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換角色讓數學課堂更生動

時間:2022-10-21 02:56:00

導語:轉換角色讓數學課堂更生動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轉換角色讓數學課堂更生動

新課程標準強調:教學活動是師生的雙邊活動。課堂上,教師的作用在于組織、引導、點撥。學生要通過自己的活動,獲取知識。所以說,課堂上的主角不是教師,而是學生。沒有學生積極參與的課堂教學,不可能是高質量和高效率的。同時,“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和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開展這一活動的合作者”。因此,教師必須轉變教育觀念,從課堂的主宰者轉變為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以“學生發展為本”,讓學生的主體地位更突出地表現出來,這樣的數學課堂將會更精彩。下面筆者結合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談談具體的做法。

一、巧用創設情境的方法,把“興趣”還給學生

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痹谡n堂教學中,對教師最有意義的是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及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也只有讓學生對教學的內容感興趣,學生才會喜歡上這個學科,進而喜歡上任教這門學科的教師。學生有了熱愛和興趣,才能激發自己的求知欲望,進而積極主動地學習。

在數學課上,教師的教學必須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從學生的現實生活經驗和他們感興趣的事情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使學生體會到,只要他們踏進數學大門,就會隨時發現生活中有許許多多有趣味的數學,就會親身體驗到“生活中數學”的樂趣。教學時,教師要有意識地設計讓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來調動他們的內驅力,寓數學知識于學生喜聞樂見的活動之中,用兒歌、游戲、猜迷語、講童話故事等形式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使他們由被動地接受知識轉變為主動地探究知識。所以怎樣巧用情境創設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這個課題就實實在在地擺在了課改實踐者的面前。

學生最愛聽故事,在引入新課時,如果我們把數學知識貫穿于故事教學之中就能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如在教學“末尾有零的有余數除法”時,可以這樣引入新課:“同學們,今天我給大家講一個八戒分桃的故事。一天,八戒帶著20個小猴子到花果山摘了90個桃子,然后對小猴子們說:90個桃子,20個人來分,每人分4個,剩1個就給俺老豬了吧。他怕小猴子們不相信,就列了一道算式:90÷20=9÷2=4……1,小猴子們信以為真,各自拿著自己的桃子吃開了。直到悟空趕來才戳穿了八戒的騙局。同學們,你們知道聰明的悟空是怎樣發現八戒的騙術的?為了弄清這個問題,我們來分析一下八戒所列算式的計算過程?!睂W生一聽要講故事,個個雙目圓睜,全神貫注。這樣引入新課,使學生興趣高漲,注意力高度集中。

二、創設平等、民主的學習氛圍,把“學習”還給學生

首先,給學生一個空間,讓他們樂學。要想讓學生“樂學”,教師就需給學生創設一個寬松、平等、民主的學習空間。而這個空間的設置和教師有直接關系。因此,教師在上課前要盡量排除不利于課堂教學的不良情緒,優化心境,感染學生,讓他們以輕松愉悅的心情進入學習狀態。面對授課過程中出現的一些不良現象,如學生走神兒、做小動作等,教師要做妥善處理。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都要讓學生感覺到自己目光的慈祥,態度的和藹,與他們是平等、民主的關系,從而使學生“親其師,信其道,樂其學”。

其次,給學生一些方法,讓他們會學。教師只有在傳授知識的同時,讓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方法,學會學習,他們才能受益終身。因此,教師應注重學習方法的傳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數學學習方法的指導要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在課堂教學中點點滴滴地滲透,到了一定階段,則要進行歸納總結,直接進行學習方法指導。

再次,給學生一些時間,讓他們能學。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因此,課堂上教師要少講,精講,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他們有充分的時間自主學習。比如,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時,過去的普遍做法是:教師把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和區別分別告訴學生,或板書在黑板上,然后讓學生讀、背,學生是在被動地接受著知識?,F在,教師為了讓學生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有所提高,每組先發給大小不同的長方形、正方形紙片,讓學生利用直尺和三角板想辦法研究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點。學生有的利用三角板量角,有的用直尺測邊,有的在交流,有的在記錄,有的在爭論,也有的試圖找出與別人不同的特點。最后,由小組長匯報探究結果,全班進行交流,獲得結論。通過這樣的形式,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體會到了學習的樂趣,而且培養了自己主動獲取知識和與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三、引導學生自主探究,把“思考”還給學生

自主探究是學生根據自己的認知水平和已有經驗,在教師的指導幫助下,通過自己獨立探索和發現,從而獲取知識的過程。把學習過程變成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是新課程教學理念下的一個重要手段,是小學生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之一。它能使學生經歷猜測、驗證、解釋、應用等一系列學習活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在教學中,只要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教師就應放手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去思考。

例如,在《分數的大小比較》的教學中,教師以學生喜歡的有趣故事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探究:“有一天,孫悟空和豬八戒得到一個大西瓜。如果平均分,他們師徒四人,每人能得到這個西瓜的幾分之幾?可是豬八戒卻說:“猴哥,我想多吃些,行嗎?”孫悟空答應了,說:“那就給你吃這個西瓜的1/2吧?!必i八戒一聽,急了:“不行,不行!1/2太少了!”孫悟空樂了,就說:“那就給你吃這個西瓜的1/8吧!”豬八戒得到西瓜的1/8是否比1/2大呢?請小組進行討論。

學生通過討論和探究,再結合實物操作得出:1/8<1/2。接著教師又提問:“如果豬八戒分得這個西瓜的1/4,和孫悟空答應給分他這個西瓜的1/2相比,兩種分法得到的西瓜哪個多呢?”這時,學生獨立思考后一致認為1/4<1/2。學生經過探索發現了“分子相同的兩個分數,分母大的那個分數反而小,分母小的那個分數反而大”的規律。這樣教學,不僅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使他們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四、開辟自由開放的課堂,把“發現”還給學生

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是實施新課程標準的主陣地,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知識、技能的同時,其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得以生成。作為課堂的主導者,教師應為學生開辟自由開放的課堂,把課堂還給學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探究。

開放的課堂教學設計最大的優點就是能夠把學習時間和空間最大限度地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地看、說、做、想,成為課堂真正的主人。新課程標準下,這樣的數學課堂實例是很多的。下面是我看到的一段課堂實錄:

師:同學們,比較一下你們桌面上的圓柱形和圓錐形的量杯,你發現了什么?學生經過反復比較得出結論:等底等高。老師接著做實驗前的指導: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用量杯、沙子做一個實驗,把實驗的過程記錄下來,想想你發現了什么?然后大家一起完成實驗報告。

實驗報告

課堂頓時熱鬧起來,學生們四人一個小組分工合作,有的拿量杯,有的裝沙子,有的做記錄,實驗做完后又一起興致勃勃地商量著填寫實驗報告中“我的發現”。教師還安排了匯報、修改、辯論的環節,最后全體同學得出了一致的結論:圓錐的體積等于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正如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睂W生全身心投入到整個探究活動中去,成了課堂真正的主人,他們為自己的發現而驚喜,為自己的發現而自豪,課堂氣氛之熱烈,連聽課的教師也被深深地吸引住了。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喚醒學生研究者、發現者、創造者的角色意識,讓學生領略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課例片段中,老師把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之間的關系,讓學生自己去實驗、思考、發現……學生在“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的自由境界中體驗到了合作的快樂、發現的樂趣。

五、引入競爭機制,把“自主”還給學生

競爭機制的適時引入,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內驅力,主動克服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創造出主動學習的良好局面。教師要有意識地運用競爭的方法激活課堂,使每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競爭。如我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時,我先讓學生回憶已經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然后讓學生猜想:你認為三角形的面積可能與三角形的什么有關?學生猜測三角形的面積可能與三角形的底和高有關。學生的猜測到底對不對呢?我沒有馬上做出判斷,而是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有的小組把長方形分成了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發現三角形的面積是長方形面積的一半,即三角形的面積等于長乘寬除以2;有的小組把正方形分成了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發現三角形的面積是正方形面積的一半,即三角形的面積等于邊長乘邊長除以2;有的小組把平行四邊形分成了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發現三角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即三角形的面積等于底乘高除以2。面對不同小組的研究成果,我讓學生通過思考,用舉手表決的方式來決定:在這三種方法中,到底哪一種方法更有代表性、普遍性?學生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第三種方法。可見,這是一次成功的親身體驗。思考不再是苦惱的事情,而是一次前所未有的體驗,一份激動人心的快樂。