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高師院校教師教育革新

時間:2022-05-22 03:51:00

導語:詮釋高師院校教師教育革新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詮釋高師院校教師教育革新

摘要: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和深入,面對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教育國際化的新形勢,我國做出了從“師范教育”轉變為“教師教育”的戰略決策,并鼓勵非師范院校參與教師教育競爭,從而使高師院校教師教育面臨嚴峻的挑戰。為此,本文在指出高師院校教師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和目標的基礎上,探討了教師教育改革的三個主要策略,最后還提出了教師教育改革的保障措施,以順利推進高師院校的教師教育改革。

關鍵詞:高師院校教師教育改革

進入21世紀以來,伴隨著我國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推進和深入,面對經濟全球化、信息網絡化、教育國際化的新形勢,我國政府提出了由傳統“師范教育”向現代“教師教育”轉軌的戰略決策。這對高師院校而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為此,高師院校必須明確改革的指導思想、合理定位改革目標,實施以建構新的教師教育體制,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和教師教育課程體系為主要內容的改革策略,提出教師教育改革的保障措施,以確保高師院校教師教育改革的順利推進。

一、教師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首先,高師院校教師教育改革必須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以人為本,教師為本,人才強教和教師教育優先發展的方針。其次,必須堅持教師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標,重新調整學科專業教育與教師教育的結構,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學校的教育資源。在體制上,由封閉、單一的、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分離的體制轉變為開放、多元的、職前職后教育一體化的體制,實現體制創新;在培養模式上,由定向培養轉變為多模式、多層次培養;在管理上,由師范教育管理制度轉變為現代教師管理制度,推動教師教育管理創新;在內容上,突破傳統師范專業“老三門”的課程和教學內容上的局限,形成現代教師教育教學內容和課程的新體系;在方法手段上,由傳統的方法手段轉向現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從而形成高師院校鮮明的教師教育特色,提高高師院校在教師教育上的競爭力,最終實現向以教師教育為特色的教學研究型綜合性大學的順利轉型。

二、教師教育改革的主要策略

(一)構建教師教育新體制

教師教育體制的構建是教師教育改革的首要環節,它包括圍繞教師教育任務和活動進行的組織建構、權利配置、崗位設置、人員調配以及制度安排等。當前,我國高等師范院校教師教育體制呈現如下三種基本形態。

1、學科教育與教師教育混合的模式。該模式基本保持傳統的師范院校的教師培養模式,學科教育與教師教育不相分離,學科系同時設有師范類專業和非師范類專業,各專業系科在承擔專業學科教育任務的同時,還須獨立承擔部分教師教育的任務。其弊端是教師教育被普遍弱化。

2、虛擬聯盟形態的模式。在該模式中,學校成立專門的教師教育管理機構,統一協調和管理學校的教師教育活動,而學校教師教育資源并沒有進行實質性整合,教師教育資源仍然保持原有的相對分離狀態,包括學校師范類學生的培養活動、教師繼續教育活動等,具體的教師教育教學活動由學校中的多個教學組織機構來實施。該模式主要優點在于學校有專門的教師教育機構,可以有效協調全校的教師教育資源,將教師教育活動從學校其它教學活動中分離出來,自成系統,使教師繼續教育和職前教師教育納入統一的管理軌道。該模式面臨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清晰的劃定教師教育管理機構的權利和職責范圍,如何協調教師教育管理機構與教務處、繼續教育管理部門以及教師教育教學實體之間的關系。

3、“大教育學院”模式。在該模式下,學校整合全校教師教育資源,歸并相關機構、人員以及權利和責任,成立實體性的大教育學院。大教育學院負責學校全部教師教育教學活動,包括職前教師教育和教師繼續教育。該模式的優勢首先是將學校分散的教師教育資源和教師教育職能進行有效整合,提升學校整體的教師教育能力。學科教學教師與教育理論學科教師歸并于統一組織,可以形成優勢互補,彼此間可以生成更加有效的互相學習、彼此合作和共同進步的效應。其次,大教育學院對全校教師教育職能的整合,有利于提升學校教師教育工作的效率和效益。但實行該種模式至少面臨三個問題:一是會深刻地觸及到各院系部門之間的利益,協調各方面的關系阻力不小;二是教師的職后培訓質量難以保證。由于不是對等整合,教師的職后培訓工作就很難保證不被削弱;三是隱含著教師教育隊伍流失的危險,部分教師教育的教師會轉向學科專業教育。

由于歷史的原因,絕大多數高師院校實行的是定向培養、職前職后分離的教師教育管理體制,這種體制在一定時期內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完成了中小學教師培養培訓任務。同時也造成了辦學模式封閉和教師來源單一、培養任務專一和培養口徑過窄、職后教育水平偏低、教育經費重復投入、教育資源難于優化等弊端,直接影響了教師教育質量和辦學效益的提高。因此,高師院校在構建新教師教育體制時應采取分步推進的策略,主要方式是先構建虛擬且虛中有實的教育學院進行教師教育資源整合、教師教育新模式的研究與實驗等改革探索,在改革的實踐中逐步建立既符合國家教師教育改革方向,又切合各師范院校實情的教師教育新體制和新模式。

(二)構建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

高師院校教師教育體制的重建必然引起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大調整。在確立新的教師教育體制的過程中,必須相應地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調整和設計,使其與新的教師教育體制相適應。高師院校在未來辦學過程中,打破師范和非師范專業界限,按大類進行招生,收費并軌,對職前教師教育培養模式必須進行多元化重新建構,推行“4+X”多種模式并存的改革措施,以提高學科專業教育和教師教育的質量。

1、“4+0”模式。該模式采取大類招生方式,取消師范非師范和界限,報讀教師教育專業的學生在四年期間修完學科專業課程并獲得畢業文憑的同時,必須同時修完教師教育課程,方能獲得教師教育資格。在該模式中,學生管理主要由其所在學科系負責,教師教育課程管理和教學則由教師教育學院直接管理并通過學校教務處進行協調。該模式的主要問題:

(1)學生修讀教師教育課程的過程中如何不會影響其學科專業學習的質量。但從目前一般學校教師教育課程學分設置數量來看,大多數學生能夠利用學科專業教育之外的時間修完教師教育的學分。

(2)教育實習活動如何組織和管理。教育實習活動由教師教育學院獨立設置的教師教育實習管理部門統一管理,而實習指導活動則由學科系和教師教育學院合作進行。對報讀教師教育的學生在第四年給予一定的實習時間。

2、“3+1.5”模式。該模式主要針對當前尚存部分師范專科學校,這部分畢業生由于學科知識不扎實,教師教育專業知識不完整,難以適應基礎教育需要,就業率偏低。因此,可以考慮專門為這部分學生開設此種模式,用半年時間補充學科知識,用一年時間進行教師教育專業訓練,然后發給本科畢業文憑和教師資格證書,就業的主要方向是小學、初中。

3、“4+1”模式。該模式的教學對象主要為已取得學科專業學士學位并希望從事教師職業的學生。教學對象可以從本校學生擴展至外校學生。無論是本校學生,還是外校學生,只要繼續報讀為時一年的教師教育學習,修完教師教育課程并通過教師教育實習,可授予教育學學士學位并獲得教師資格證。該模式的運行需要相應的政策支持。

4、“4+2”模式。在該模式中,前4年進行本科段學科專業教育,修完專業學科課程獲得本科畢業文憑和學士學位,然后根據個人選擇并通過一定的選拔進入后兩年的教育碩士階段的學習。該模式在一些重點師范大學中已進行了多年的實踐。由于該模式是教師教育與學歷教育相統一于一體的,因此,其吸引力比較大。但是由于政策原因,所以其規模受到約束。該模式運行的前提是獲得相應的政策支持。

(三)構建教師教育新課程體系

重建課程體系是教師教育改革的另一個重要環節。傳統師范教育將學歷教育和教師教育統一于一個教育教學過程中,其課程體系呈現為混編狀態,教師教育課程由教育學、心理學、學科教學論老三門構成,課時數量少,課程結構不合理、教學內容陳舊。因此,在學校教師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必須重新確立教師教育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并合理調整課程實施的方案。

首先,要改變教師教育"老三門"的局面,調整教師教育課程結構,以“三模塊”取代“老三門”,三模塊為教育理論研究模塊、教育技術與技能模塊、教育實踐模塊。教育理論模塊由教育原理、教育教學改革、教育心理、教育科學研究等課程構成。教育技術與技能模塊由教育技術、學科教學方法、教學基本功訓練等課程構成。教育實踐由教育見習和教育實習活動構成。

其次,要合理分配教師教育課程學分。根據許多學校的經驗,教師教育學分控制在25學分左右比較合理。在教師教育總學分確定的基礎上,分別按模塊和具體課程進行二次和三次學分分配。盡管在新的教師教育課程模式中,教師教育的課程數量有了顯著增加,但由于其學分總數被控制在某一比例中,因此,并不會對諸如學科專業教育或通識性教育課程形成沖擊。

三、教師教育改革的保障措施

(一)抓緊教師教育改革機遇,將教師教育工作納入高師院校的戰略要務。

1、加強教師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理論學習,把其作為干部素質教育學習的重要內容,提高認識,更新觀念,使全校師生認識到教師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2、召開教師教育專題研討會,商討教師教育的發展與規劃。

3、加強學科建設,特別要加強教育學科建設。高師院校要積極創造條件,重點建設一批學科和專業,提高學術水平;加大教育學科改造力度,增加教育專業課程門類和課時比例,加強和改革教育實踐環節,實現學術水平和教育水平的同步提升。

(二)堅持教師教育改革的方向,爭取獲得政府政策支持

高師院校的教師教育改革不能超越于國家的政策,但高師院校可以利用他們的專業信息優勢去影響政策,爭取政府在政策上提供變革的支持,如取消師范與非師范招生的界限、實行大類招生的政策支持,實行“4+1”、“4+2”模式所需要的政策支持等。

教師教育改革是高師院校綜合化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實現高師院校新的戰略發展目標的一個重要途徑。一方面,高師院校必須在充分把握政策趨勢的前提下,審時度勢,未雨綢繆,抓住機遇,適時而上;另一方面,高師院校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教師教育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仍需要走很長的路子,他們的戰略目標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必須慎重地選擇實現目標的策略。

參考文獻:

[1]袁貴仁.在全國教師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

[2]陳永明.國際師范教育改革比較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韓清林.21世紀初中國教師教育的基本走向及對策建議-第三篇:建立發展型教師教育體系,積極推動師范教育轉型[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3(05).

[4]周冬祥.試論教師教育改革的戰略意義及行動策略[J].教育科學研究,2003(11).

[5]曹衛紅.高等特殊教育師范院校公共課程的問題分析與調整對策[J].中國特殊教育,2005(01).

[6]袁振國.從“師范教育”向“教師教育”的轉變[J].中國高等教育,20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