視聽課上播出的新聞熱點等節目內容一定要注重時效性,編播人員要善于及時捕捉中央電視臺各套節目播出的最新信息,及時制作播出。

(4)教育性原則。學生的健康成長不僅需要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需要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和正確情感、態度、價值觀。才能學會做人,更好地發展。同時,視聽課的設置還必須考慮國家社會的需要。因此,視聽課內容的選擇必須在科學性知識性的同時滲透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養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使學生學會做人;同時加強對學生的時事政策教育,使學生學會遵紀守法,熱愛祖國。

(5)主體性原則。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視聽課的開設也必須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為此,首先,讓學生實行視聽課的自主管理;其次,讓學生對視聽課的內容提出建議。再次,鼓勵學生不要盲從權威的觀點,要大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觀點。

(6)激勵性原則。視聽課的學習過程不僅是一個對所學材料的認別、加工和理解的過程,也是一個對該過程進行積極的監控、評價、及時反饋調節完善的過程。由于人的行為受動機支配,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學習的結果(即反饋),可以加強其進一步學習的動機。因為通過反饋,學生既能看到自己的進步,提高學習熱情,增加努力的程度,又有發現自己的不足激起上進心,克服缺點與不足。為了使視聽課取得良好的效果,鞏固深化學生的興趣,強化學生學習動機,對學生起激勵作用,必須重視視聽課的及時反饋與評價。

競賽是激發學生學習動機的有效手段,通過競賽學生的成就動機會更加強烈,學習興趣和毅力也會增強。個體競賽效果更好,但容易使勝者驕、敗者餒,而團體競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集體責任感和合作精神,這是社會所需要的。

有研究表明,當人們進行某種活動的內因性動機穩定性較差時,需要用強化來維持,對于青少年學生這種傾向較為明顯。為了使反饋和競賽的促進作用得于進一步發揮,我們科學地使用了獎賞。獎賞作為一種重要的強化方式,對促進學生上好視聽課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對象不固定的強化方式效果較好。采用個人獎勵與團體獎勵相結合的綜合知識競賽和有獎征答對學生學習視聽課可以起激勵作用。

2、開設視聽課的意義

(1)是基礎教育發展和課程改革的需要。根據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課程應根據不同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需求以及學生發展多樣化需求,具有較大的個性和選擇性。而地處農村的學校由于學生主要來自農村,信息閉塞,知識面狹窄,又沒有看報閱讀的習慣,同時,對世界經濟、科技發展的新信息缺乏了解,綜合素質較差。而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和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知識的更新越來越快,對人的綜合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必然要求學生時代要有廣泛的興趣,多方面攝取知識,為將來的專業發展打下扎實的基礎。而視聽課提供的內容十分廣泛既有政治、經濟、文化又有自然科技等方面的內容,能讓學生占有大量的信息、廣泛的知識,培養他們廣泛的興趣。正好能有效彌補農村學生的弱點。因此,開設校本課程是基礎教育和課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2)是培養學生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需要。知識經濟社會不僅要求人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更要有較高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現代課程的設置必須要使學生在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同時培養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實行全人教育滿足未來社會對人的全面發展的要求。而我國現行課程中的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教育遠遠落后于歐美,往往忽視了學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的發展,視聽課的設置彌補可以這個不足,使學生在獲得科學知識的同時受到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熏陶。

(3)是加強對學生的時事政策教育的需要。對中學生進行時事政策教育是我國中學教育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是對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途徑,也是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渠道。中共中央和國務院辦公廳頒發的《關于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中強調,要加強中學生的時事政策教育。2003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教育工作委員會、福建省教育廳發出《關于切實加強和改進中學時事政策教育的通知》要求切實改進和加強中學時事政策教育,推進“三個代表”重要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的工作。從培養習慣、激發興趣入手,貫徹直觀性和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充分利用現代教育媒體特別是校園廣播電視網絡開設視聽課,是對中學生進行時政教育的最佳途徑。

視聽課自開設以來,經過學校領導和全體師生特別是全體編播人員的努力,正在不斷的完善和發展。今后,我們將在如何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創造性,讓學生直接參與到編播過程中來,甚至在教師的指導下完全讓學生進行編輯制作,使節目內容更貼近學生的實際,節目形式更加豐富多彩等做進一步的探索;并增設校友訪談、群星璀璨、名師風采等欄目,使視聽課進一步走進學生的生活,進一步體現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全員參與的合作精神和教育公平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