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教育全球化境遇與價值選擇

時間:2022-10-01 03:18:00

導語:透視教育全球化境遇與價值選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透視教育全球化境遇與價值選擇

摘要:教育全球化體現為各國、各民族和各種不同文明體系之間教育的相互依存、合作互動和利益共享,向人們展開的理想圖景應該是教育平等、價值趨同的“大同世界”。但教育全球化并非是一幅恬靜的田園風景畫,在它的發展進程中,潛伏著教育殖民化的危機。因此,我們應當堅持和而不同的理念,堅持教育輸入與輸出相結合、國際視野與本土實踐相統一的原則。

關鍵詞:全球化;教育全球化;價值選擇

一、教育全球化的悖論

教育全球化體現為各國、各民族和各種不同文明體系之間教育的相互依存、合作互動和利益共享。從理論上講,教育全球化向人們展開的理想圖景應該是教育平等、價值認同的“大同世界”。然而,越來越多的學者已經開始意識到“全球教育緊密聯系”的浪潮既向各國教育提供了發展的機遇,同時對教育全球化的朝拜和狂熱也是喪失自己民族教育的一種冒險。概而言之,教育全球化是一個悖論。“全球化及其進程是一柄雙刃劍,福與禍、利與弊交融在一起。”

1.一體化與多元化

教育全球化是教育資源在全球范圍的流動以及一些全球的相似或相同的“世界趨同”。它指向的是統一、一致和一體。就是說,全球化正在沖破民族國家的壁壘,制訂出越來越多的國際標準與規范,要求各個國家予以認同。當今教育觀念的擴散與融合、教育要素的跨國流動、教育資源的國際共享等等,無不體現出教育的這種趨同性和聚合性。從這種意義上講,教育的全球化意味著時間的壓縮和空間的跨越,意味著教育的國際化和一體化。然而,人類世界本是多姿多彩的世界,多國共處是全球化的現實語境,多民族共處又是各個民族國家中普遍存在的事實。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種族群體和不同的地域都有不同的文化傳統和教育背景,各個民族國家的教育是在其特定的文化背景和土壤上生成的,豐富多樣的民族文化使各國和各民族教育無不打上民族的胎記。全球教育理應呈現出多樣性和差異性,教育的多元化和本土化是教育全球化進程中的必然。由此可見,全球化指向一體化,是全球一體化的縮語,而多元化卻體現著多樣性與差異性的特征,它拒斥一體化,消解一體化的統攝,二者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是一個相反相成的過程。

2.中心化與邊緣化

教育全球化的實質既是教育觀念與行動的趨同又是民族個性的體認與保持。如果說,全球化是以趨同性為特征的話,那么,它對自我的個性就有消解的危險。這顯然是一個悖論,是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實際上,在全球化的進程中各國的力量并不是均衡的。瑞士“世界競爭力報告”從科技發展的角度,把49個國家分別劃歸為科技核心國、科技強國、科技大國、邊緣國和不發達國。美國居第一位,是唯一的科技核心國,中國第31位,劃為邊緣國的行列。由于美國和歐洲在經濟和科技格局中占有絕對的優勢,所以,他們在規則的制訂與實施上也扮演著主導和推動的角色,在引領科技和開拓市場的同時,也將自己的文化價值觀灌輸到其他國家,用自己的教育理念影響著世界教育的發展。因此,“趨同”不僅僅是全球教育資源的共享和全人類共同命運的關懷,更是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殖民與擴張,是“中心”文化對“邊緣”文化的同化。一方面,“現在西方發達國家把自己特殊的價值觀念,扮演成普遍真理的化身,以為發展中國家只有按照他們的做法才能走上現代化的文明大道。學術研究中他們的支配地位,意味著只有按照他們的話語去言說,才能與他們‘對話’,才能與‘國際’接軌。這樣,發展中國家處于弱勢的民族文化,也被不斷地擠壓,甚至‘自動’地把自己納入強勢文化之中,自愿成為西方文化的殖民者,從而‘從被殖民化’過度到‘自殖民化’”。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也在不斷地倡導和捍衛自己的文化和教育主權。可見,“全球化也是一個復雜的、充滿著矛盾和斗爭的過程,它既是強勢國家擴展它們價值目標的過程,同樣是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努力爭取自身利益,為實現自身價值目標的激烈競爭過程”。

二、教育全球化與教育殖民危機

文化教育殖民并非是全球化所帶來的新現象,而是殖民主義發展到當代的最新表現形式。最早的殖民主義是一種最原始、最野蠻的殖民主義,發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其特點是:殖民宗主國通過武力征服一些國家后,在政治、軍事上對于殖民地國家進行赤裸裸的直接統治,使殖民地國家徹底地或部分地喪失自己的國家主權。新殖民主義則流行于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即殖民地國家獨立之后,表現為:西方發達國家憑借自己在經濟、技術與金融等方面的優勢,仍然掌握著前殖民地國家的命運,使之處于半殖民地或準殖民地的狀態,成為不叫殖民地的殖民地。文化殖民主義是殖民關系第三階段的典型形式,其特征是:西方發達國家打著“為全人類帶去現代化福音”的旗幟,把西方文化當作全人類的共同標準,用知識的形式來支持他們政治和文化的擴張。與前面兩個階段比較,文化殖民的涉及面更廣,隱敝性更高,危險性更大。

由此可見,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教育全球化動態形成的過程中,文化殖民主義是發展中國家要高度警惕的現象。因為,全球化“不僅僅只是西方制度向全世界的蔓延,在這種蔓延過程中其他的文化也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全球化是一個發展不平衡的過程,它既在碎化也在整合,它引入了世界相互依賴的新形式,在這些新形式中,‘他人’又一次不存在了”。一些發達國家正是通過“靜悄悄的”文化輸出,俘獲目標國家的“民心”,培養親己勢力,企圖達到通過軍事、政治、經濟手段而達不到的目的。所以,教育全球化并非是一幅恬靜的田園風景畫,在它的發展進程中,潛伏著教育殖民化的危機。

1.文化殖民的危險

全球化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維護自己的霸權地位而強化的一種趨勢,對大多數國家來說全球化是一個被動與被迫的過程。在教育全球化的進程中,一些歐美國家為了維護、加強自己的政治利益,把一些隱性的政治目的,通過各種教育交流和教育援助等方式,輸送到目標國家;將西方資本主義的人生觀、道德觀、價值觀,滲透于第三世界國家的文化中去,以求達到文化擴張,實現文化殖民主義和文化霸權主義的目的。雖然這種文化殖民也是資本主義國家有目的、有計劃的一次全球性的擴張,但這次擴張的手段和方式不同于上世紀的殖民化過程。以前的殖民化的過程主要是依靠暴力和武力直接占領統治來實現的,是一個充滿暴力和血腥的過程;在政治上會造成西方國家和東方國家或民族的對立與仇恨,容易激起殖民國家人民的反抗。而這次的全球化則主要利用經濟和文化的手段來完成殖民過程。他們不再依靠暴力手段去占領別國或對其他弱勢群體實行直接統治,而是憑借日新月異的高新技術、暢通全球的電子網絡系統、日益虛擬化的金融符號以及連成一體的世界市場,來謀求他們的權力和利益,按照自己的價值觀念去塑造這個世界。因此,這樣的文化殖民過程更具有隱蔽性和危害性。所以,如何保持各國家、各民族和各地方的文化獨立性在教育全球化進程中顯得尤其重要。珍視民族優秀文化傳統以及保護和促進文化多樣性的努力,加強跨文化研究,“保護和促進文化的多樣性”,不僅是各民族國家,也應該是國際性教育組織的一種追求。2.教育主權的侵蝕

教育主權是一國所固有的自主處理本國教育事務和獨立處理國際教育事務的權力,它是國家主權在教育上的一種表現形式。伴隨著教育全球化進程,第三世界國家不僅國家主權的權威性受到挑戰和削弱,而且教育主權也會遭致不同程度的侵蝕。

在全球化背景下,受強勁的經濟力量的迫使,教育從原來由國家投資和控制的“公共服務品”向“市場購買品”轉向。于是,在世界范圍內出現了“以市場為基礎的教育”(Market-basedEducation)的改革浪潮。這場改革推動者主要是一些國際組織,諸如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他們制定所謂的全球統一規則,鼓吹自由貿易的非國家化(denationalization)和非調控化(deregulation),主張國家把教育權力交給市場。這種由國際組織推動的服務貿易自由化進程,不僅打破了國家的地理疆域界限,通過市場的方式無形地侵蝕著國家的教育主權,改變著國家對教育主權的壟斷;而且它還通過制定普遍有效的所謂貿易準則,消蝕著國家對教育自主決策和行政干預的權力,導致國家教育主權的削弱。以中國教育全球化進程為例。自從中國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向全世界敞開了國門,就使得更多的西方教育組織機構介入我國教育成為可能。雖然,中國政府在入世承諾表上對教育服務的市場準入和國民待遇作了必要的限制,但在具體執行過程中仍然無法完全阻擋一些組織對國家教育主權的侵蝕。因為,作為發展中國家的一員,在遵守那些在很大程度上是先定的、并非完全公正的游戲規則時,常常是處于不利處境。所以,在教育全球化的進程中,廣大發展中國家只能把部分教育權力讓渡給了一些自由貿易的國際性組織,減少了國家對本國教育最終決定權力的份額,喪失了國家的部分教育主權。所以,如何在教育全球化進程中,保持國家主權和教育主權的完整和統一,是一個不可回避并必須重視的問題。

3.教育獨特性的消解

教育全球化在相當程度上意味著同一性增加,即世界各國和整個人類社會文化、教育的相互融合。只是,這種融合有著濃厚的歐美化傾向。由于歐美國家率先完成了工業化,在教育輸出上他們就具有了絕對的優勢。于是,他們在向他國輸送教育時,客觀上是為別國提供先進的教育范式;主觀上則是將自己特殊的教育價值觀確立為全球普遍的教育價值觀,強行向世界推行自己的教育理念、制度與方法。其結果正如格林(AndyGreen)所言:“全球化對教育的影響是巨大的,國家教育的基礎將不復存在,政府將喪失對教育的控制權,教育有可能失去其公共的和集體的特性。民族國家的教育傳統遭到破壞,教育再生產民族文化的空間將受到極大的壓縮——因為民族文化將不再被認同。”所以,理論上,教育全球化表現為教育的普遍性,體現為世界各國、各民族和各種不同文明體系之間在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上的某種趨同,但實際上,這種趨同已經變成了某種文化的單向擴張,使教育全球化演變為“教育西方化”或“教育一國化”,甚至“教育美國化”。發生這種狀況的深層原因,是西方發達國家與第三世界國家在文化交流中所處的不對等地位。這種文化交流的不對等,體現在數量上是,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輸出的文化較多,而發展中國家的反向輸出較少;在質量上,發展中國家全盤接受了帶有深刻西方文化印痕的現代學校教育體系和教育理論及教育模式,而發達國家僅僅接受了一些亞文化的東西,諸如文學、藝術等一些對它們主流文化不會造成任何威脅的內容。所以說,在推進教育全球化的同時,在與國際接軌的時候,我們要警惕西方發達國家以某一種意識形態來統一世界,取消世界各民族國家豐富多彩的文化的企圖;應防止將原有好的或與中國國情相適應的獨特性被“化”掉了;出現舍棄本國教育制度精華,而去盲目趨同的舍本逐末做法。

總之,對于發展中國家而言,教育全球化既是趕超發達國家的大好時機,也是被文化殖民的陷阱。發展中國家在推進教育全球化的進程中,應該保持冷靜態度,從國家安全和民族生存的高度來警惕教育全球化所潛藏的文化殖民主義。為此,一方面,我們要保持民族文化的開放性,吸收國外發達國家的先進教育理念與方法并使之本土化;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加強民族精神的教育,使本民族文化的優秀傳統借助各種形式的教育得以傳承和發揚。

三、全球化視野下教育的價值選擇

教育緊跟時代步伐并快速融入全球化洪流之中,教育全球化是現代化和信息化的結果。如果我們的教育在外來文化的沖擊下,逐漸地“西化”并失去了自己的聲音,我們的教育也就無可逃遁地陷入到一種“新殖民語境”當中。因此,隨著教育全球化的不斷推進,我們必須以一種自強自信的精神走向世界教育的浪潮之中,在沖突與融合、多元與共生中作出適宜中國教育發展的價值選擇。

1.教育輸入與教育輸出相結合

對于外來的教育價值與理念,教育的接受有三種不同的態度:認同、抗拒、有選擇地吸收。這三種態度分別對應著文化激進主義、文化保守主義和文化折衷主義。閉關自守會有落后挨打的可能,敞開國門接納也有被強勢文化同化的危險。因此,我們應該在碰撞、沖突中尋求對話、融合,在引進、借鑒中進行批判、排斥,在共同性中尋找差異性,在差異性中尋找共同性。但是,現實的交流與對話中卻充斥著霸權與反霸權,殖民與被殖民。總有一方占據優勢,另一方不得不屈居下風。實際上,贊成也好,反對也罷,我們的教育都不得不處在一種全球性復雜聯結的漩渦中,必然面對諸多的“風險問題”,必然在接受與輸出的擺動中找到適合自己特色的平衡點。

教育的輸出可以分為顯性輸出和隱性輸出兩種類型。顯性輸出往往以武力征服與文化譏諷為手段,采取強制性行為把自己的文化和教育輸送給對方。時至今日,全球化背景下教育輸出已經改變了武力與譏諷的方式而顯現出隱性的方式。輸出方一方面充分利用WT0條款中“合法”化的教育規則,另一方面伴隨著各種“誘人”的強勢文化“溫和地”進入被輸入方的意識形態中,并使得接受方在自愿的心態下予以認同。

很明顯,教育沖突與融合的結果常常呈現出三種不同的現實:一是外來教育征服或代替本土教育;二是外來教育被本土文化折服并融入本土文化,成為本土文化的一部分;三是雙方互相學習、互相借鑒,共同發展。應該承認,在教育全球化的春風吹到中國大地的初期,盲目的移植和浮躁的確使教育界出現過一段理論的“繁榮”、思想的貧乏和實踐的困難。但今天,人們逐漸理智地審視教育的輸入和輸出,深入地思考西方教育的接受與融合,并明智地提出了“讓思想回歸故里”、“重視背景研究”、“提高文化自覺”等教育發展之路,為開拓和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選擇較為合理的視角。2.文化侵染與和而不同相協調

教育的全球化浪潮閃爍著“普世”的光芒,伴隨著經濟與文化的全球化以勢不可擋的雄姿突破了民族、國土、文化、風俗甚至意識形態的疆域頻繁地往來于全球范圍。對于經濟相對落后、文化產業尚不發達的國家來說,既是一個巨大的誘惑也是一個美麗的陷阱。教育全球化的影響像美國的“三片”文化一樣播撒著“潤物的春雨”,并以浪漫的情懷浸染著教育這塊“干涸”的土地。

和而不同的哲學思想蘊涵著中國傳統文化開放的心態和寬闊的胸懷,昭示著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在應對教育全球化的過程中既要敢于直面各種文化企圖,又要在“洪流”中保持學者應有的冷靜;既要用理智的心態和開放的文化胸襟接納和應對西方教育,又不能亦步亦趨地“跟在富人后面喝粥”。“世界既存在于多種多樣價值主體的空間之中,平等參與、平等對話才是推進全球聯系,達臻全球共生共存的合理走向。在這里,中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和而不同’的生態精神可能成為構建一個‘和人生物,同則不繼’世界體系的重要文化資源”。就是說,“一方面應走有容乃大的‘和’的路徑,超越國學情結和經驗主義,另一方面則應從中國的實際出發,結合中國傳統哲學的啟示,實事求是地對待包括西方在內的比較教育理論”。只有這樣才能在霸權與主權的斗爭中更好地駕馭自己的航船,才能真正達到“東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學北學,道術未開”的理想境界。

3.國際視野與本土實踐相統一

教育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擴展,是物化價值的高揚。這種現代的生活節奏和思維慣性使得“科學”成了人們的思想與行為的普遍根據與前提。“人在物質和技術的壓制下已變成只求物質,不求精神;只顧現在,不講未來;只講技術合理性,而沒有批判性和創造性的精神‘單面人’。”實際上,不少人對西方文化的趨同和“執迷”,正是對西方現代化和西方科學的膜拜。因而,全球化的背景下容易使人缺少形而上價值的理論旨趣,導致一些人在教育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加分析地引進和移植西方的教育理論來倭化和肢解中國的教育理論和實踐。因此,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首先應當有一種國際視野,以一種正確和科學的態度迎接全球化的挑戰,但同時,必須堅持本土實踐,立足我國教育的實際。惟有如此,才能不被物化和功利化的思想侵蝕,才能在強勢文化的誘引下提升自己的文化自覺和實踐自覺。

中華民族曾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為人類的文明與進步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但是,在不同主義與流派接踵而來的百年歷史中,我們五千年來積淀的燦爛文化不僅不被世界所重視,而且還在不斷地引進和追隨中陷入了“湮沒”與“失語”的危機。面對風起云涌的全球化,各個國家和民族的一種普遍心態就是在吸收世界先進的文化的同時,盡力保持自己民族的優勢。教育在保留民族傳統、民族文化方面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國際視野與本土實踐體現出了中國人拿來主義方式和本土意識的覺醒。但是,中國教育“失語”的原因不僅僅是經濟的滯后,更在于文化碰撞中平等對話意識的淡漠和喪失。“拿來主義”應該與“送去主義”相伴而生,中國人不但要善于吸收西方的優秀文化,還應該創造出有益于人類的優秀的民族文化。中國教育要走向世界,屹立于世界先進教育之林,擯棄“水土不服”的“學舌”不是目的,終極的目標應該是開拓自己的疆界,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對話,并在全球價值中增大自己的份額。因此,我們的教育不僅要學會吸納、揚棄,學會保留、抵御,而且要有增大民族“份額”的愿望與信心,要不斷弘揚我們傳統教育中優秀的遺產,凸現中華民族教育價值的獨特意蘊和話語風采,在世界教育之林中發出中國自己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